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街道:数字赋能秋收季 “指尖服务”解农忧
“在手机上安装的小程序上点一下,收割机就来到了田边,这样的服务真是帮大忙了!”8月下旬,丁家街道八寿村村民骆光胜看着刚收割完的稻田,对着手机里的“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连连点赞。
秋收大忙时节,丁家街道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构建起高效服务网络,让数字技术成为破解秋收难题的“金钥匙”,既减轻了农户奔波之苦,又提高了农事效率。
走进丁家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秋收需求受理数800余条、农机调度500余次、动员村(社区)志愿者354人参与抢收、志愿者服务时长2300余小时……这些数据背后,是“141”基层智治平台构建的“网格收集—中心调度—多元处置—闭环反馈”全链条服务机制。该平台整合74个网格与N力量报事数据,通过“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实现农户需求“一键上报”,让秋收难题被“线上有人接、线下有人办”化解。
“以前秋收遇到困难得四处找人, 跑半天还未必能解决。”骆光胜的经历道出了传统秋收的痛点。今年,他家的400亩水稻已成熟,理论上5台机器3天就能收完,但因村里青壮劳力外出和找不到收割机而无法收获。他只能去向村支书求助,在村支书的指导下,他通过小程序填报亩数、地址并上传稻田照片,提交后很快收到“已受理”反馈。半小时后,村工作人员便告知农机已从大岚协村调派赶来。当天夕阳西下时,收割机就完成了全部收割任务。“往年400亩水稻要雇20个人忙大半个月,现在八寿村这200亩水稻机器一天就收完了。”老骆在村民微信群里点赞:“这小程序真管用!没想到这么快就完成了收割,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同样享受到类似便利服务的还有大岚坳村村民杨大全。老杨在扩大种植面积后,发现家里的稻谷晾晒场地不足,通过小程序提交申请仅15分钟,村网格员就协调出村委会广场作为临时晾晒点,志愿者在2小时内完成稻谷转运。这背后是平台的多元协同机制:以基层智治平台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服务模式。目前,平台已联动2家农机合作社成立“秋收服务联盟”,提供收割、脱粒、转运等6项服务,开放16处公共场地作为临时晾晒点,累计提供晾晒面积9000余平方米。
“农户点击提交的瞬间,需求就进入了闭环管理流程。”该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对每条需求实行“受理—分派—处置—督办—办结”全流程跟踪,指挥中心实时监控进度,对临期未办结事项启动“一键督办”。数据显示,秋收期间平台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8分钟,较传统方式提速5倍,农户诉求处置率和满意度均达100%。
数字化赋能让秋收效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服务农户1332户,助力90%的水稻实现机械化收割,较传统人工收割减少粮食损耗约7吨。为减轻农户负担,平台还落实机收补助政策,已向农户发放补助7万余元。
在丁家街道的田间地头,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农事传统。网格员的手机成了“移动服务站”,农户的小程序成了“掌上办事厅”,指挥中心的大屏成了“调度指挥部”。从需求上报到问题解决,从农机调度到政策落实,“141”基层智治平台就像一张细密的服务网,将政府服务、市场资源、社会力量精准送达农户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