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街镇

河边镇:融“智”于“治” 让基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日期:2025-08-13

在河边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实时刷新着全镇动态:319国道的交通流量、产业园的施工进度、背街小巷的环境状况……屏幕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能完成事件分拨、进度跟踪、结果反馈。这块智慧大屏,正是河边镇以“数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神经中枢。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根基扎得牢,治理方能行得稳、走得远。作为全市首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镇,河边镇锚定“党建统领、为民服务、助企兴业、除险固安、平台支撑”五大能力建设,以机制迭代为基、协同联动为要、数字赋能为翼,全力助推“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能跃升,用心用情书写“慧”民服务的暖心答卷。

机制迭代筑根基

架稳智治“四梁八柱”

“过去执法常遇多头跑、重复查的问题,企业烦,我们也常因权责不清陷入被动,现在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清单,我们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河边镇综合执法岗负责人说,“清单制给执法工作划了重点,让执法效能大幅提升。”

基层治理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机制。为明确“做什么”,河边镇梳理出综合行政执法12项核心业务,将138项镇街执法事项细分为83项高频多发、39项多跨协同、16项低频特殊等3张自有清单,进一步明晰辖区执法监督重心,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理清了“做什么”,更要敲定“谁来做”。基于此,河边镇组建了“1+1+N”关键力量,形成多层次执法合力。“第一个‘1’,即‘一支专职主力军’,综合执法岗6名专职执法人员,统筹‘一支队伍管执法’相关工作。第二个‘1’,即‘一支专业协同军’,22名业务岗位持证人员,配合或独立开展检查执法。”河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N”则是“N支执法增援军”,将政府法律顾问、司法所、派出所、国土所等25名人员,纳入综合执法统筹调度,实现从“一指用力”到“聚指成拳”的转变。

而“怎么做”的答案,藏在顺畅的运行链条中。为让响应更迅速,河边镇还建立了“125”前端快办流程,镇级指挥中心1分钟分拨,责任岗位2分钟响应,经办人员5分钟核处,极大压缩了前端响应时间。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快报快处事件3086件次,办结率100%,实现了事件处理“零逾期”的成绩,让基层治理跑出了“加速度”。

协同联动“织密网”

畅通全域治理脉络

“响水滩桥排危施工现场未设置围挡,存在安全隐患!”去年12月,河边镇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第一时间发现这一问题,当即用手机拍照上传至镇级指挥中心。接收到信息后,指挥中心迅速分拨给综合执法岗,执法人员抵达现场后马上进行了处置。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完毕,总共仅耗时45分钟,其中前端响应时间更是缩短至8分钟。

这是河边镇“网格+掌上执法”双融合的生动实践。

为提高案件发现率和查处率,河边镇建立了“网格吹哨+执法调度+实地查核+掌上执法+情况反馈”的执法闭环机制,执法人员只需借助“执法+监督”APP,即可完成信息录入、证据固定、法律适用、罚单开具等全流程操作。如今,智治平台已与“执法+监督”APP顺向贯通,执法人员在智治平台手机端处置代办事件时,可直接跳转数字应用。

2024年8月以来,全镇通过该机制报送问题265件,掌上执法234件,警告69件,收缴罚金2万元,案件发现率和查处率显著提升。

针对基层无权限处置或权责边界模糊的事项,该镇则创新建立“属地+部门”联动机制,主动借力区级部门力量破解治理难题。在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施工期间,园区服务岗人员巡查发现工地疑似埋有柴油罐,附近还设有加油设备。鉴于涉及专业监管权限,该镇当天就上报区商务委、区应急局,次日便促成多部门联合现场处置,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而在处理产业园周边盒饭游摊违规经营问题时,经区治理中心分拨,区市场监管局迅速调配力量联合处置,有效规范了经营秩序。

“这种上下联动的实战模式,让我们不再因管不了而束手无策,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需求与执法权责主体精准对接。”河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能感知赋动能

擦亮智治效能底色

“你好,这里是镇级指挥中心,无人机巡航发现盐井河村有一处在建农房疑似违建,请规划建设岗前往核查。”“收到,我们马上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核实。”……日前,在河边镇级“141”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场针对疑似违建农房的核查处置行动迅速展开。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收到无人机巡航发现并自动推送的疑似违建信息后,迅速调度规划建设岗核查处置。

接到指令后,规划建设岗的持证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农房建设进行了安全检查,并向农户宣讲了建房安全、装修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实现了执法普法双到位。

天上有无人机巡航织密空中防线,地面与地下的治理同样智慧升级。结合场镇三期管网整治,河边镇同步开发智慧管网系统,通过2D与3D可视化技术清晰呈现地下雨污管网分布,并在重要点位加装4套流量计、3套浊度计、1套水位计及3个智能井盖等感知设备,一旦监测到异常便自动报警推送,由交通管网岗第一时间到场核查处置。

不仅如此,该镇还在辖区部署了172个智能感知设备,涵盖摄像头、热成像仪、浊度水位检测仪等,由此构建起全域感知网络:智慧森防与地灾监测联动,守护“山上山下”安全;智慧城管和管网监测协同,覆盖“地上地下”空间;雪亮工程与独居老人监测、垃圾溢满预警相互搭配,达到“房前屋后”无死角监管。

“这些智能设备就像给基层治理装上了‘数字翅膀’!”河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神经末梢,镇里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镇”,不仅让问题发现更及时、处置更精准,更重要的是把重复性工作转化为智能化服务,真正实现了治理效能的耳聪目明。

从“执法权责模糊”到“清单化精准履职”,从“群众跑腿反映”到“指尖一键报事”,从“被动处置问题”到“主动预警防范”,河边镇正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堵点,用数智赋能激活服务效能,让基层治理的每一步升级都深深扎根于百姓需求的土壤。如今的河边镇,智慧治理的触角已延伸至街头巷尾的每一盏路灯、田间地头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智”的创新与“治”的温度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矛盾就地化解”的民生幸福图景,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在智慧治理的春风里,触摸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感受着细水长流的幸福感。

双网融合聚民心 厚植为民服务情怀

“这路灯是不是接触不良哟?一到晚上就闪个不停,晃得人睡不着觉。”几个月前,文昌社区居民李阿姨发现窗前的路灯总是不定时“眨眼睛”。正发愁时,她突然想起社区前几天宣传的“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于是赶紧掏出手机,对着闪烁的路灯拍了张照片,并在“一键报事”功能中简要描述了相关情况。没想到刚提交完,社区网格员贺欢的手机就收到了提醒。当天下午,贺欢就带着维修师傅前来维修,不久之后,路灯便重新恢复了正常照明。

“以前要跑社区反映,现在动动手指就解决了,太方便了!”李阿姨的满意,道出了河边镇“双网格”治理的民生实效。

“智治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代码与数据,核心还是要有人情味。”河边镇相关负责人的话点明了治理的本质,“基层的事千头万绪,说到底是人的事,得让群众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才能把治理网络织得更密、更暖。”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河边镇创新构建起线上“云网络”与线下“小网格”互动互补的“双网格化”体系,让多元主体在治理中各展所长。

线上“云网络”怎样突破参与壁垒以更好地发挥效能?河边镇专门开展了上报培训活动,邀请120名党员、医生、民警等热心居民走进课堂,面对面教授他们使用“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这些人员分散在全镇各个角落,成了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探头’。”河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楼道里私拉的充电线,还是农房里隐蔽的违规经营,抑或是街角井盖的松动异响,只要拿出手机拍张照,点一下“一键报事”,信息就会像“快递”一样直达指挥中心大屏,再由系统精准派发给网格员或执法人员。

在畅通线上渠道的同时,河边镇还着力强化线下“小网格”建设。为将基层治理网络织得更密更牢,河边镇积极引导和推动175名在职党员主动“亮身份、进网格”,把服务阵地前移到小区楼栋、田间地头;镇商会、供销社、河边社工站等13家机构也带着资源“入网报到”,通过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共同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

据统计,目前该镇已累计收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83件,成功解决73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