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63号提案的复函
王国栋委员: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持续开展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全区30座污水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200户/5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2024年计划创建1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7个巴渝和美乡村星级“示范村”、81个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达标村’创建率达到50%以上)、102个“和美院落”。安排“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1000万元,用于全区各镇街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争取区文化旅游委、区水利局、区林业局等区级部门项目资金支持。
二是积极打造县乡道公路改造工程。区交通运输委已在全区实施产业路、旅游路约70公里,总投资约8000万元,今后将陆续实施一批县乡道公路改造升级工程,以此提升县乡道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和重点镇街的县乡公路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重要节点与上级路网的高效连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进一步探索农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紧密围绕稳粮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正有序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全年培育经营管理型及致富带头人200人,专业生产型人才200人,技能服务型人才200人。
二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覆盖完成镇村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组织108名村支两委干部、10名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11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选调生、116名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参加市级、区级各类培训班,持续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和基层治理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农文旅项目开发营销机制。
一是大力开拓全域旅游新模式。在璧北片区,打造以绿色农业产业基地、乡村文旅基地为支撑的农文旅、产加销融合发展示范片区,推进“云雾花涧”、万亩彩色梯田建设项目,利用“樱桃采摘节”“葡萄采摘节”“乡村艺术集”“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色农文旅节会活动,持续扩大“云雾花涧”旅游品牌。在壁中片区,发展现代工业(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餐饮民宿)和城郊经济、研学经济,提升璧中片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水平。在璧南片区,依托临空经济属性,打造以临空物流、临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周末假日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有机链接璧南、璧北业态,同时深度挖掘各镇街特色文化,讲好文化故事,以农文旅相结合、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模式,着力推进“茅莱仙境”“石伞云遮”等文旅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璧山全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大力发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乡村旅游嘉年华等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鼓励国有资源实行门票减免优惠,吸引游客来璧观光旅游。同时开发以农产品(如茶叶、金丝皇菊等)为载体的璧山好礼,打造文创精品产品,参与重庆好礼、外事好礼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提升我区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统筹“云雾花涧”品牌的宣传推介。利用璧山文旅微信公众号、璧山文旅抖音号、璧山全域地图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云雾花涧”等农文旅项目,同时统筹策划多起特色农文旅节会活动,拓宽农业观光、文化休闲、山水旅游、饮食体验业态,通过现选、现摘、现尝等亲身体验,感受浓厚的农事节庆气氛,挖掘和展示当地文化底蕴和土特产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消费者,扩大农特产品销售,激活文化市场要素,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重庆市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7月12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