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227MB1665071K/2021-00134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应急管理 | [ 体裁分类 ] | 应急管理 |
[ 发布机构 ] | 璧山区应急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1-11-24 | [ 发布日期 ] | 2021-12-03 |
璧山区2021年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及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区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要求,及时研究部署自然灾害防治有关工作,将工作落实到单位、到人头,扎实开展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百日行动,有序推进森林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严格落实“三重分片包干责任制”、“四重网格员责任制”、“三个责任人责任制”等制度,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
(二)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月”等主题活动日及日常巡查排查机会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全年累计开展知识讲座5次、单独或集中宣传7次,走村入户宣传2次,培训2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宣传布袋4000余个、宣传围裙2000余条;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得到群众的充分肯定。
(三)强化监测预警,及时会商研判
区减灾办有序组织开展“1+7+N”会商研判,分别组织2021全年度、汛前、汛期、主汛期月度、秋汛秋旱期、冬季等重点时期的趋势分析和春、夏季森林防火期趋势分析及主要应对措施会商,临灾会商研判3次;坚持定期、重点时节对本行业本领域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研判和部署,加强分析,使责任落实,让工作落地。2021年发布预警信号63期,发布各类预警信息30余万条,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1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40余条;发送森林防火短信100余万条;发布重要气象专报20期,强对流天气警报72期,各类预警信号102期,各类服务材料共498期,短信232条,短信接收人次4448万余人次,制作专题服务月报12期、旬报36期、病虫害预防预报26期、农事关键期预报38期。
(三)强化隐患排查,督促落实整治措施
建立健全全区自然灾害隐患风险点动态数据库,切实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隐患风险点,并对每个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严格落实“三查”制度。全区市级防洪薄弱点1个、区级防洪薄弱点11个;山洪灾害威胁点67个,今年已销号35个;全区共有95座各类型水库,8座病险水库,今年完成7个除险加固治理;入库地质灾害33个,今年完成12个工程治理,完成78个2020年汛后新增地质灾害治理。
(四)夯实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有序推进2021年度33公里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任务和6个森林防火检查站建设任务。二是建设森林火情智能监控平台28个,实现我区森林火情智能监测全覆盖,有效提高森林防火“技防”水平。三是全面加强防火通道和消防水池维护保养,将维护保养工作完成情况纳入林业目标考核。四是收集全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开展抗震设防专项检查,组织地震灾害预评估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防震减灾示范学校。
(五)做好应急救援准备,提升抢险救灾能力
积极根据我区实际修订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2021年水旱灾害防御综合应急演练、防洪薄弱区、超标洪水防御、山洪灾害防御应急演练以及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桌面推演。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以及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相关要求,应急抢险救援队伍24小时待命,时刻保持临战状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消防水池数量少,不能满足森林灭火需要,个别森林防火通道不能通行;二是少数检查站因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已不适合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工作,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间、瞭望点,或者取消。三是气象、水文预警预报精准度不够,水文建站历史短,基础数据缺失,水文测报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水旱防御第一道防线不牢;四是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缺乏专业科学规划,多为急缺急需急买,在应对多发紧急突发事件上较为被动;五是抢险救援队伍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六是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多为乡镇职工兼职,技术能力、体能、应急能力均较差。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推动隐患风险点动态调整工作;
二是夯实基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是修改各项专项应急预案;四是做好2022年汛后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工作;
四是健全完善“1委4指”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
五是强化宣传培训,提升防灾意识;
六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应急响应水平。
重庆市璧山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