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街镇

璧山文旅:激活“一池春水” 绘就“诗与远方”

日期:2025-08-29

8月28日,璧山区首次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隆重召开。这场承载着“激活文旅春水、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命的大会,不仅传递出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坚定决心,更勾勒出一幅“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翼”的文旅融合新图景。

特色公园沉醉自然景致、番茄小镇深耕田园意趣、梦界水世界解锁清凉玩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璧山正以“新质文旅”为引擎,串联自然与人文、传统与新潮,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都市旅游目的地,让文旅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厚积薄发:生态人文交织成文旅底色

38座城市公园如散落的珍珠般星罗棋布,描绘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态画卷;国内藏品首屈一指的民间博物馆大圆祥,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底蕴;动感澎湃的水世界、潮玩前沿的元宇宙、活力四射的电竞赛、激情燃动的马拉松等多元业态,更让这里成为融合自然与人文、串联传统与新潮的欢乐磁场——这是璧山文旅“刚柔并济”的生动注脚。

数据见证实力。2024年,璧山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1.5亿元,同比增长8.8%;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7.3亿元,同比增长11.1%,两项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璧山对生态资源的精心呵护、对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

在文化传承上,璧山让“老遗产”焕发“新活力”。广普谢氏民居、文庙大成殿在匠心修缮中重见光彩,重庆考古展示中心加速建设;璧山鼓韵、正则绣走出国门,亮相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大圆祥博物馆依托工业遗址“天福碗厂”,打造八大主题展馆,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年均接待研学学生超万人次,更成为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实践基地。

在生态转化上,璧山把“公园城市”变成“文旅磁场”。枫香湖儿童公园成为亲子游热门打卡地,秀湖公园的夜景灯光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古道湾公园的梯田花海更是成为区域文旅新IP。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塑坡造型+组团栽植”的绿化模式,璧山已开放共享绿地约30万平方米,精准引进市场化服务项目,让“逛公园”从单纯的休闲活动,升级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回味”的文旅场景。

创新破局:“新质+融合”激活产业动能

文旅产业不是传统产业的简单升级,而是以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多跨融合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锚定“都市文旅”赛道,持续深化“文商旅”融合生态,形成“核心IP+特色矩阵”品牌形象,构建具有璧山辨识度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此次文旅发展大会为璧山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理念,我区将重点激活“四类场景”,发展“四种业态”,推动文旅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城市公园场景:依托“公园15分钟效应”,推动现有公园主题化提升、景区化转型。以1—2个潜力公园为试点,坚持“一公园一主题”的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提升运营效能及公园利用率,持续擦亮“公园之城”名片。

——缙云山生态场景:以“山上做减法呵护生态、山下做加法提升业态”双轮驱动,系统构建“保护自然、赋能产业、保障民生”的生态价值转化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缙云山(璧山段)生态康养文旅带。持续提质扩面“云台田园”,探索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山地运动基地、森林康养中心、缙云山药王谷等特色功能区,适时举办中医康养研讨会等活动,创建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一站式康养度假目的地。

——工业旅游场景:瞄准工业旅游“单次消费低、沉浸体验强、全年龄段覆盖”的优势,做实工业观光,支持园区企业谋划布局工业生产科普、工业产品展示等业态,重点升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食品加工等产线,推动现代工厂从封闭生产空间向开放体验载体的功能跃迁,实现企业品牌增值与旅游经济收益双丰收。做大工业消费,立足中岳航空、琪金食品、有友休闲食品、宜简功能性饮料等特色产品基础,创新打造一批工业文创、创意饮食、定制产品。同时,做优工业教育,探索与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轻工职业学院等高校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业设计工坊”,设计“一日智造师”等互动体验,嫁接网红经济推出“探秘工厂直播周”等文旅活动,构建“教育赋能旅游、旅游反哺产业”闭环生态。

——农旅休闲场景:发展科技农业,深化与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校地合作,打造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支持镇街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本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美食品鉴等内涵,因地制宜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群众参与度高的节会活动。提档升级农文旅特色项目,精心培育具有独特IP标识的本土民宿及餐饮品牌,引爆“云雾花涧·万亩梯田”、江家坪七彩田园等示范项目,串联田园景观和文化地标,开发农文旅精品路线,吸引“都市人”打卡“乡村游”。

——文旅+数字业态:探索运用AR/VR、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线上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线上展览,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深化数字技术在景区导览、AI导游、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景区管理服务智慧化升级;深入挖掘和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达人,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全媒体矩阵,做好精准营销、整合营销与创新营销,讲好璧山故事、传播璧山声音。

——文旅+体育业态:充分利用公园、山地、水域等资源,积极引进、升级马拉松、龙舟、攀岩等品牌赛事,打造“活力璧山”形象。深化与“重庆狼队”IP合作,拓展电竞酒店、游戏开发、演艺活动等领域,培育电竞培训、直播、衍生品开发等全链条产业,全力打造“Z世代”文旅消费新地标。探索“赛事门票+”融合消费模式,联动景区、酒店、餐饮、周边等推出分时段、差异化优惠,延长消费周期,实现“一日观赛、多日停留”。

——文旅+中医药业态:深入推进中医生活化,加快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IP,真正实现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转化的贯通,让中医药的智慧与价值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赓续中医千年智慧,打造“康、养、游、学”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活新范式。高标准投用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聚集一批专家名医、民间良方,打造集“观药材、知药理、品药膳、享药疗”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空间。规划建设“药食同源”产业园,串联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厂、药膳食品生产企业等产业链环节,打造“种植观光+生产体验+产品销售”的闭环体系。

——文旅+研学业态:突出全域研学品牌,联合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积极协调四川省相关单位,共同组建川渝全域研学创新联盟,持续做响“璧生万里”研学品牌,新增研学实践基地10个、研学线路8条。充分挖掘璧山文旅资源,串联福禄太空研学小镇、工业企业、缙云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等重要点位,完成全域研学动线设计,配套主题化、差异化、体系化的精品研学课程,满足中小学生等群体多元化需求。

协同发力

政企民共筑文旅生态圈

文旅发展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在璧山,政府部门、企业、协会、村民各司其职、同向发力,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发展格局。

部门当好“领航员”。区文化旅游委牵头,深化市场调研,全面梳理目标游客画像、消费偏好、停留时长及竞品等情况,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属国有企业等单位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对接沟通,主动问需、主动服务、主动献智,协同策划重点文旅项目,全程跟进项目落地各个环节,共同推动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点文旅项目落地见效。区委宣传部深化全域联动,以品牌化、现象级、沉浸式营销为突破口,赋能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协会做好“连接器”。区旅游协会深耕“璧山好礼”体系,壮大文创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集群,力争2026年,“璧山好礼”系列覆盖全区80%镇街特色单品;区餐饮协会深挖“璧山兔”“来凤鱼”非遗美食,精心推出“美食+旅游”套餐,推动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信息的实时共享,让“璧山的味道”在产业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市场主体成为“主力军”。亦念亦忘咖啡馆将废弃小学改造为“稻田美学空间”,节假日销售额破万元,更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75%,2024年助农销售超30万元;网红达人“七哥民间菜”以“灶台即舞台”,在抖音积累800万粉丝,视频总播放量超200亿,为璧山带来30亿次地域曝光,间接带动民宿入住率增长25%,实现“一道菜带火一片景”。

村民变身“参与者”。在七塘镇,村民成为艺术院落的服务员、文创产品的制作者;在缙云山片区,“中医药膳师”“生态导赏员”等新职业带动村民增收;在农旅项目中,“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真正实现“文旅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未来可期

锚定目标迈向支柱产业

到2027年,新增2A级以上旅游景区5个,争创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力争年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过夜游客达180万人次;到203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超5%,文化旅游业成为我区支柱产业。大会上,璧山公布的文旅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描绘了清晰的未来蓝图。

如今,璧山正以“拼劲”开新局、以“创新”闯新路、以“实干”筑高地,持续深化“文商旅”融合生态,让文旅产业的“一池春水”持续涌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未来的璧山必将成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文旅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