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文章” 绘就“生态美” ——我区推进河流水域保护治理工作纪略
水清岸绿的三江水库
晚冬的风跨过年关,璧南河河面悠悠烟水、碧波微澜,天际线上碧空如洗,云朵弥漫一色。漫步河畔,两岸水草丰茂,眼前“风吹绿波起,人来鸟不惊”的美景宛如一幅生态画卷。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发展再生水技术、推行河湖长制、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多种方式驱动绿色生态社会发展,扭转了璧山严重丘陵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地区的尴尬地位,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城市生态公园、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完成了从“先天不利”到“争优争先”的华丽转身。
赋能“再生水” 让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1月19日,在璧山碧清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控制中心,随着工作人员智能化的操作,各项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城市污水、废水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等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将变得清澈透亮无异味。
“开发利用再生水是节水开源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这些水是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的再生水,具有增加供水、减少排污、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等重要作用,经过处理的再生水部分会被送往城市循环利用,部分会流入河流用于生态补给。”璧山碧清水务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再生水已广泛用于市政环卫、道路冲洗、园林浇灌等,起到了为城市供水“减负”的作用。
因区内无过境河流和外来水源,璧山被定义为中国西部典型缺水地区。如何破解缺水难题?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谋善断,围绕再生水大做文章,将再生水开辟为“第二水源”,成为璧山破解水资源匮乏的关键一招。通过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和推广应用,不仅实现了有水可用,还开启了一水多用模式,取得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双赢。
目前,全区共建中水回用处理厂15个,设计规模达每天19.5万立方米,其中璧山城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14万立方米,铺设中水管网约80公里,全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与此同时,我区先后拟定《重庆市璧山区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印发《璧山区再生水利用系统专项规划》《璧山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应急处置预案》《璧山区再生水事故应急抢修预案》。相关规定的制定基于对区域再生水运作流程的宏观调配与对工作流程中细致入微的调研,具体体现在严格监管再生水水量、质量与对相关企业的成本监督,是璧山再生水合理、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为璧山重要的第二水源,再生水有效地缓解了璧山城区的“干渴”症状。市政绿化、道路清洁用水中有四分之三是再生水,而在市政用水中使用再生水比例也已上升至三分之一。2024年,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扩大再生水管网建设规模,科学调配再生水布局,保障维护设施设备,将再生水接入更多公共用水领域,推动企业、公共机构、小区等开展节水改造,倡导全民节水,广泛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强化节水宣传,为璧山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促进和谐生态人文社会助力加码。
推行“河长制” 强化治理共护“母亲河”
2022年6月,村级河长在巡查中发现大兴镇高桥村蛙声成片,并有污水排入河道。经仔细排查,原来是沿河有一家饲养牛蛙的养殖场将养殖废水直排入河,且未配置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养殖污水直排水头沟,造成该河流水质恶化为劣V类。为此,区检察院、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区河长办等部门和大兴镇密切合作,现场核实,调查取证,同时对养殖场负责人进行了政策法规宣传。该养殖场主动配合,于2022年8月4日开始拆除养殖场设施设备并复耕。后经区水质检测部门对水头沟河流水质进行复测,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Ⅲ类,改善成效明显。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璧山区各级河长、各责任单位之间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治河管河护河的带头作用,形成合力,攻克了河湖治理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碧水岸清。
近年来,我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河湖长制工作,以独具特色的河湖治理监管举措,换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骄人成绩。我区先后制定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21年工作要点》《河长湖长履职规范(试行)》等准则,深厉浅揭,审时度势的创新发展河湖长制工作,在2021年荣获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表彰,成为全市唯一获国务院激励奖励的区县。
“近五年,我区投入河湖治理、水质提升、水系连通和水网建设的资金达30多亿元,先后实施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三河’流域及同心水库、金堂水库、三江水库、大沟水库等河库水环境治理工程120余处。”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区又谋划落实了“三河”流域及御湖片区、玉泉湖片区、曙光湖片区、璧南河新能源产业园片区等重点水环境治理项目18个。
推行河湖长制是一个全面细致的工作,联通水系,维护河湖健康生态则成为其中关键。水系之间是否联通?河流是否通畅?无疑是对区河湖长制工作能否深入实施的重要考验。我区以联通水系为支点,撬动起河湖水质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学调配水资源布局、防洪排涝等系列相关工作的有序展开,做到了全区所有重要水系的相互联通、河湖的清澈安澜。
如今,我区的主要河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已根除劣V类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原来因河流承载能力弱,堤坝抗洪能力不足导致的“十年九淹”现象已得到扭转,百姓不再“谈洪色变”。同时,以实施河湖长制以点带面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河域周围生态环境实现了稳步提升。
打好“生态牌” 共筑生态碧水之城
守护一泓碧水,造福一方群众。近年来,我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2023年11月23日,全市首批58条2023年度重庆市级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出炉,位于我区的三江水库、璧北河(璧山段)上榜。
除此之外,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三条河流市级生态流量考核达标,璧南河两河口国控考核断面和璧北河平滩市控断面年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璧南河有望获得全市幸福河流称号,璧南河被评为2022年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河长制工作多次得到市河长办通报表扬;璧山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经验参与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评选,荣获一等奖,八塘镇敢英村用水户协会被评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称号。
城因水而灵动,人因城而安适。作为一座公园环伺、满目苍绿的优美宜居生态之城,璧山区生态优美、气候宜人。这里拥有秀湖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古道湾公园等30余个城市公园,先后荣获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19张“国字号”名片。
幸福河湖的成功创建,让璧山满载荣誉。如今,“保护河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璧山百姓的共识。流域内的各镇街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