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璧山的田间地头展现出别样图景:八塘镇的减损培训深入一线,健龙镇的人机竞赛生动热烈,七塘镇的“指尖服务”精准高效……一幅以“技术落地、机械增效、数字惠农”为主题的现代化丰收长卷正徐徐展开。
田间课堂 技术减损促丰收
在当前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先进技术已成为提升产量、降低损耗、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支撑。如何将技术有效传递至生产一线,使其真正服务于田间地头,成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
“留茬高度尽量控制在30公分左右,过低易损坏机器,过高则会造成粮食大量抛洒……”近日,在八塘镇江兴村的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培训现场,重庆市农机专家巫正佰向14家农业服务组织的农机手耐心讲解。
除了理论教学,学员们还走进稻田进行实操,学习机械调试、行走速度、割台高度等关键技术。“讲解非常直观,亲手操作收获更大。”农机手钟志科对培训效果赞不绝口。
收割环节一结束,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监测员朱三林立即开展了损失率现场监测,“经过培训,农机手现场操作的损失率已低于国家标准,效果非常明显。”
八塘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该镇今年水稻种植面积15000余亩,机收率达84.6%。近年来,该镇持续开展农机技术培训,陆续推出秋种、植保等环节的技术下田活动,逐步构建起“专家—技术员—农机手—农户”四级传帮带体系,真正让农业技术扎根土地、服务农民。
未来,该镇还计划引入无人机监测和智能终端辅助分析,进一步推动农机作业由“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型,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人机协作 效率提升助增收
今年健龙镇11000余亩水稻喜获丰收,在睦佳村,另一番丰收盛景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收稻比赛”激情开赛,五位经验丰富的农民弯腰挥镰,与联合收割机同田竞速,吸引众多目光。
“这台机器一天轻松收四、五十亩,顶几十个劳力,而且损耗能控制在3%以内,比人工收割多保住不少粮食!”收割员陈吉勇的话语中充满自豪。村民周大爷的感慨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以前人工割稻累人又费时,掉粒还多,现在机器一会儿就收完一大片,成本更低。”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健龙镇对水稻产业现代化的持续推动。近年来,该镇积极引进优质稻种,推广测深施肥和机械插秧技术,持续实施“垦造水田”工程,并成功纳入“粮油单产提升千亩示范片”项目。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推动水稻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既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我们村机械化作业率达到了99%,预计亩产可比去年增产一百多斤,今年绝对是个丰收年。”睦佳村党总支书记廖洪模表示,“村里还计划添置一批小型翻耕机,让零星地块、坡地田埂也能实现机械化耕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健龙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加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持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将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从耕、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乃至无人化作业,真正让农业生产迈入高效、智能的新阶段。
数字赋能 指尖服务解难题
“手机上点一点,镇里就帮我们打通了番茄销路!”七塘镇盐店村禾裕田生态农业负责人王科杰喜不自禁。
这一切,得益于该镇141基层治理平台构建的“指尖服务”体系。通过“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机制,七塘镇实现了农情实时上报、需求快速响应、服务精准落地,走出了一条数字化助农的新路径。
“我们早就瞄准了番茄产业的市场机遇,主动通过141基层治理平台申请推广支持,效果真是立竿见影!”王科杰兴奋地说。
原来,在该基地20亩番茄即将大量成熟之前,他们就提前谋划,依托141基层治理平台主动上报,寻求销售拓展协助。镇指挥中心接报后迅速响应,联合文旅、农业等部门,将基地纳入“璧有喜柿・番茄推广季”重点推荐名单,通过专题活动引流、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精准推广。仅一周时间,就吸引超过2000人次前来体验采摘,番茄很快售罄。
在七塘镇将军村,141基层治理平台同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种植大户彭伟今年种植的百余亩高粱喜获丰收,然而收割后的烘干和储存问题却让他犯了难——如果无法及时烘干,高粱就无法达到酿酒厂的收购标准,只能转为饲料销售,收益将大打折扣。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将军村网格员通过141基层治理平台迅速上报了这一情况。镇指挥中心接到诉求后,立即协调农业服务中心联系烘干设备企业,仅用三天时间就帮助彭伟建起临时烘干点,并协调好了储存场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七塘镇,141基层治理平台的“指尖服务”正覆盖农业发展全链条。四合村种植基地便道因雨水冲刷破损,平台接报后,组建专班24小时内到场修复,保障农资运输畅通;跃进村血橙基地出现柑橘木虱病疑似症状,网格员拍照上传平台后,镇指挥中心协调农技专家开展“会诊”,通过现场授课、发放防治手册、指导用药方案等方式,有效遏制了病虫害扩散,守护了200余亩血橙的生长安全。
“141基层治理平台就像‘农情直通车’,让农户的诉求直达‘指挥部’,让部门的服务精准对接‘田埂间’。”七塘镇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依托“镇指挥中心—村(社区)工作站—网格服务点”三级架构,搭配“人人都是网格员”上报机制,该镇已实现农业诉求“1小时响应、24小时处置、3天内反馈”,今年以来累计通过平台解决农业类问题42件,办结率与满意度均达100%。
机械穿梭、稻香盈仓,指尖轻点,农忧得解。璧山的秋收画卷,不仅描绘出农机轰鸣的高效场景,更勾勒出技术赋能、数字治理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未来,我区将继续深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策”融合,推动农业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