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227009344766P/2025-00020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统计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璧山区统计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14 | [ 发布日期 ] | 2025-04-14 |
2024年璧山经济运行情况
2024年璧山经济运行情况
2024年是璧山“撤县设区”十周年,这一年,璧山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中真抓实干,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均过“千亿”,历史性迈入“双千亿”大区行列。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9.9亿元,同比增长6.3%。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34.1亿元,同比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460.1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比4.4:51.4:44.2。
(一)“一产”保持稳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24年,全区全力做好稳产保供,切实抓好农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养殖,坚定不移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五个行业“四增一降”,农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7.2%、4.5%、3.8%、6.6%;牧业产值同比下降5.6%。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产量17.2万吨,同比增长0.4%。深入推进璧北蔬菜基地建设,果蔬生产增长较快,水果产量 21.7万吨,同比增长8.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1.6万吨,同比增长2.8%。
(二)“二产”稳步推进,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新突破。
2024年,全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534.1亿元,同比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1%,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工业贡献突出,实现工业增加值45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1%,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29.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坚持产业立区、制造业强区,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起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智能装备、大健康、先进材料为支柱产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231”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产值占比近九成,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达50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2023年突破千亿水平,达1071.4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值近600亿元,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光电显示、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自2023年10月开始,连续15个月正增长。
坚持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8亿元,同比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全区在库注册地资质建筑企业92家,其中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84家,三级以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8.5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12家一级资质企业完成产值132.9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5%。
(三)“三产”增势强劲,服务业支柱作用明显。
2024年,全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60.1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市第1位,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6%,拉动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13.9亿元,同比增长16.0%,所有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行业增速超20%。
二、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2024年,全区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全年汽车、家电、家居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共带动消费品销售34332笔,带动消费金额3.01亿元,争取补贴金额3870.23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9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位列全市第1位。新型消费快速发展,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3.8%,高于全区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2.6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农村消费快于城镇消费,限额以上单位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4.3亿元,增长11.1%;限额以上单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增长17.0%。
三、投资规模扩大,工业投资增长较快
2024年,全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升项目质效水平,产业投资持续增长,民间投资支撑强劲,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投资大盘基本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工业投资额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0.5%,拉动全区固投增长6.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二增一降”,第二产业持续发力,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9.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1%,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2.5%。三次产业投资的结构从上年的1.9: 46.9: 51.2调整为2.5:50.5:47。民间投资活力持续向好,全年民间投资达到301亿元,占总投资比重66.6%,民间投资总量比上年增长6.8%。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4年,全区全力以赴抓经济、强民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干实绩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4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933元,同比增长4.3%,增速居主城都市区第2位。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29元,同比增长3.9%,增速居主城都市区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99元,同比增长4%,增速居主城都市区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9,低于全市0.3个百分点。
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84元,同比增长5.8%,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7687元,同比增长10.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493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379元,同比增长5.6%。按支出结构分,全区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9074元,增长5.6%,恩格尔系数为32.08,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282元,增长5.4%,占消费支出的8.1%;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778元,增长5.1%,占消费支出的16.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074元,增长3.7%,占消费支出的7.3%;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4346元,增长6.1%,占消费支出的15.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57元,增长5.9%,占消费支出的10.5%;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57元,增长9.2%,占消费支出的7.6%;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616元,增长9.9%,占消费支出的2.2%。
总体来看,2024年全区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区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外形势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提速,创新型企业总体偏少,重点企业支撑不足,部分行业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有效需求仍需提振,开工投产项目偏少,招商引资落地转化较慢。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市委主要领导调研璧山讲话要求,紧扣服务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打造“六个区”,强化大区担当、展现大区作为,确保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国家超常规宏观政策和市级一揽子政策包机遇,着力提振发展信心,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稳住楼市,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璧山、法治璧山,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附注:
1.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指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取得订单,销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含增值税),付款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在网下进行。公共网络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4.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