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教委 > 政府信息公开 > 基层政务公开 > 义务教育领域 > 教育督导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日期:2021-11-12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自查自评报告

市政府:

璧山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按照《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工作规程》(试行),我区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自评得分97.5分,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得分97.5分,已经超过市定合格标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璧山,位于重庆主城以西,集“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建设之大成。全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下辖15个街镇。璧山,距离主城最近的区,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微电园拓展区、重庆台商工业园和楼宇工业园日趋成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新兴支柱产业迅速崛起,50平方公里“深绿城市”跃入眼帘。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市前列,总量正在接近全市“第一梯队”。

璧山区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城乡统筹,促进配置均衡。截至目前,全区有公办学校6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所、小学38所、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普通高中3所,职教中心1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有民办学校79所,其中私立幼儿园78所(学生20183人),初中1所(学生464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共有在校学生52231人(初中15748,小学36483),入学率100% 。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建立机制,落实发展政策

1.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机制

一是定期研究。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每年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全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统筹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纳入规划。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重庆市璧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璧山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是政策保障。相继出台了《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均衡教育建设优质教育强区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2.完善督政督学评估机制

区政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出台《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不断强化教育督导的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职能;印发《璧山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监督和问责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每年召开街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汇报会,评选表彰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先进集体,坚持对区级部门、街镇(园区)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和表彰奖励;坚持实施学校内涵发展督导,坚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并建立起包含人大审议、政协监督、专家评估、社会评价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机制。

(二)教育优先,确保经费投入

璧山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拨款92717.5万元,比上年增长29.56%,财政经常性收入108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39%,公共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12.17%。201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98089.5万元,比上年增长5.79%,财政经常性收入114317万元,比上年增长5.71%,公共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0.08%。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99913万元,比上年增长18.49%,财政经常性收入134042万元,比上年增长17.25%,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1.24%。

2012至2014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小学4351.97元、4388.11元、4860.66元;初中5434.39元、5473.47元、6642.84元,三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实现逐步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小学1531.04元、1550.98元、1599.53元;初中1720.13元、1739.24元、1785.57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实现逐年增长。

(三)完善布局,落实配套学校

近两年来,城区新建成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覆盖工程项目共计完成建筑面积174000平方米,完成投资352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300万元,市级资金3200万元,区级资金26700万元。计划建设的6所学校(含新建、续建、改建、扩建)全部建成,新建、改扩建工程实施后,完成了璧山城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大班额现象得到缓解,满足了城区学生入学需求。璧山教育规划更趋合理,为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共计完成建筑面积15004平方米,完成投资28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30万元,市级资金70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730万元。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成投用后,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地方社会秩序,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标准化”建设,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是抓“标准化”,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2013年4月,璧山区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到2014年底,先后投入4400余万元建设实验室、图书室、六大功能室,全区教育装备配备基本达到建设标准。其中:实验室小学达标学校占95.2%,初中达标学校占95.7%;六大功能室小学达标学校占97.6%,初中达标学校占100%;图书室小学达标学校占100%,初中达标学校占100%。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塑胶运动场全覆盖。

二是抓“信息化”,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到2014年底,累计投入资金4900余万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成率达100%,教育城域网覆盖率达100%,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达标学校均达到100%,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四)优化师资,提升教师素质

1.足额核编,生师比标准达标。

我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齐中小学校教职工,根据学校实际配齐附加编制,切实用好用足中小学编制,全区小学生师比达标率100%,初中师生比达标率100%。

2. 人事改革,优化岗位结构。

区编办、区人社局、区教委在掌握学校办学规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现状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规范落实岗位结构。我区近几年大力引进音、体、美、小学英语等学科的教育人才近100名,大部分充实到农村偏远学校或学科紧缺学校。2014年,璧山区向市教委申报全科教师培养计划20名,毕业后将全部分到我区农村学校。目前,我区音、体、美、科、劳、信学科教师配套率均达100%。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用特设岗位解决教师职称评而未聘问题,我区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全区岗位结构达标学校小学100%、初中100%。

3.加强培训,激发队伍活力。

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携手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相继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培训、学科专业培训、紧缺学科转岗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坛新秀”培训、干部培训等,积极完善落实国培、市培、区培三级师训网络,缓解了紧缺学科师资不足,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动力、实力。组建名师工作室5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目前,我区有重庆市名师1名,在职特级教师8名,中学研究员4名,市级骨干校长1名,市级学科教师名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132名(2014年新评20名),区级骨干教师414名,区级名师20名,有3人入选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

4.加大交流,均衡优质师资。

2014-2015 学年,全区中小学支教13人,交流教师177人,交流校级干部28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市或区名校上挂交流学习近90人次。

(五)完善机制,营造公平环境

1.妥善安排,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全部入学。按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建设好13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按照实际居住地就近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尽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2014年全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3713人,其中幼儿园2193人、小学1177人、初中343人。

2.创新服务,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实施了万名机关干部及教职工“1+1”真情帮扶留守儿童工作;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室”等师生心灵沟通平台;举办了11场招聘会,在全区留守儿童中开展“我为爸爸妈妈找工作”实践活动;璧山区委、区政府主办了“我们一起过个快乐年”留守儿童团年系列活动;部分留守儿童在大成广场举办了璧山区留守儿童“现场书写春联,真情回报社会”实践活动等。

3.完善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贫困、残疾而失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寄宿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费午餐,发放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营养餐覆盖率达到100%,促进了教育公平。2014年,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新修的综合教学楼已正式投入使用,并在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了幼儿园,解决了全区残疾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同时,加大了随班就读的管理力度,全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4.狠抓课堂改革,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水平。一方面,倾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以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学校的带动作用,采取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研训驱动、特色联动等措施,改变课堂教学中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形成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学习文化、管理文化和课堂文化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区级、学区、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各学段教学质量进行各层面的分析,实行教学质量监测通报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保障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此外,加强教学管理,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建立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六)管理创新,彰显内涵品质

1. 内涵发展,创新特色学校建设

一是深挖学校内涵。 制定了《璧山县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通过调研访问、交流借鉴、深挖内涵,历时3年,全区所有学校完成学校文化建设第一阶段的任务,各学校办学面貌“优雅转身”,全区“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基本成型。今后,区教委将启动文化建设成果“年检制”,确保各校坚守“文化立校”阵地不动摇,真正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是引导办出特色。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务实推进“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特色项目学校建设。以课程文化、班级文化等多种形式提升义务教育段学校文化建设品质,丰富了区域内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内涵。2013年11月,璧山区荣获“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称号。河边小学、实验小学等成为市级特色项目示范学校。

2.捆绑帮扶,探索有效办学模式

(1)城乡结对。深入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立体帮扶机制。一是实施重庆市“领雁工程”第二期项目计划。璧山实验小学、正则中学两所示范学校分别与正兴小学、大兴初中两所项目学校结对共建。二是实施“校校手牵手”计划。璧山6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分层结对,优势互补,每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都有一所相对优秀的学校牵手帮扶,每一所相对优秀的学校都至少牵手帮扶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

(2)对接名校。2014年8月,璧山中学与重庆一中签署联盟办学协议,完成我区高中教育、初中教育与全市名校的全方位对接。2015年3月,璧山实验小学与重庆巴蜀小学开启“牵手互助”合作办学,我区小学学习借鉴名校办学模式的第一个窗口打开;今年,全区第一批12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与全市12所优质学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三、今后目标和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义务教育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与主城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城乡、校际间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办学个性和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向全面的战略目标,包含“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个基本要求。我们将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为契机,按照我区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优质均衡、服务社会”的方针,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投入,从经费上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学校配置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四统一”。完善教师培训、名师培养、教师流动、教育科研、绩效奖励等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深化改革,从管理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教师流动机制和绩效考核改革,加强招生机制和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加强教育督导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促进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激发农村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积极寻求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引导学校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能增效,从制度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促进教师队伍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名师名校长”分类培养机制,加快形成优秀教师群体和知名校长队伍。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形成“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是提升质量,让百姓尽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成果。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稳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探索推进小班化教育,推进“轻负高质”教育改革实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璧山产业结构调整、居民集聚情况变化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等实际情况,适时对璧山教育的总体布局进行调整,不断满足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和新增市民子女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2015年3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