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办理“有速度” 服务群众“有温度” 区司法局创新“三重三化”促公证高效严谨便民
“没想到公证处的工作人员还能上门为我们办理业务,真的是太贴心了。”近日,正在区人民医院照料母亲的王某对璧山公证处“上门办证”的暖心服务一个劲儿地夸赞。
原来,王某的父亲几个月前过世了,其父亲名下有一套房产急需处置,而母亲最近又生病住院了,行动十分不便,这让他焦急不已。在了解到王某的实际困难后,璧山公证处公证员立即协助其收集办理公证所需的相关材料,并于当日下午前往区人民医院,在王某母亲的病床前,为其讲解了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经过详细沟通,王某的母亲对相关内容表示理解,并在公证人员见证下签署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群众满意的背后,凝聚着区纪委监委驻区公安局纪检监察组与区司法局等多方面的努力。
此前,区纪委监委驻区公安局纪检监察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璧山公证处公证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时,发现工作人员存在受理不热情、不耐心及群众办事耗时长、多次跑、趁机吃拿卡要等现象。对此,区纪委监委驻区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立即督促区司法局党组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开展综合分析研判,最终梳理出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主要划分为首问负责不落实,受理‘不规范’;案件办理不主动,服务‘不便捷’;适法审查不合规,案件‘不真实’等三类。”区纪委监委驻区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梳理发现的问题,他们第一时间将其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小切口”范畴,督促区司法局针对继承类公证服务不便捷和可能谋取非法利益等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制定完善的制度,以确保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严谨、贴心的公证服务体验。
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区司法局迅速行动,紧盯群众“关注度高、办事频次高、反映率高”的法律服务事项,以继承公证为“小切口”,对照全国继承公证反面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排查症结,对症下药,创新“三重三化”举措,力求实现公证服务的高效、严谨和便捷。
具体而言,在重构规则清单,强化受理“责任链”方面,璧山公证处严明“容缺受理清单”,实施“受理职责清单”,全面梳理继承公证中受理、审查、调查、审批、出证等5个关键环节的职责,分解到岗,明确到人。同时,设立“受理负面清单”,制定继承公证受理环节“不一次性告知”“不落实容缺受理”等5条负面清单,对违规行为严格督查处理,以提升公证服务效率与质量。
在重塑办理流程,细化便民“服务链”方面,璧山公证处则推行“绿色+快办”“互联网+家门口”“公证+公益”服务,以“告知+承诺”代替证明材料,压缩出具继承公证书期限。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我要继承公证”线上申办平台、启用“12348法网”“公证线上视频办证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证。此外,对于办理房产继承(赠与分割)的,免费代拟合同;对申办存款金额在5000元以下的小额财产领取保管公证,免收公证费;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减半收取公证费。
取证难也是办理公证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这一办证“瓶颈”,璧山公证处重建调查机制,优化审查“制度链”,建立了取证困难“我来办”机制、受理调查“双轨制”、案件质量“三把关”机制。
“针对申请人受年龄、文化、身体等因素限制难以自行收集证明材料,我们成立调查取证包案小组,主动调查核实并代群众取证,有效改变了以往‘坐堂取证’以及‘以证换证’的传统模式。”璧山公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公证事项真实、合法,他们明确受理审查和调查核实由不同人员负责,并强化公证质量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验证三个关键环节,通过“人证识别系统、实地调查、大数据筛查”三管齐下,对公证当事人身份进行甄别,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每年开展两次公证行业“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执法检查,通过严格的纠错和追责机制,确保公证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务实措施,生动诠释了公证服务有速度,为民服务有温度的理念。目前,璧山公证处已办理继承类民事公证7000余件,其中“容缺受理”公证占78%;通过在线视频等新服务业态办理线上公证470余件,审批时限缩短25 %以上。在“暖心公证”领域,已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公证公益服务500余人次,为残疾人、危重病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30余人次,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此外,通过从严从紧审查,共审查出50余起隐瞒继承人、13起不实陈述婚姻状况、2起携带假证明材料、1起携假当事人骗取公证书的行为,有效避免了当事人1300余万元的财产损失,全面提升了群众法治获得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