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一座城的绿色转型路
璧山高新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
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曙光初现,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方向。在这场深刻的发展变革中,璧山积极响应,坚定践行“两山”理论,以“破旧立新、双向发力”的实践策略,逐步摆脱了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工业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渝西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的标杆。
破局:铁腕治污
时光回溯到二十年前,璧山城区及周边中小型鞋厂和辅料作坊星罗棋布,未经彻底处理的皮革废水直接排入沟渠,不仅导致璧南河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更让居民在夏天不敢开窗通风。生态环境亮“红灯”,倒逼璧山必须摆脱对传统制鞋业的“路径依赖”。自2011年起,我区大力治污,集中淘汰污染企业,并陆续引入优质企业入驻。
“鞋去厂未空,河清鱼自来。”近年来,我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优先”作为工业发展的前提,积极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全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引进新企业、培育新经济,稳步推动产业实现“焕新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我区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施分类处置——对无整改空间的小鞋厂、小鞣制作坊坚决关停,对有转型潜力的鞋材加工企业要求限期完成清洁生产改造。
与此同时,精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引进比亚迪、中国长安、青山工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布局覆盖整车、电池、电驱、底盘、转向、制动、内外饰等全产业链环节。新能源汽车电驱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构建起“整车+三电+配套”的完备产业体系。
“通过持续提升产业‘含新量’,新动能加速释放,‘西部鞋都’已成过去式,‘创新之城’逐渐崭露头角。”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更是突破60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创新:聚智成链
“没有创新,绿色转型就是无源之水。”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璧山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 “核心引擎”,探索出“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以政府引导、市场化合作方式建成了科技成果引入的“管道”,瞄准全国科研院所及高校“引流”科技成果,为璧山持续注入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筑牢“绿色经济”发展基石。
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氢燃料电池……走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线,研发人员正开展新品测试,一系列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为入孵企业匹配要素资源,全流程护航其成长,孵化落地“硬科技”项目57个,带动孵化企业实现营收超3亿元、预计实现产值超16亿元,相当于打造了一座产业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像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在璧山涌现。当前,我区已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8个,聚集了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小巨人”企业,比亚迪“刀片电池”、德工精密六轴高压清洗机床等一批“黑科技”产品竞相涌现,以全市1.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4%的工业产值。
同时,我区注重从人才、研发、资本等多方面赋能。以资金为例,构建了涵盖种子、天使、创业、产业引导、产业投资的基金集群,并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有效克服了新兴企业“轻资产、少设备”的融资弱点,促进了创业创新。
蝶变:山水生金
二十年深耕“两山”理念,璧山工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丰收。生态方面,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9天,首次突破300天,PM₂.₅浓度降至31.6微克/立方米;43.82%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真正“长在山里”,30余个生态湿地如同一颗颗翡翠散落城乡,溪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6千米,形成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诗意格局。
经济方面,2025 年上半年,全区工业生产持续向好,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532.9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30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完成77.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完成50.3亿元,生命科技产业完成21.6亿元,先进材料产业完成28.5亿元,其他产业完成47.1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的璧山,厂区内,光伏板与绿树相映成趣,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物流货车运送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穿梭于园区 ——一幅“厂房建在公园里,产业融在生态中”的工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未来,璧山工业将继续以绿色创新为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蓝图上,书写更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