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璧山:从河岸共治到水城共融 聚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日期: 2025-08-20
字体:

近日,随着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系连通工程的贯通运行,秀湖公园内曾经浑浊的“死水”重焕生机,展现出一派人水和谐的灵动景象。如今清澈见底的水城,正是璧山以“治水”为笔写下的生态答卷。

近年来,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数字赋能精准“治河、管河、护河”,从河岸共治到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再到水城共融,逐步探索出一条治水兴水护水之道。

源头治污:

科学治理让河湖“重焕新生”

漫步在璧南河畔,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两岸绿树成荫。市民刘正富感慨道:“十几年前这里的水又黑又臭,现在变得这么清澈,真是让人高兴。”这条被璧山人亲切称为“母亲河”的水系,曾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而被戏称为“洗墨池”。

如何守护璧南河的一泓清水?自2010年起,我区集中力量推进璧南河综合治理,运用“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系统化治污方式,使水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显著恢复与增强,2017年,璧南河获评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及国家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

“以前璧南河流域聚集了较多工业企业,再加之流域内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双重压力,给河湖治理带来不小挑战。”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治污方面,我区先从对河水及水源造成“伤害”的污染源治起,先后关停多家污染企业和有污染的养殖场,同时积极引导帮助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提升污水预处理能力。

与此同时,我区沿璧南河岸退让48米作为保护范围,对璧南河进行了清淤疏浚,对河岸进行绿化美化的生态修复。如今,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拓宽加固、两岸绿化而形成的生态型河流风景线长50余公里。

截至目前,璧山主要河湖水质显著提升,盐井河、青龙湖、三江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璧南河两河口断面、璧北河、梅江河水质稳定维持在Ⅲ类水平。

机制赋能:

河流管家让问题“清仓见底”

“我基本每过3天就会到河边巡查一次。”8月18日,璧南河牛角湾社区段村级河长余万波正在开展日常巡河,从他手机里显示的历史记录来看,他每次巡查都要徒步2公里多,并在记事本备注巡查发现的问题。

在璧山,像余万波这样的“河流管家”还有很多,他们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河长制“树状管理”体系。该体系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树”,区级领导为“杆”,部门和镇街负责人为“枝”,基层干部为“桠”,将管理责任精准落实到全区14485个污染点源上。2023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9376次,整改问题2350个,实现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水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落实到位。

“无论是璧南河等重点河流,还是璧北河和梅江河等重要支流,就算只是百姓门前的小河小溪,在璧山,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流管家’。”区生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全区每一条河流已全部建立“一河一档”,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每条河流都有了自己的“户口本”。

2024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9830次,巡河里程24326.54公里,发现并整改问题2634个,实现所有问题“清仓见底”。

循环利用:

绿色经济让水源“循环往复”

8月18日,璧山碧清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内,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化操作,将城市污水、废水依次送入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等环节。经过全流程净化后,这些再生水顺着管道奔赴城区各处,开启新的“生命周期”。

“开发利用再生水是节水开源的重要举措。”璧山碧清水务公司负责人介绍,处理后的再生水一部分用于城市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河流补充生态用水。目前,再生水已广泛应用于市政环卫、道路冲洗、园林浇灌等场景,为城市供水系统“减负”成效显著。

在璧山,这样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已成为常态。作为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区,璧山正将“原水——供水——排水——再生水”的全链条管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总长约214.39公里的再生水输水管网,基本形成以沿河路、黛山大道为纵轴,双龙大道、永嘉大道、聚金大道、虎峰大道为横轴的“目”字形再生水供水网络,并配套设置144处再生水取水设施。

与此同时,璧山建立起再生水常态化利用体系,持续提升工业与农业领域的再生水利用比例。仅在市政、景观、河道内用水层面,年再生水用量已达1700万立方米。在居民生活领域,全区已创建4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在物业化管理小区中的占比达40%。

城因水而灵动,人因城而安适。如今,“保护河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理念已深深植根于璧山百姓心中。璧山,这座被公园环绕、满目苍绿的生态之城,正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