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守初心 岐黄薪火暖山乡——记璧山区首席村医甘常清
在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的乡间小路上,总有一辆沾着泥土的电动摩托车载着中药箱穿梭往来。骑车人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移动中医馆”的璧山区首批首席村医甘常清。他用数十载光阴践行“简、便、廉、验”的中医理念,让传统医学在田间地头绽放新芽。
(甘常清正在为病人开展中医拔罐治疗)
就在3月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诊室木门被一位特殊患者叩响。来自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的黄某扶着斑驳门框,额角暴起的血管随着剧烈头痛突突跳动。二十年间辗转成都、重庆多家三甲医院,CT片摞起来足有半尺高,却始终无法摆脱每月频繁发作的剧痛。甘医生没有急着开药,而是点燃艾条为其温灸百会穴,待患者眉头稍展后,方才三指搭脉细辨阴阳。“这是久病入络,风痰瘀互结之症”,他提笔写下融合虫类药的特色方剂:全蝎搜剔络脉,僵蚕祛风化痰,佐以川牛膝引血下行,又在药方边缘细致标注煎煮时辰、方法等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甘医生结合患者务农作息提倡“运动”疗法。微信远程指导黄某每日固定时间对“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等穴位进行指压按摩,每晚睡前完成“头项八步操”练习,同时保持每周三次的电话随访,告知黄某按时规律服药并耐心倾听对药效的细微感受,当发现黄某因长期服药损伤脾胃,他连夜查阅有关书籍,对方剂中部分中药进行更改护胃。经过三个月的系统调理,黄某头痛发作频率从每周五次降至每月一次,原本蜡黄的面色重现红润,调整剂量后持续服药,黄某的头痛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得以痊愈,头痛再未复发。
最令人动容的是治疗后的持续关怀。甘医生建立“愈后健康档案”,不仅定期回访,还通过微信视频指导穴位按摩。甘医生还将治愈案例转化为健康科普资源,他把黄某的病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头痛防治手册》,用方言录制“中医养生快板”在村广播站进行播放。如今,甘医生执业的村卫生室总有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他服务的轨迹早已遍布四川、贵州、云南、广州等地。
二十八年来,甘医生的出诊记录本已摞成一道“中药墙”,每一页都记载着悬壶济世的初心。他常说:“村医不仅是治病先生,更是健康火种的传递者。”在这位乡村健康守望者的努力下,辖区八塘镇近三年慢性病住院率下降36%,中医药使用率提升至78%,一幅“小病不出村,未病早防治”的健康乡村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