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以创新为笔,绘就产城融合新画卷
弗迪电池璧山生产基地
工人正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忙碌
玉泉湖数字经济产业园
璧山高新区
秀湖生态区
在重庆西部的缙云山下,璧南河畔,有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新传奇。这里不仅诞生了改写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的“刀片电池”,还孕育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碳化硅芯片;既有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也有生产线上的机器轰鸣;既有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也有38个城市公园的烟火气息。这里,就是璧山。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片热土,探寻那些涌动在产业肌理中的创新基因。
逆势突围:企业创新书写行业新篇
在弗迪电池璧山生产基地的参观长廊里,一块长约1米、宽约10厘米的“刀片”静静躺在展柜中。这块看似普通的电池,却在2020年9月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大奖,成为当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受瞩目的七项创新技术之一。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球首个“刀片电池”的诞生地,正是璧山。
时间回溯到2018年,当弗迪电池决定在璧山建设生产基地时,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陷入对高能量密度的追逐中。三元锂电池因续航优势成为市场宠儿,而弗迪团队带来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却被不少人视为“保守选择”。“当时行业里几乎所有人都在押注三元锂,我们选择磷酸铁锂,确实承受了很大压力。”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回忆道。
但研发团队始终坚信:真正的创新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回归产业本质。他们抓住电池安全这一核心需求,在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基础上开辟新路径。研发车间里,工程师们反复试验不同的电池形态,最终将电池电芯设计成扁平长条状,像砌墙砖块一样紧密排列。这个源于生产现场的结构创新,让电池包空间利用率从传统的40%提升至60%,制造成本降低30%,同时通过针刺测试验证其极致安全性。
2020年3月,全球首块“刀片电池”在璧山下线,生产线迅速开足马力。如今,从比亚迪全系新能源车型到国内外多家车企的产品清单上,都能看到璧山产刀片电池的身影。这项诞生于璧山的技术,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规模,更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重新审视电池安全与成本的平衡之道。
与弗迪电池相隔不到10公里的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正上演着另一段突围故事。在研究院的洁净车间里,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碳化硅芯片经过数百道工序的精密加工,即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而在五年前,这些芯片还只是实验室里的设计图纸。
“功率半导体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我们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平创半导体创始人表示。为了让研发团队专注技术攻坚,璧山区政府联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提供了“全流程护航”:从代办各类资质认证,到建设标准化中试平台;从组建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到搭建法务服务体系,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如今,平创半导体已构建起从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到定制化封测的全产业链布局,其研发的碳化硅芯片在耐压值、导通电阻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垄断局面。
生态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璧山路径”
弗迪电池与平创半导体的成功,并非偶然。在璧山,一种独特的“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正让更多创新种子破土而出。截至目前,璧山区已建成各类独立法人研究院5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成功创建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个,新型研发机构19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
今年1月,位于璧山区的重庆龙胜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拿到了新订单。在研发团队的攻关下,他们生产的3C产品包装材料由塑料薄膜改成了全生物可降解的创新纤维纸,成功进入海外市场。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只用了几个月,而这背后离不开璧山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撑。
去年底,璧山区率先出台全市首个区级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概念验证中心、智能装备概念验证中心等六大产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啥叫概念验证中心?
“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针对‘金点子’创意和基础研究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研究、市场竞争分析、原型制造、性能测试、二次开发、企业孵化等一系列验证服务。”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融资支持体系同样不可或缺。针对科技型企业,我区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流动性信用贷款等“八大资金池”,并提供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目前,全区签约基金规模达68.27亿元,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超14亿元。“政府基金的介入,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难题,更给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一家获得投资的半导体材料企业负责人说。
产业园区则为企业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便利。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站、危化品仓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园区还引入了多家专业检测机构和物流企业,形成“五分钟产业圈”。这种完善的产业生态,让重庆肯派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凌志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此落子。
数字赋能:为产业升级插上“智慧翅膀”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的机房内,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正浸泡在液体中,各类指示灯提示它们正高效运行着。整个数据中心分布着11200个算力节点,是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我们采用全液冷技术,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低至1.04,相较于行业平均值的1.48,低了30%左右。”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璧山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弗迪电池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流程数据可视化,生产效率提升25%;青山工业的智能工厂里,5G+AI 检测系统让单工位节拍从原本的56秒大幅缩短至37秒,生产效率提升了30.19%……
数字技术不仅赋能产业,更融入了城市血脉。在璧山,全球首条无人驾驶云巴示范线日均服务乘客超1万人次。这条全长15.4公里的线路,设车站15座,无缝连接轨道交通1号线璧山站。云巴示范线还实现全程自动驾驶、自动行车、智能控制、智能调度,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玉泉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则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科技打卡地。这里引入元宇宙、AR互动、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为区域数字文旅产业注入澎湃活力。这里梦界水世界与即将建成的王者荣耀重庆狼队主场馆将强强联合,形成“水陆联动”娱乐矩阵,吸引Z世代年轻客群深度参与,构建起“赛事引流-场景消费-IP衍生”的全产业链条,预计每年拉动电竞主题消费超过3000万元,让传统文旅搭乘数字快车。
产城融合:创新让生活更有温度
行走在璧山街头,创新的印记无处不在。38个城市公园里,智能垃圾分类箱、5G智慧灯杆等设施一应俱全,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的野趣,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便捷。在观音塘湿地公园,水质监测传感器24小时守护着一汪碧水。在玉泉湖公园湖体水秀喷泉,水幕电影吸引不少市民围观,该湖体水秀喷泉用超大尺寸全息水幕投影技术、精密水下机电控制技术及声光电同步控制技术,将璧山文化、科普知识等通过新颖的方式精彩呈现。
这种“硬科技”与“软生活”的融合,正是璧山追求的发展境界。在璧山,科技创新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名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AI辅助诊断系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智慧菜市场里的溯源系统,让每颗蔬菜都能查到“出生地”;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入的智能安防系统,让居民更有安全感……
璧山的创新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选择扎根这里,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选择落户这里,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选择从这里走向世界。正如那句温暖的口号:“来了就是璧山人”,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每一个怀揣创新梦想的人。
从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到生产线的批量产出;从技术图纸上的线条,到改变生活的产品;从企业的单打独斗,到生态的协同共生,璧山用一个个创新故事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当科技成果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就能激发出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缙云山下,创新浪潮奔涌;璧南河畔,发展画卷正新。璧山,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在新时代的卷轴上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