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 持续擦亮“蓝天名片”
“璧山蓝”成为刻在城市肌理中的常态底色
“近期辖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空气质量月报、年报的排名中均靠前!”前不久,青杠街道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0万元,让街道干部干劲更足。作为重庆首个出台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的区县,璧山区通过建立“考核与奖惩挂钩、技术与管理结合”的长效机制,持续擦亮“蓝天名片”,让“璧山蓝”成为刻在城市肌理中的常态底色。
明奖惩
让“好空气”有价值
“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这是璧山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原则。早在2018年,璧山就在全市率先出台《璧山区空气质量改善考核与生态补偿办法 (试行)》,将15个镇街、2个管委会、7个重点部门分为三组,纳入考核与补偿体系。
考核并非 “一刀切”。璧山通过核算各镇街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等核心数据,结合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和日常工作落实情况,实行“每月通报、季度考核、年度清算”。对达标单位给予经济奖励,对未达标单位不仅扣减年度考核分数,更直接与财力挂钩——以污染源普查近3000家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镇街、管委会辖区内各类污染源排放PM₂.₅、VOCs的总量,统一核算出标准生态补偿金,即每10吨2万元,为空气标上了“价值”。
“以前是‘要我治污’,现在是‘我要治污’。”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补偿机制让环保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各相关单位纷纷成立专项工作组,对辖区企业、工地、餐饮油烟等污染源开展常态化整治,倒逼责任落实“从被动到主动”。
强监测
让“好空气”可追溯
在璧山高新区,一辆搭载VOCs走航监测设备的车辆正在作业,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污染物浓度曲线,精准指向某家企业的废气排放口。“10 分钟锁定污染源,30 分钟完成整改交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科技治污”模式,正是生态补偿机制落地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为让考核数据更精准,璧山引入第三方技术公司和专家团队常驻,运用大气 PM₂.₅ 在线源解析系统、臭氧源解析、NO2来源解析等核心技术,构建“监测—分析—预警—处置”闭环体系,在国控、市控监测站点周边,布设10余台微型监测设备,每1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实现“微克级”精准管控。
2024年,璧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9天,同比增加12天,PM₂.₅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智慧监测与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的“1+1>2”效应。
聚合力
让“好空气”能常留
“工地扬尘管控不到位,扣2分!”“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未定期维护,限期整改!”在区蓝天办每周调度会上,各责任单位的问题清单被逐一通报。这种“晾晒机制”,让生态补偿不仅是“钱的事”,更成为倒逼部门协同的“纽带”。
区住房城乡建委对建筑工地实行“红黄绿”分级管理,扬尘防治不力的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区城市管理局加密道路清扫频次,建成区机扫率保持85%以上;区市场监管局严查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 各部门联动形成 “治污合力”,并通过“璧山蓝天攻坚24小时”微信群,实现问题实时上报、快速处置。
“过去,大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面对海量的污染源,没有突出重点,没有形成合力,属于粗放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收缴生态补偿资金,在不加重财政支出负担的前提下,统筹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整治,既避免了资源浪费,还推动智能化数据共享,全面提升了精细化管控效率。“自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已累计解决各类大气污染问题近3000个。”
如今,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攻坚”,从 “分散发力” 到 “协同共治”,璧山以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为支点,撬动了蓝天保卫战的“全域突破”,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注入了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