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璧山构建完善绿色交通体系 营造绿色出行良好环境

日期:2024-06-03

秀湖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古道湾公园……初夏时节,行走在璧山,映入眼帘的是绿树婆娑,碧水荡漾,有30余座各具特色的公园供市民休闲、供游客打卡。在车水马龙中串联起一座座公园的便是璧山的“空中巴士”——“云巴”。璧山“云巴”项目为全球首条云巴示范线,途经7个大小公园站,乘车时就可以饱览窗外生态美景。

近年来,璧山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中,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生活、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全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区等20余张“国字号”名片,打造“公园之城”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构建“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慢行步道”三网合一城市交通网络

积极创造绿色出行便捷条件

刚从轨道交通1号线璧山站下车,远处便驶来一列圆滚滚、“萌萌哒”的“云巴”。

“云巴”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璧山市民的出行,更具有智能、绿色、经济的特点,为高品质生活穿针引线。贯穿城区南北的“云巴”小运量电驱轨道交通系统(线路全长15.4公里、设车站15座,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每小时运力近1万人),无缝连接璧山高铁站、轨道交通1号线璧山站,全程实现自动驾驶、自动行车、智能控制、智能调度,打通交通“主动脉”、畅通城市“微循环 ”,有效解决城市短途和小运量出行难题。

搭乘“云巴”,在空中一路飞驰,美景还未看够,秀湖公园站便到了。坐落于璧山新老城区接合部的秀湖公园占地1500亩,既紧邻璧山区新商业中心,区位便利,又是天然“氧吧”,全年有花可赏。“不管来多少次,我都觉得秀湖公园美不胜收。”每天晚上去秀湖公园的亲水栈道散步,已经成了罗艺鑫一家人的习惯。

近年来,璧山区围绕“打造云巴上的出行圈”,强化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慢行交通有效衔接,形成以小运量电驱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云巴+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公共汽车绿色低碳发展。全区35条公交线路、纯电运营260辆公交车,新增更换纯电出租车247辆、占全区出租车总量83%,促进公共交通运输更加绿色低碳、更加节能环保。

同时,在“云巴”的基础上,璧山区还着力打造城市慢行交通脉络。利用“云巴”轨道下空间,建设完成10公里慢行绿道,沿线种植草坪25万平方米,栽种蓝花楹、香樟、樱花、桂花、银杏等乔木3200余棵,为群众营造绿色舒适的休闲环境。通过有机融合绿道骑行、步行和游玩等功能,将其串联延伸至秀湖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东岳体育公园等城市绿色单元,引领群众绿色出行新风尚。

建设“生态环保、节能低碳、安全优质”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持续筑牢绿色交通生态屏障

不只是城市交通网络,璧山区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积极进展——

璧山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交通运输向绿而行。

——打造“人文共生”生态环道。充分利用缙云山生态和景观价值,引进红花油茶等防火树种实施景观化打造,打造展现生态和人文价值的最美“防火隔离带”。联动共建缙云山生态环道62公里、璧北河彩色步道61公里,串联沿线大小湖泊、湿地水系、景点景观,建起缙云山特色生态保护屏障。

——建设“绿色环保”交通设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探索实施国省道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有效降低行驶噪音、实现材料节约利用。以国省县道为依托,打造全域绿色公路景观走廊,公路行道补植树木18万余株,国省县道公路优良率、绿化率均达95%以上。

——完善“低碳高效”充电设施建设。本地上市公司惠程科技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充电桩生产基地,招引研发新能源配套产业投资超300亿元,打造“光、储、充、配”全产业链。

打通电网、综合交通、停车场规划衔接,推进错时共享停车和充泊一体化建设,投用大型换电站2座、超充基础设施站点38个、新能源充电桩5544个,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交通能效水平。

打造“城山相映、人水共生、百园千姿”的公园之城

着力营造绿色出行良好环境

风格各异的大小公园、穿城而过的河湖水系、干净整洁的城市街区……初夏时节的璧山,湿地公园、绿色廊道、休闲公园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城市与山水的结合,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山水交融”的美丽画卷,这是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出的累累硕果。

璧山区以“市民15分钟通勤半径可达公园广场”为原则,在城区12座水库探索“水库、湿地、公园、文旅”融合建设,相继投用城市公园38个,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0.3%。

为了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我区着力加强城市山水格局保护和利用,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合理造坡塑形,适度减少地被植物栽植密度,并控制超大规格苗木栽植和古桩、丛生、名贵树木栽植。古道湾公园依托汉平山原有山体地形和冉家沟水库水体,通过逐级拦水筑坝方式自然形成九仙湖、大凤湿地、小凤湿地、牛公桥湿地、晴耕桥湿地5级水体,有效兼顾公园景观打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防护绿地建设中植入城市公园元素,挖掘利用城市坡体、高压廊道、城市建设边角地等城市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建设社区公园24座、市民休闲广场68座,让居民开窗见绿、出门闻香。

以水为脉,治水兴城。璧山位于重庆主城以西,辖区无过境河流和外来水源,主要河流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和72条支流溪河组成了区内的地表水系格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560立方米,属缺水地区。如何攻克缺水难题?璧山人从“水”入手破题,通过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等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和快速城市化相融共生之路。比如,秀湖公园500亩核心水域原为柯家桥水库,东岳体育公园200亩核心水域载体为东岳水库,观音塘湿地公园150亩水域以璧南河引水成湖形成等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东岳体育公园,市民雷英正带着孩子念着刻在景观石上的《二十四节气歌》。像这样介绍璧山历史故事、解读诗词歌赋、传播文化内涵的石刻在璧山区大大小小的公园中随处可见。璧山还着力探索“公园+”内涵延伸,融入历史文化、体育、童趣等丰富主题,让生态底色更好嵌入群众出行之中。比如,在观音塘湿地公园建成“璧山古八景”、历史画廊、虎峰楼等园林仿古建筑60余座,在古道湾公园打造古驿站、古村落、古酒肆等14个主题场景重现成渝古驿道文化;东岳体育公园以山水景观为轴,设置11个运动专区、布置300余件健身器材、建成3.6公里环湖和登山步道,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枫香湖儿童公园内设秋千岛、戏沙池、球塔区等16个儿童无动力游乐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获评2023年重庆市重点公园。

如今,璧山这座生机之城在重庆西部渲染出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