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双向奔赴的暖流浸润乡村振兴沃土
在神州大地的乡村版图上,正涌现出无数城乡交融的鲜活样本:北京的三甲医院医生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为青海牧民提供实时医疗指导;上海的建筑师带着现代设计理念走进安徽古村,让百年老宅变身网红民宿;广州的生鲜电商把冷链车开到云南山区,让野生菌菇 48小时直达城市餐桌;重庆的轨道交通延伸到了农村,农民用背篓把自家种的蔬菜通过地铁运到城里的菜市场去售卖…… 这些实践共同印证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输血”,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功能互补的有机融合。要让这场奔赴走得更稳更远,需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畅通要素流通渠道,让城市的创新活力与乡村的生态潜力同频共振。
政策破冰
为双向流动拆藩篱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制度创新的 “破冰船”。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户籍、土地、金融等领域推出改革举措,为城乡双向奔赴清障搭台。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保留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消除了 “进城怕失权”的后顾之忧;“点状供地”模式在全国推广,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吸引城市资本有序投入乡村文旅、康养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福建、江西等地试点,让乡村的绿水青山通过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方式转化为发展资本。
河南信阳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当地建立“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与“乡村发展需求”双向对接机制,通过职称评定倾斜、服务年限折算等政策,引导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定期下乡服务,同时为返乡创业的村民提供创业补贴、场地支持。这种“按需匹配”的政策设计,既破解了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也让城市人才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新舞台。政策的温度,正在于打通“想进来”与 “留得住”的关键环节,让城乡要素流动从“单向输出” 变为“双向循环”。
产业联动
让双向奔赴有支撑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 “黏合剂”。城市的资本、技术、市场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相结合,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发展火花。全国各地的许多乡村,正是通过产业链的 “城乡牵手” 实现了蝶变。
在江苏丰县,苹果产业架起了城乡联动的桥梁:城里的科研团队深入果园,培育出耐储存、口感佳的新品种;电商企业在县城建立仓储物流中心,将苹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城里的设计师为苹果包装注入汉文化元素,让普通农产品变成文创精品。如今,丰县苹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80 亿元,形成了 “一颗苹果富了一方百姓” 的城乡共赢格局。
产业联动的关键,在于找到城乡需求的 “交汇点”。城市居民对绿色食品、乡村体验的需求,与乡村发展产业、提升价值的渴望相对接,就能催生 “农业 + 文旅”“农业 + 电商”“农业 + 康养” 等新业态。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联动,比单纯的帮扶更具可持续性,让城乡双向奔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文化共情
让双向奔赴有温度
城乡双向奔赴,不仅是要素的流动,更是文化的交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与乡村的传统文化相互滋养,才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底蕴、更有温度。
在重庆璧山,一场“用艺术活化乡村”的好戏,让城乡文化实现了深度对话。城里的高校、艺术家带着现代的艺术经营理念,结合本土的人居环境、村落文化,唤醒了七塘镇莲花穴院落的生机与活力,打造乡建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研究所、乡村剧场、七彩稻田等主题核心艺术区,与村民共建特色民宿、自行车租赁、土特产售卖、特色餐饮等乡村互动区,实现“艺术介入乡村,乡村成就艺术,艺术振兴乡村”的共赢。
文化共情需要搭建更多 “对话平台”。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可以与乡村的非遗传承人合作,让乡土文化走进城市;乡村的文化礼堂可以邀请城里的艺术家、学者来讲课,让现代文明融入乡村。这种双向的文化浸润,既能避免乡村 “千村一面” 的同质化,也能让城市在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城乡双向奔赴充满人文气息。
城乡双向奔赴,本质上是一场重塑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不是简单的 “城市模仿乡村” 或 “乡村复制城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只要我们以改革破除障碍,以产业筑牢根基,以文化凝聚共识,就能让城市与乡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或许还有不少坡要爬、坎要过,但只要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让乡村更兴旺、城市更繁荣,让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