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稻黄时,健龙镇11000余亩稻田喜获丰收,金色稻浪翻滚,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田间地头,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收稻比赛悄然上演,传统农耕与现代机械在此交汇,勾勒出一幅高效与丰收的和美画卷。
在健龙镇睦佳村,连片的稻田在灿烂的阳光下泛起一层层耀眼的金辉,稻穗饱满低垂,随风轻轻摇曳。田埂边,一场别开生面的宣传比赛正热烈展开——五位农民一字排开,弯腰挥镰,动作熟练而迅捷,汗水浸湿了衣背;不远处,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隆作响,所过之处稻秆整齐切割、稻粒尽数归仓。人与机械在同一画面中交错穿梭,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对比。不少村民闻讯赶来,围站在田埂上专注观看,彼此低声交换着看法。
“我们通过这样的人机收割比赛,拍摄成短视频,让乡亲们更直观地了解机械化的高效和便利。”睦佳村村干部王婷说道。
比赛渐近尾声,联合收割机已吞没整片金黄,稳稳驶出田埂;另一侧,五位农民依然深弯着腰,在稻浪中挥镰前行,尚未割完第一趟。
“像我操作的这台收割机,一天轻轻松松能收四五十亩,顶上几十个壮劳力。更重要的是,机器收割掉粒少、破碎率低,损耗能控制在3%以内,比人工收割能多保住不少粮食!”收割员陈吉勇拍了拍收割机并笑着说道。
据介绍,使用收割机使秋收成本显著下降,每亩地至少节约人工费用100多元。目前,该村共种植水稻300余亩,今年共4台收割机同时作业,计划5天内全部完成收割。机械化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强度的降低,更是实实在在的效率和收益提升。
村民周大爷感慨道:“以前人工收割既累人又费时,掉粒还多,现在机器一会儿就收完一大片,成本还更低。”
农机手谭青平表示:“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作业了,我们加班加点,就是希望帮农户尽快完成收割,确保颗粒归仓,不落下一粒粮食。这边干完,我们就到外地继续去机械作业了。”
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水稻产业现代化,引进优质稻种,推广测深施肥和机械插秧技术,持续实施“垦造水田”工程,并成功纳入“粮油单产提升千亩示范片”项目。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推动水稻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既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健龙镇睦佳村党总支书记廖洪模表示:“今年我们村种植了300多亩水稻,机械化作业率达到了99%。去年亩产大约1000公斤,今年天气较好,管理也跟得上,预计每亩能增产一百多斤,总产量能提高20吨左右。”
据了解,健龙镇今年水稻种植品种多为低镉的水稻(如恒丰优28、陵优6019等),这些品种兼具抗倒性强、抗逆性好、丰产性好、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该镇水稻种植总面积约11000亩,同比增长3%,总产量在5000余吨左右,同比增长3%。
健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落实惠农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在强化耕地保护和严守耕地红线基础上加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稻谷优良品种和农业机械化等各项举措,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提升粮食产能,实现农民安乐、农业兴旺、农村富美。
田野上,奔忙的收割机依然轰鸣不止。这声音,是丰收的鼓点,是农业现代化的足音,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乐章。从挥汗如雨的手工收割到智慧高效的机械化作业,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如今,良种播沃野,良法促丰产,良机提效率,良田保根基——健龙镇正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卷,绘就着一幅“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的壮美画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