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重大政策转载

璧山:绿色发展展现新作为

日期: 2021-01-20
字体:

璧山,地处重庆西部,区域内有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等河流,作为重庆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诸多国家级金字招牌的最好注脚。

  “示范”二字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十三五”时期,璧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璧山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2020年,璧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4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璧南河两河口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一系列市民既看得到,更享受得到的“生态福利”,正是我区交出的“答卷”。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

  蓝天碧水成为常态

  “蓝天白云常作客,绿水青山入画来”。时下,漫步在璧山城区,你会发现,璧山的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街道变得更干净整洁了,满眼赏心悦目的生态美景。这幅生态美景的绘就,得益于区委、区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让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近日,璧泉街道大岚社区大气网格员雷梦林正在对附近工地、企业、餐馆的扬尘控制、渣土运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进行巡查,并时不时通过手机APP空气监测平台,了解其负责区域的空气质量、污染情况。

  这是我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区设立了14个环境监测微观站,配备了14位专职大气网格员,对区内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污染源进行精准定位、监控,通过实时数据分析预警,及时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为切实解决辖区内环境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区生态环境局还邀请市环科院专家指导我区新增空气自动站建设,并着力开展pm2.5、臭氧源解析,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调研,探讨实施区域性降温控制臭氧方案的可行性,推进货车限行方案,深入开展敏感区域VOC排放企业拉网式排查整治。

  寒冬时节,沿着璧南河璧城段行走,只见河道两旁青草茂密,生机勃勃;河水清澈,空气清新宜人。河道边,福里河河长王芳正和几名工作人员在巡查河道、拾捡河边垃圾,“我是在河边长大的,保护璧南河的生态环境,我必须出一份力!”王芳告诉记者,自己身为一名河长感到责任重大,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保护生态环境,让家乡的环境变得更好。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河长制,创新建立了河长制责任“树状图”,区委书记蓝庆华、区长秦文敏任双总河长,35名区级领导分别担任35条区级河流河长和94座水库库长,75个区级部门、15个镇街和所有村组共计约3244名干部点对点“绑定”到15226个污染点源上,设置了“库长、塘长、泵长、口长、点长”等,以科学完善的系统框架、责任体系,推动生态河长工作责任压紧压实。统计数据显示,我区已累计关闭污染企业436家,基本杜绝了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的“三乱”问题。

  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我区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试点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国土绿化不断提升

  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沿着逶迤蜿蜒的环山路而上,缙云山的林海苍茫、奇峰耸翠,尽收眼底。登高远望,山间云雾萦绕,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珙桐、香果树等在冬日料峭里越发生机勃勃。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重庆主城区,跨沙坪坝、北碚、璧山三区,是主城的生态屏障、“四大肺叶”之一,其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繁多。

  长期以来,由于缙云山保护区内原住民较多,其生产生活需要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大,进山入林游客日益增多,加之监督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不严,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薄弱,导致保护区内存在违法建设、违规经营、农家乐无序发展、乱占蚕食林地等问题。

  为此,我市于2018年6月启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璧山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经过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璧山片区内农户、农房、违章建筑等情况进行拉网式摸底和反复核查,共发现问题18个。发现问题后,各整改责任单位认真承接整改,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果断,整改内容包括拆除地上建筑物、清运建筑垃圾、按原状恢复土地等,全力保护好璧山区重要生态屏障。

  2019年初,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璧山片区内林地覆土复绿、耕地覆土复耕等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验收,经核查,18个问题整改全部达标。

  问题整改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十三五”时期,我区还积极开展林长制试点,试点范围为东面的缙云山和西边的云雾山,通过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管山、管林责任制,切实发挥保护好、利用好现有山林资源的重要作用;着力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村“四旁”植树工程、农田林网、特色经济林建设,森林面积增加近7万亩,有效提升了全区森林覆盖率;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坚持“扩大增量、守住存量”,推行“联户共管”“出资代管”“集体统管”“大户租管”等有效管护形式,管好工程成果;严格林地、森林、湿地红线管控,坚决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挖等“四乱”行为,持续提高森林数量质量与效益。

  公园城市远近闻名

  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我们现在在枫香湖儿童公园,下午去观音塘湿地公园看植物科普,傍晚去东岳体育公园锻炼,晚上在秀湖汽车露营公园住房车,安逸!”上个周末,从四川省内江市自驾前来璧山游玩的邓女士拿出自己制作的旅游攻略,向家中老小兴奋地推荐璧山各个公园。

  “璧山是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邓女士称,在她的朋友圈里,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的确,在璧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自然与生态的扩写,城市的绿意如水蔓延,每一个角落都被浸润开出诗意的花朵;在这里,市民出家门能见绿地,走上几步就能来到一个公园,休闲旅游、锻炼身体、散步。现如今璧山已经打造多个城区公园,不仅让市民更加亲近自然,而且通过建设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到璧山旅游,“吃住行游购娱”。

  璧山的公园不只是多,还都主题鲜明。有占地1500亩,融入“花之乐”“林之乐”“石之乐”“水之乐”等元素的秀湖公园;有重庆市面积最大和全国植物品种最多的城市湿地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有以群众体育为根,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门球、徒步、路跑等为主的东岳体育公园;有以儿童娱乐为主的枫香湖儿童公园 ,占地200余亩的秀湖汽车露营地公园……璧山区已建有30多个公园、20多个广场,建成区绿地率达42%。

  除了公园的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区还提速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璧山绿色发展展现新作为,全区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创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升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万元GDP能耗、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璧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释放出的巨大红利尤为显著。2020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5%、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