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进行水体巡查
河水清澈、岸线整洁、鸢尾摇曳……近日,行走在璧城街道的乡间,笔者欣然发现,曾困扰村民的黑臭水体已悄然蜕变,成为生态绿廊。得益于璧城街道坚持党建统领,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通过“党群共治、精准施策、长效管护”的治理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在璧城街道龙井湾村,190平方米的殷家塘曾是村民的“心头病”。这口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百年老塘”,因生活污水直排、无人管理等,逐渐沦为黑臭水体,淤泥深达2.5米,夏日恶臭扑鼻,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转机始于2024年,璧城街道联合区生态环境局争取专项治理资金5万元,成立以村干部、党员、网格员为骨干的“治水专班”,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与村民共商对策。“党员带头拆鸡棚,我们也不能落后!”在村社干部和网格员的动员下,村民主动拆除岸线2处禽棚,清理垃圾、配合管网改造,短短两个月,殷家塘完成清淤108立方米,新建污水管网44.1米,种植鸢尾、睡莲等水生植物27.75平方米,并砌石美化岸线、修建青砖护栏。如今,塘水清澈见底,周边20余户村民还签订了《村民公约》,承诺共同守护水体环境。“家门口变美了,散步都舒心!”村民张大爷感慨道。
殷家塘的蜕变是璧城街道黑臭水体治理的缩影。针对辖区黑臭水体成因复杂的特点,街道党工委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将党员干部下沉至村社,按照“一水一策”原则分类整治:对马家桥社区桐子堡、蒲元岔路口两处总面积1060平方米的池塘,采取“截污回填+农田复耕”模式,修建排水渠480米;对龙井湾劝导站排水沟等小微水体,建设三级沉淀池控源截污。截至目前,累计投入40万元,完成3处重点黑臭水体及10余处小微水体治理,清淤总量超过1100立方米。
治理易,守效难。璧城街道以党建引领,构建“群众监督+街道巡查+智能管控”长效机制。一方面,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将水体巡查纳入网格员日常任务,定期巡查管网、清理枯死植物;另一方面,落实《璧山区农村黑臭水体有效发现处置机制》,推行“奖补+积分”双激励政策,村民举报黑臭水体可获50元通讯补助及5个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物资,激发全民监督热情。
黑臭水体治理不仅擦亮了生态底色,更激活了乡村发展潜能。如今的璧城街道,治理后的池塘周边成为村民休闲新去处,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变身“小微景观”。璧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党建+生态”模式,推动黑臭水体治理与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让“水清岸绿”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璧城街道以党建引领凝聚治水合力,用实干描绘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新图景,为巴渝大地增添了一抹动人色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