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街镇

区水利局:破“水瓶颈”筑“水支撑” 织密民生水网惠万家

日期: 2025-07-28
字体:

水利工程是民生福祉的“生命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盘”。近年来,区水利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以项目为抓手,全力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期访谈,区融媒体中心邀请到区水利局局长高锋,分享他们在项目策划、资金争取和工程建设中的经验与成果。

主持人:高局长,近些年璧山区在水利建设方面是如何谋划项目的?

高锋: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立足璧山发展实际,以前瞻性视野和系统性思维统筹谋划水利项目建设。为实现与政策导向的精准衔接,我们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在水利领域的政策投向,确保每一个规划都贴合发展所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水网规划为总纲领,将“项目为王”理念贯穿全过程,在相关部门鼎力支持与协同配合下,成功策划包装了骨干水源、城乡饮水、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等各类民生水利项目80余个,全方位筑牢水利基础,为璧山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主持人:高局长,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区水利局遇到了哪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应对,加速水利项目落地?

高锋:璧山作为典型的内陆丘陵地区,境内缺乏长江、嘉陵江等大型水系支撑,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使得我们的储备项目数量少、体量小,在中央、市级层面争资争项不占优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明确了五项工作举措:

一是提升政策转化效能。聚焦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小河流治理等领域,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借力”模式,精准把握项目包装和资金申报关键节点,形成高效转化链条,确保项目策划与政策走向同频共振。二是建立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走上去”,高频对接市级部门,及时掌握资金投向动态;另一方面“请下来”,邀请水利部、长江委等专家实地指导,形成信息互通、支持互促的良性互动,增强项目与资金对接精准度。三是深化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再生水利用国家级试点优秀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利部红榜表彰、河湖长制全国典型案例以及全市水网规划先导区等系列示范成果的带动效应,高标准启动“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灵活运用“三类国家重点资金+部门专项资金”政策组合,推动项目储备提质扩面。四是严把项目申报质量。构建联动机制,严格申报材料准确度,确保流程规范化,强化项目策划、手续办理、施工监管全流程管理,形成“需求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五是压实责任链条。发挥“一把手”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在职领导与改非领导包干负责制,通过季度通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项目策划、建设、储备全流程提速增效,凝聚争资工作强大合力。

目前,璧城街道旧城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评审;璧北河中小河流治理二期工程已上报市水利局并纳入水利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库;璧北水厂新建工程、璧北水厂引调水工程、新区水厂三期工程、新区水厂管网延伸工程等4个项目已纳入《重庆市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主持人:高局长,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水利局在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高锋:针对璧山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主动与市水利局对接,积极争取资金推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线建设提速增效,通过科学统筹工序衔接、严格落实现场管控,实现了隧洞施工“零事故”目标,嘉陵江干线王家湾隧洞、千盐隧洞、红岩隧洞较原计划提前3个月贯通,为工程整体推进赢得关键时间。2025年3月31日,嘉陵江干线工程璧山段率先实现通水,璧山区水源保障能力从每天22万立方米提升到40万立方米,标志着长江与嘉陵江“双水源互联互通、互调互济”供水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实施“大水厂”和“大管网”工程,不断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届时,我们本地的水资源将置换出来,统筹用于灌溉用水、生态用水,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