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十年璧山产业蝶变

日期: 2022-10-12
字体:

青山工业智能化车间(资料图片)

成功创建全市第二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面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版图。

全区工业增加值从159.8亿元增加到382.8亿元。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40家增加至414家。

单个企业半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功诞生全区首家“百亿级企业”。

……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璧山区遵循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紧跟时代发展脉搏,顺应市场发展浪潮,一以贯之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十年间,璧山工业发展华丽转身、完美蝶变,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中留下了一个个美丽路标和坚实足印。

产业蝶变催生质量变革

众所周知,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回望十年间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窥见璧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的蝶变过程。

十年间,依托上游企业,璧山汽车、摩托车配套产业不断壮大,一度成为全市重要的汽车、摩托车配套基地。

产业在不断壮大,质量也要同步提升。这些年,重庆汽车产业和全国一样,逐步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转型中蕴藏着机遇:统计数据显示,曾经,重庆传统燃油车的本地化配套率达70%,但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率仅为30%左右,是本地的一块产业短板。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燃油车注重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三大件”,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电机、电控、电池,俗称“三大电”。

瞄准“三大电”这一市场空白,2019年,重庆市级有关部门和璧山区提前布局,花大力气在国内寻找优质厂商,最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将其动力电池项目落户璧山。

自比亚迪电池项目落户璧山以来,该公司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刀片电池”成为业界新星,带动公司2022年上半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200亿元。

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本土企业也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力转型。

今年6月18日,蓝黛科技为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打造的全自动一体化电机轴产品正式下线,在业内引发强烈关注。“近年来,看准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公司主动转型,‘卡位’新能源汽车传动零部件市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动力传动产品方面,公司运用跟随大厂同步研发的策略,重点布局新能源减速器总成及核心零部件板块,并积极开发高转速、高精度的新能源电机轴等关键部件,成为比亚迪、金康汽车、吉利等知名企业配套商。

无独有偶,青山工业也从传统燃油车变速器转向研发“GI-Drive”电气化平台架构,陆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未来将为行业提供完整的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一批本土企业的主动转身,让璧山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走向集群化发展。来自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璧山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增长35.6%。

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璧山产业蝶变的一个缩影。十年间,紧跟时代发展脉搏,顺应市场发展浪潮,璧山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也催生了产业发展从“数量”到“质量”的深度变革。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璧山工业增加值从159.8亿元增加到382.8亿元,年均增长达12.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40家增至414家,引进比亚迪、康佳等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

创新蝶变催生动力变革

如果说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重构了璧山工业经济的版图,那么创新则为璧山工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年间,璧山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型企业在璧山大地上遍地开花,一批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有的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突破“卡脖子”难题,成为各自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西南地区每售10瓶苏打水,有3瓶便来自璧山企业——重庆品正食品有限公司。

美达电器(重庆)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功率车载充电机,受到知名车企保时捷青睐。

重庆炳荣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外壳,成为惠普、戴尔、联想、华硕、宏基等知名笔电企业的首选产品。

这些茁壮成长的企业,是璧山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前不久,2022年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正式公布,璧山共有89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称号,排名第四。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138家,8家已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

作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近年来,璧山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建设机遇,扎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元素、创新团队、创新资本云集互动,使科创企业、科创成果蓬勃涌现。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是璧山打造的重要创新平台,该研究院探索出一条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了成熟科研成果“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探索出一套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直通车”模式。目前,该研究院孵化落地“碳化硅半导体”“高端MEMS智能传感器”等领域21家科技企业,培育孵化企业累计营收达1亿元、获得订单超6亿元,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多项荣誉。

  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璧山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十年间,璧山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聚力突破,大力厚植创新土壤,2021年R&D经费内部支出27.1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71%提至3.12%,提升1.41个百分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