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线性文化遗产“上新”!新发现成渝古道东大路缙云山段 曾是成渝两地政府邮递驿传、军事防汛、民间经贸最重要的通道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璧山在“四普”过程中也有了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成渝古道东大路缙云山段。
近日,在市级专家的现场指导下,我区“四普”实地调查组深入青杠街道,对成渝古道东大路缙云山段展开了实地考察。当天,调查组沿着百家店、水口至拖木槽清代通道,翻越兔儿山(玉兔山)至擂鼓台再到百家店明代通道,之后经由拖木槽抵达老关口(重庆第一关)古道遗址。调查组成员一边在古道上缓缓踱步,一边熟练运用相机、无人机、RTK测量仪等专业设备对古道进行细致勘察、测量和拍照,力求全面掌握文物空间位置、年代、权属、保存状况、环境状况等,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
据考证,成渝古道东大路兴起于明初,它联接成都和重庆两大都市,从成都东门(迎晖门)出发,经华阳、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璧山,到达重庆府,全长 1071 华里,沿途有“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场”。1933年老成渝公路(渝简马路)竣工前,东大路是成渝两地政府邮递驿传、军事防汛、民间经贸最重要的通道。晚清及民国期间,东大路每日过往的滑竿轿子、商贾行人有两三千人,驮运的牲畜有两百多头,往返的商贸物资不胜枚举。
东大路在璧山穿越缙云山脉王来山、拖木槽、玉兔山,翻越凉风坳,跨越璧南河、梅江河。其中,位于缙云山脉拖木槽的老关口(现属璧山区青杠街道清明社区),作为该道路上的重要军事要隘,被誉为“重庆第一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有战事发生,因此,老关口东侧石壁有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月的“险设天成”“巴县西界”摩崖题刻,历代文人墨客如赵熙、李天英、范天烈皆以老关口、拖木槽、擂鼓台为题材写过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晚清重臣孙毓汶在《蜀游日记》中更是对老关口拖木槽一带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
“该线性文化遗产的发现无疑是我区‘四普’工作的重要成果,不仅对于传承和发展东大路在历史经贸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成渝古道东大路缙云山段更是寻找两地传统根基和精气神的关键所在。”璧山“四普”实地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我区将严格遵循普查标准要求,将新发现的线性文化遗产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并大力保护好古道各处遗迹,注重活化和有效利用古道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弘扬古道文化,让这条古道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