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街镇

七塘镇:从空心村到艺术乡建典范 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十年坚守 ——记七塘镇将军村驻村干部杨顺

日期:2025-03-26

在七塘镇将军村的田野间,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七彩墙绘与麦田雕塑相映成趣,艺术博物馆、咖啡馆、图书馆点缀其中。

七塘镇将军村的莲花穴院落,每逢周末,游客穿梭于稻田与艺术装置之间,打卡拍照、体验农耕。谁能想到,早在几年前,莲花穴还是一个荒草丛生的空心化村落。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整个村子一共才21个人,他们分散居住在8栋破烂不堪的土坯房里。村里其他房子更是久久无人居住,残垣断壁,到处污水横流,生活环境“脏、乱、差”。这一蜕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半路出家”的大学生村官——杨顺。

杨顺,2013年从主城一家医药公司跨界考入璧山大学生村官行业,开启了他的农村基层工作模式,从此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蔬菜基地变身艺术乡村

产业转型的初次突围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药公司干了两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心里还是想回到农村,为农村发展尽一份力。”杨顺说。‌2015年,35岁的杨顺辞去医药销售工作,带着对乡土的情怀考入七塘镇将军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将军村地处缙云山麓,是缙云山周边难得的平地,适合发展农业种植。杨顺初到村里时,正遇上村里在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短期内带动了村民增收,然而到2018年,该村蔬菜产业遭遇瓶颈:同质化竞争激烈,村民对收入的期待难以满足‌。

“必须找到新的突破点!”杨顺意识到,单纯依赖传统农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恰逢璧山正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对幺滩院子进行改造试点:修缮屋顶立面、铺设青石板路,并融入农耕文化元素打造“贤德明理堂”“七塘乡情馆”‌等场所。

年近70岁的村民陈大爷见证了莲花穴蜕变的全过程。他颇有感触地说:“以前莲花穴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到处打滑,根本没法正常行走,现在路修好了,又平坦又宽敞,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

陈大爷的老伴也禁不住感叹:“现在重新砌了新房子,村子变漂亮了,还有这么多游客来玩,热闹得很。”

一个偶然的机会,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参观了杨顺参与改造的幺滩院子后表示,以农耕文化为主线的改造虽然略显稚嫩,但他们对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执着,却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雕塑学会等高校和机构的团队正式进驻,以“艺术活化”理念开启将军村的二次蝶变‌。

艺术乡建的破局密码

从“莲花穴”到全链条生态

“莲花穴院落现在是我们将军村最火的网红院子,每年全市乡村艺术节和一些结合节庆举办的民俗展演都会在这里举行。”杨顺告诉记者。‌

在七塘镇政府、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雕塑学会等机构联手推动下,莲花穴院落正式开始艺术“活化”改造,让当地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改造带来的变化。改造团队保留土墙木架、修复穿斗结构,将废弃老屋改造为美术馆、图书馆;利用钢结构加固危房,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民宿与咖啡馆;在稻田中设置稻草人偶、墙体彩绘等装置,使艺术与田园浑然一体‌。

“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有抵触情绪。”杨顺说,后来通过开院坝会、上门做思想工作,让村民们逐渐了解到改造的好处:家门口可以实现就业,有租金、分红,还有更热闹的乡村。杨顺全程参与协调,一方面说服村民配合改造,另一方面推动成立“莲花穴艺术合作社”,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的三变改革模式‌。

艺术赋能迅速激活乡村活力。2021年,重庆第二届雕塑大展在莲花穴举办,200余件作品与稻田、农舍碰撞出独特魅力,日均吸引千名游客‌。

此后,艺术节、乡间音乐会、农耕体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将军村年均游客量突破十万人次。杨顺感慨:“曾经的破败院落成了‘会呼吸的艺术现场’,村民从怀疑观望到主动参与,这才是最根本的变化。”

人才回流的双向奔赴

从“网红村”到可持续新范式‌‌

艺术乡建不仅重塑了村庄面貌,更吸引人才“逆流”返乡。曾在皮鞋厂打工的甘遐学,如今在莲花穴咖啡馆工作,闲暇时制作手工皮具售卖,家中还经营民宿。甘遐学说道:“以前觉得农村没出路,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现在,和她一样的回流村民已有20余户,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参与艺术工坊‌。

村民杨年华也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心愿:他在村里盘下一栋房,搞起了餐饮,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2021年,“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入围“2021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2022年,将军村被评选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将军村被评为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

将军村的美丽蝶变,不仅吸引大量媒体的关注,频频登上“头条”,还被写入重庆师范大学美育研究院牵头主编的初中《美育活动指导手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欣赏乡村,乃至未来去建设乡村的视角。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的回归。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从50岁降至30岁,甚至出现“00后”新面孔。杨顺团队与川美合作开设“乡村创客营”,吸引大学生驻村创业:95后设计师将废弃农具改造为景观装置,00后主播通过直播推广农产品,艺术院校学生定期驻村创作……“年轻人带来新思维,让乡村真正‘活’起来。”杨顺说‌。

如今的将军村,已形成“农业+艺术+旅游”全产业链:蔬菜基地保障基础收益,艺术IP提升附加值,民宿、研学、节庆活动拓宽盈利渠道‌。

站在村口的稻田边,杨顺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研学项目,语气坚定:“艺术乡建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滤镜’,而是要让农民长期受益。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村民持股、完善分红机制,让艺术红利持续反哺乡村。”这位半路出家的村官,用十年青春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创意,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