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事业单位年度报告 > 2021年度

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

日期: 2022-05-12
字体: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27MB1E218854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1年度)

单 位 名 称

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

法定代表人

曾佑勇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

宗旨和

业务范围

为推动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承担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技术交流、产业发展合作,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经济运行研究与分析、统计等事务性、服务性职责。

住    所

重庆市璧山区璧泉街道牛角湾路7号

法定代表人

曾佑勇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财政全额补助)

举办单位

璧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

5

网上名称

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

从业人数

68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园区入驻康佳研究院、弗迪锂电池、青山工业等企业1724家,规上工业企业337家,2021年园区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同比增长15%,占璧山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集中度)91%,规上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企业产出强度达135亿元/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3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288亿元,数字经济产值实现37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挂牌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党工委、管委会。组建3亿元高新技术股权投资基金。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等活动。推进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推动设立璧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帮助嘉木机械等19家企业获取知识产权授信7910万元,放款3430万元。康佳研究院完成专利提案1008项,获批全市第七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比亚迪动力电池全球总部和研究总院签约落地。持续推进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新增科技型企业475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企业1417家,有效发明专利达1080件,增长20.2%;研发投入达22.5亿元以上。培育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79个,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8%。新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24个,市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51家。签约海创汇等创新孵化平台5个,新引进科技型项目21个。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18家,在孵项目35个,新授权知识产权30项,平创、鼎旺等企业获市场订单3.5亿元以上。 (三)产业体系持续升级。2021年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扩能项目、日联科技、中科曙光、华道生物等项目78个,总投资561.05亿元,其中,中国兵装集团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等3个项目在智博会签约。开工中科曙光等项目31个,总投资207.1亿元,年产值233.4亿元。推进建设康佳光电产业园等项目77个,到位资金217亿元。投产金财互联等项目28个,总投资62.4亿元,年产值106.5亿元。达产龙润转向等项目33个。上云企业200家,新增升规企业30家、上市培育企业28家,新认定智能化改造项目75个、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9个。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青山等12家企业纳入市经济信息委2020年第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八大资金池”自运行至今累计支持719家企业获得贷款919笔,共计金额48.8亿元。其中,2021年总计235家企业获得贷款259笔,支持金额共计12.29亿元。设立3亿元规模的两山科兴基金、总规模20亿元的战新产业母基金,引进安和(重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聘请3家三方公司保障企业用工,发布招工令35期、聚贤令51期,组织200余家企业赴四川广元、綦江万盛、重庆交通大学等地和高校举办招聘会,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1.1万人。组建5人代办专员队伍,新签订代办协议121个。推出每年发放800万元额度的科技创新服务券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政企直通车”“周二早餐会”等渠道为企业“马上办”解决问题187个。 (五)承载能力稳步提升。高标准谋划打造7.5平方公里的棕树湖智慧城,完成城市设计,正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教育、医疗、酒店等高端资源。加快80平方公里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完成17.6平方公里拓展区、高铁站前片区控规覆盖。开工建设创新生态社区二期、中小企业生态家园等物理空间。建设污水管网2.7公里,提升泵站2座。全力推进青杠经适房,大兴经适房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开工锂山路等2条城市道路,建成东林大道南延段等8条城市道路10.6公里。完成土地出让1351亩、土地划拨805亩、土规覆盖1300亩、征地3000亩、土地平场3000亩、土壤污染调查3000亩、林地审批2907亩。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20亿元;新升规工业企业30家;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8亿元;实现战新产值400亿元,数字经济产值450亿元,研发投入28亿元;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考核名次中上;火炬统计排名提升5名。 (二)科技创新迸发新动能 一是持续发展研究院经济。健全研究院服务体系,引进知名高校来璧建设研究院、科创基地等。深化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授权经营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支持企业建立独立法人研究院,推动康佳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和绿色出行研究、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完成空间太阳能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关实验并推进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申报;转化落地科技成果20个,入驻科研团队50个以上。二是持续培育创新主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共建产学研联合体,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培育高成长科技企业50家、科技型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研发机构20家、2家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培育科技服务团队5个以上。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坚持系统思维,打好人才、金融、政策、创新活动等一系列组合拳。举办科技创新活动35次以上,完成科技创新券服务300项以上;推进“科技创新25条”等政策落地落实;新增发明专利20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000万元。建好创业黑马等科技孵化平台,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1家,在孵企业数400家;引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2个。 (三)产业培育呈现新局面 一是狠抓项目招引落地。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同时注重本地企业招商。引进100亿级项目1个、50亿级项目5个、10亿级项目20个,合同签约额600亿元。狠抓项目落地,新开工项目35个,建成投产项目30个。二是推动产业链提升。深入实施产业发展“群长制”“链长制”,聚焦2—3个产业链细分领域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打造半导体装备特色产业园,入驻项目5个以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专精特新项目孵化园入驻项目5个以上。三是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突出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打造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企业上云200家,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50个,建成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10个。智慧园区使用率提升至90%。 (四)企业服务展现新作为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审批代办专员”制度,持续发放创新券;持续落实“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深入实施周二早餐会、政企直通车、服务企业网格员等措施,及时收集并解决企业各种问题。二是做好企业用工保障。通过与市内中高职院校合作、“共享员工”模式、依托三方服务机构等方式拓宽用工来源,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万人。三是强化资金扶持。落实“八大资金池”作用,发挥两山公司作用,做大做强资产规模和投融建能力,探索股权收益权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保障建设投资资金。 (五)空间保障实现新进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推进80平方公里规划逐步落实,完成南部片区控规编制;完成专业市场集群规划研究;完成九永高速下道口及福禄嘉陵片土规覆盖;推进M0新型产业用地规划布局。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紧密结合项目需求,强化基础设施、土地、水电气保障。建成道路10公里,启动建设21.8公里;推进棕树湖智慧城及拓展区北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综合社区、经适房、人才公寓等建设。取得地票1000亩,完成征地3000亩,拆迁2000亩,平场1000亩,土地1200亩。三是建设曙光湖“智慧之眼”。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目标,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研究院经济聚集、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本聚集、应用场景聚集,不断完善高端资源配套,汇集研发总部、风投基金、创新服务等业态。启动一期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棕树湖片区公园,建设道路20公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5年04月27日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填表人:  邱远霞  联系电话:18225057917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23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