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长出“摇钱树” 水里淌出“甜日子” 产业焕出“新动能”
鸟瞰璧山全景
晨光为璧南河披上金纱,白鹭掠过水面划出银弧,栈道上的晨练身影与远处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倒影相映成趣;田埂间,稻浪翻滚着清香,农舍炊烟与茶园薄雾缠绵成诗;车间里,智能机械臂轻舞,新能源电池的微光如同星子坠入流水线。这幅城乡共美的画卷,是璧山写给“两山论”二十周年的抒情诗。
而二十年前,这里曾是工业烟尘锁住青山,污水直排染墨碧波,“山出白石,明润如璧”的美名在叹息中蒙尘。
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如同一颗生态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二十载春秋流转,璧山区以山水为纸、实干为笔,让“两山论”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发展的每一寸肌理,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区县到生态经济标杆的华丽转身。
满城绿意的馈赠:从“公园之城”到“生态银行”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璧山人的日常。8月12日,走进观音塘湿地公园,72岁的李松霖带着孙女观察水生植物,这也是二人每天雷打不动的“生态必修课”。
水面下,多种水生植物织就的“水下森林”清晰可见,鱼儿在水草间穿梭,白鹭掠过水面划出涟漪。“你看这水生美人蕉长得多好,根部还能净化水质呢!”
这片备受市民喜爱的“世外桃源”位于璧南河支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企业的集聚,污染管控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李松霖手机里还存着过去的照片:“你看这水,以前有污水流进去!每到夏天,附近都能闻到异味,居民门窗紧闭,更别说带孩子来玩。”这位土生土长的璧山人,见证了璧山的涅槃重生。
璧山的生态救赎,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水污染治理战场,璧山创新推出“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十六字诀,累计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和500余家养殖场;改造773公里排水管网,相当于从璧山到重庆主城往返铺设4次;34座污水处理厂如同绿色卫士,日处理20万吨污水,其中6座的出水清澈度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市级“巴渝治水”平台的投入使用,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链条,让璧南河两河口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年均值连续多年稳定在Ⅲ类以上。
“以前投诉最多的是水污染,现在这种情况已发生显著改变。”从区生态环境局的投诉台账中,可清晰看出这一转变。
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样看得见、闻得着。璧山在全市率先实施“谁污染谁付费”的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的监测网络,像精密的嗅觉传感器一样分布在城乡各处。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9天,首次突破300天大关,PM2.5浓度降至31.6微克/立方米,居民家中的空气净化器渐渐成了摆设。
同时,璧山在净土保卫战中打出一套科学管控的“组合拳”。按照防污染、控风险、治突出的思路,全方位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建设。在源头预防上,2025年完成73个行政村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对重点区域土壤开展加密监测,建立“污染源—农用地”关联数据库,每年开展重点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监测,建立污染隐患台账并动态更新,从源头上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链条。
如今的璧山,124.1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如同一道绿色屏障,43.82%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真正“长在山里”,30余个生态湿地如同翡翠散落城乡,溪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6千米,形成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诗意格局。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绿色财富”,公园之城的美誉,让更多人循着草木清香而来,在山水相拥的诗意中寻觅商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接待游客895.95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66.73亿元;观音塘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60年碳汇潜力达1.016万吨CO2,入选全国“碳中和典型案例”。“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生态银行’,存进去的是绿意,取出来的是价值。”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算着这笔“生态账”。
乡村振兴的密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田埂上的露珠坠在稻叶尖,风一吹滚落泥土,只留“嗒”的轻响,混着青草香漫开。村口池塘泛着粼粼波光,白鸭悠闲划水,尾尖的划水声清晰可闻,涟漪里能看见水底摇曳的水草。青石板路旁,青瓦白墙的农舍错落有致,院墙边三角梅爬满竹架——这静谧的田园景致,藏着七塘镇最动人的底色,喜观村便是其中最鲜亮的一笔。
当太阳爬过山头,宁静被烟火气温柔打破。“二嫂,再来一份青菜!”“好嘞,自家农田种的,安心得很!”周末的喜观村热闹非凡,二嫂农家乐里桌挨桌、椅靠椅,宾客谈笑声、孩子欢闹声、灶台滋滋声交织。
很难想象,2010年前这里是有名的“鞋乡”,最多时有800多家,工业废水顺着屋角流进沟渠,池塘边缘总漂着泡沫,环境污染严重。前些年,皮鞋产业逐渐淘汰,大批村民外出务工,这里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留下一片片长满茅草的撂荒地、一栋栋破落不堪的空房子。
“我们按照一户一策、一院一品、连点成片的思路进行打造。”七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把幺滩院落、向家院落、江家坪院落等纳入实施范围,围绕农房品质、院落颜值、村落价值、田园产值等进行提档升级。
不仅如此,当地还将烦恼悄悄“藏”进地下。沿着村道漫步,不见昔日污水,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沟渠和地下管网。分散农户家,厨房水槽接管道连向隔油沉砂井,卫生间污水汇入三格式化粪池,经处理后,黑水成菜地“液态肥”,灰水流进灌溉渠滋养菜园;集中院落旁,生态调控池藏在绿树中,管道引来各家污水,经微生物“消化”后,清澈尾水沿暗渠流进稻田,成庄稼“营养液”。
“我们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的模式,让污水各得其所。”喜观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洪指着调控池说,集中区域污水经处理后,还能灌溉果园、补给景观塘。
如今的喜观村,白日里农舍迎宾客,池塘鱼戏莲叶伴欢歌,昔日“污水点”变“风景点”。每到假期,城里人慕名而来,体验采摘、品尝美食、感受风光。村里丰收节、艺术集场场爆满,农家乐常要提前一周预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村真真切切落到实处。”二嫂万友会望着宾客感慨,旺季时,农家乐月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
在璧山,这样的生态转型故事不止于喜观村。
璧山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持续推进璧山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逐步形成“璧北蔬菜保障供应区”“璧南特色蔬菜产业区”“璧西休闲观光自采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速“云雾花涧”“云台田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常态化举办采摘节、丰收节等乡村旅游节会,着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让每一片田园、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山林都成为孕育财富的源泉。
大兴镇葡萄采摘季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累计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八塘镇依托8000余亩樱桃林资源,2024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达8500万元以上;今年为期3天的福禄集市乡村音乐会暨枇杷采摘活动,带动该镇农产品销售超20万元……越来越多游客冲着乡村的好山好水来体验乐趣,越来越多村民回到家乡开农家乐、卖土特产,靠着绿水青山挣起了“金山银山”,让乡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色转型的动能:从“制造工厂”到“创新高地”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过去的璧山,曾一度被传统制造业的“成长烦恼”所困扰。机械加工、五金制造等传统产业虽撑起了经济底盘,但车间里轰鸣的老旧机床、飘散的金属粉尘、排放的工业废水,却让城市悄悄蒙尘。
为此,璧山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璧山国家级高新区优势,精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成功走出一条西部城市的科技创新之路。
8月13日,在刚投产的日联科技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内,一台台工业CT量产下线。
“人需要医生,工业同样需要。我们的工业CT设备就如同工业界的‘透视眼’和‘诊断专家’,能够针对复杂汽车零部件、精密铸件、金属件焊接等铸件、焊件及材料进行检测,直接观察内部微观细节与结构,精准识别潜在缺陷,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日联科技技术负责人程树刚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日联科技是中国工业X射线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日联科技历时十年,研发的“微焦X射线发射源”,打破了美、日两国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同时,其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02专项”“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与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牵头起草了若干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取得了500余件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这家企业的成长,正是璧山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璧山区深入落实“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产业培育工程,以“走出去”的方式落实“双倍增”行动,深入孵化平台、产业园区挖掘存量工业企业,提升科企培育库、高企后备库数量及质量,精准靶向指导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科技型企业入库。截至今年7月底,新增科技型企业200家,总量达2299家;评审通过13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0家以上。
“从‘制造工厂’向‘创新高地’跨越的征程困难重重,政策机制就是坚实的护航铠甲,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措施》《璧山区人才政策十条(2025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从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每年财政科技投入超亿元,让更多像日联科技这样的企业在技术攻关初期就有“试错成本”。
同时,当地发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作用,持续扩大贷款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帮助28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507.7万元、累计达到566家次11.5亿元。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蝶变新生。璧山以“两山论”为指引,用刀刃向内的勇气治污染、用科学系统的智慧护生态、用因地制宜的巧思促转化,书写了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精彩答卷。
如今的璧山,生态红线筑牢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铺就城市底色,“生态银行”让绿意变现为价值;乡村里,污水点变风景点,撂荒地成聚宝盆,炊烟里飘着“甜日子”的香气;车间中,智能机械臂舞动创新活力,高新技术企业撑起产业脊梁,绿色转型的动能持续奔涌。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幸福财富。未来的璧山,必将继续以山水为纸、实干为笔,让“两山”理念在城乡大地持续生长,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愈发壮阔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