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疫情防控 > 重要政策

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 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通知

日期: 2021-04-10
字体:

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作出的最新指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不同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强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市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璧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工作疫情防治指挥部

                              2020年5月25日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

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指导队伍规范高效开展新冠肺炎的心理社会康复工作,减轻疫情导致的心理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疫情导致的心理伤害,促进新冠肺炎疫情受影响人群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防治结合、分类干预。坚持重点干预与广泛宣教相结合,分类干预,对重点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对社会公众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遵循伦理、科学干预。提供心理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疫情下心理社会康复相关专业伦理守则,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资源整合、形式多样。加强各镇街、各部门、各专业机构与服务机构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对新冠肺炎疫情受影响人群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服务。

三、目标人群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一线医务人员、入境人员、公安民警、各个群体的社会公众。

四、专家队伍

继续按照《璧山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璧肺炎组疫防发〔2020〕21号)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做好目标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保持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常态化运行,必要时可联系市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五、工作要求

(一)组织开展评估

各镇街、各部门按照属地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大对目标人群特别是治愈患者的摸排力度,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对排查出有明显失眠、烦躁、情绪低落、梦魇、闯入性回忆、回避等精神心理症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其他有心理干预需求的目标人群,由志愿服务队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并引导其通过全区心理咨询热线接受心理干预服务,必要时应采取面对面干预及医疗措施。对排查出有自伤、自杀、攻击或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人群,应及时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治疗。

(二)强化人文关怀

区民政局、各镇街要组织好社区工作者,加强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家属,避免歧视。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志愿者等力量,为城乡社区有心理问题的治愈患者及家属提供精神慰藉、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及时识别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并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

(三)组织实施干预

1.新发现的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对没有严重应激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干预,每月开展2次,干预总疗程3个月。对有严重应激症状,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或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干预总疗程延长至 6个月,必要时由精神科医生会诊或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在患者出院时,将使用精神科药物干预患者的有关资料转交到隔离点或患者所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治疗的延续性。(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各镇街配合)

2.一线医务人员。对测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务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并共同开展线上+线下结合、个体与团体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在轮休隔离期间由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组织开展巴林特小组、放松训练等活动。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干预周期根据干预效果,动态调整。(区卫生健康委牵头,区人民医院配合)

3.其他目标人群。对排查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公安民警、入境人员、各个群体的社会公众,参照新冠肺炎患者干预措施执行。(公安民警由区公安局牵头,入境人员、各个群体的社会公众由各镇街牵头,各级医疗机构配合)

(四)强化组织保障

区应对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统筹协调“心理应急援助专家志愿服务队”、“心理疏导援助志愿服务队”、“基层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开展工作,并负责充实有关专家队伍。区人民医院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牵头做好全区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的值守,负责指导各志愿服务队开展目标人群的服务工作,对接市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区精神卫生中心、各镇街卫生院共同承担辖区心理社会康复相关工作,做好相关人群服务。

联系人:张涛、张明燕;联系电话:41416080;全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023-41418789。

附件:1.患者、集中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要点

     2.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服务要点

    3.公众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要点

附件1

患者、集中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要点

一、及时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澄清和解释最新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防护策略,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建议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隔离人员坚持保持作息规律、营养均衡、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度锻炼,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三、引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排除有可能存在的歧视及外在干扰带来的心理影响,调适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来,并为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营造关爱、包容、尊重和接纳的社会环境。

四、在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注重倾听、共情、正常化、鼓励、积极建议等基本咨询技巧的使用;多采取稳定情绪的心理干预策略;多采取整合视角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患者、隔离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社会支持体系。

五、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实际问题,例如对复工的担忧,工作人员应当鼓励其认真学习和理解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家人、同事、朋友或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理性解决实际问题。

六、及时追踪并充分获悉来自多渠道的病亡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信息,尊重病亡者家属的求助意愿,在准确心理评估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附件2

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服务要点

一、及时向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澄清和解释最新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防护策略,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促进医务人员早期识别自身及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及避免因心理疾病加重甚至发生自杀自伤等消极行为。

二、对一线医务人员救援结束隔离期、返回工作岗位一月内、工作三个月及半年等阶段进行动态心理健康评估。尽可能筛查出有情绪异常的医务人员,评估其精神状态,尤其在焦虑抑郁情绪、睡眠障碍、自杀自伤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方面,如有必要进行正规治疗。对尚无异常者,定期随访,以避免因漏诊而出现危害较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在市级心理救援专家组的指导下,各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学习,对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医患沟通、压力及情绪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知识培训,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医护人员学习了解情绪和压力存在背后的心理机制,学会调节身心疲惫的方法,能够更妥善地处理自身存在的负面情绪。

四、鼓励一线医务人员保持作息规律、营养均衡、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度锻炼,提高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五、对于一线医务人员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按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积极寻求单位、家人、同事、朋友或心理干预专家的帮助,理性解决实际问题。

六、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并共同开展线上+线下结合、个体与团体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探索一对一视频心理咨询治疗等新模式,对发现心理问题的医务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在轮休隔离期间及正常返回工作后,由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组织开展巴林特小组、放松训练等活动。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 PTSD 的筛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

七、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充分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整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实行轮换制度,限制承担高应激水平工作时间,保证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放心、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做好后勤后期保障;对一线医务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营造支持性的管理氛围,加强管理者的支持力度。各级医疗机构将对员工心身健康的评价纳入质量管理的内容。

附件3

公众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要点

一、帮助民众正确识别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是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因此,接纳和接受它。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慌、担心等;认知和行为上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灵活性差,易回忆创伤事件、过分自我关注、灾难化倾向、强迫思维、对负性信息敏感;身体上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疲劳、睡眠障碍等。

二、帮助民众调适和应对心理应激反应。主要方法有:第一,接受现实,接纳自我;第二,规律作息,充实生活;第三,适度运动,放松训练;第四,培养积极情绪和良好心态;

三、帮助民众寻求专业帮助,对心理危机采取预防和干预。如果心理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过长(一般 4 周左右),并且影响了社会功能,影响了正常生活,例如,长期失眠,情绪低落、强迫观念等,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帮助,建议拨打专家或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2320-1)。

四、帮助并鼓励民众获得社会支持,不歧视新冠肺炎患者、疑似病例、隔离人员,不“污名化”特殊人群,要营造暖人心的社会氛围,重视并获得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保持与家人及外界良好互动关系。

五、发挥卫生和高校、专业协会作用,建立网格化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缓解民众情绪和心理问题,降低特殊人群 PTSD 的发生率。

六、搭建具有公信力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强化媒体的监督和管理,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七、关注特困民众的工作和生活,避免特困民众心理和生活的多重压力;

八、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和心理疏导,及时给予关心和关爱;九、关心青年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技能培训和更多的机会避免大量失业;

十、强化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积极做好员工的心理调研和思想状态的调查工作,关心关爱员工复工复产中的心理压力和工作生活压力,有条件的企业可开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

十一、关心关爱妇女儿童,对妇女儿童开展心理普查工作,特别是孕期妇女,避免出现疫情导致的心理创伤和压力导致的产后抑郁;

十二、利用各种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主动向公众推送心理自我调适和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的知识,及时疏导民众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十三、重视大中小学生疫后复学的心理压力,正常化复学初期出现的情绪和心理波动,提供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筛查和体检渠道,预防个别学生的 PTSD 等严重心理危机发生,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准备工作,开展学生返校复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