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厚植绿色农业底色 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俯瞰四季香生态果园(资料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为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路径。对于地处重庆西大门、主城西进 “第一站”,同时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的璧山而言,该理念同样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达91.6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高效推进,全年实际回收处置7.51吨,回收率达97%以上,集中处置率更是达到100%;优势产业基地蓬勃发展,拥有特色蔬菜基地10个、蔬菜专业村20个,形成了大兴葡萄、福禄沃柑、正兴蜜柚、广普脐橙、七塘血橙、八塘樱桃等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为“美丽重庆”建设注入了坚实而鲜活的璧山力量。
产业向绿而行
激活发展新动能
8月22日,走进位于七塘镇四合村四季香生态农场,只见一根根细长的黑色滴灌管沿着一棵棵柑橘树整齐地排列着,水肥从管道上的小孔流出,直达每棵果树的根系。
“这是我们采用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即便在高温天气下,也能精准为果树输送水分和养分。”果园负责人介绍,这样既减少了蒸发浪费,又避免了传统浇灌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能实现这样的生态化运营,源于农场始终将“绿色”作为不可动摇的发展根基。在日常生产中,除了水肥一体化系统,农场还集成了运输轨道、物联网监控、生草栽培和绿色防控等现代技术。尤其在果树行间种植矮秆豆科作物或绿肥植物,不仅有效抑制杂草生长、调节地表温度,更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肥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得益于此,农场农产品实现早熟丰产,产量从2019年的58万斤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95万斤,在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
四季香生态农场的绿色发展路径,正是我区厚植农业生态本底、推动产业向绿而行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区聚焦引领示范,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培育“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
具体而言,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我区加快推进果蔬、生态渔等产业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慧化改造。目前,全区蔬菜复种面积37万余亩、水果16万余亩、生态渔2.5万余亩;依托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和18个果蔬种苗基地,璧山已成为重庆重要的优质种苗供应源,80%的蔬菜种苗远销川黔滇等地。
绿色发展,技术是核心支撑。在土壤治理方面,我区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推土壤调理剂+常规施肥+有机肥等模式,近五年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分别降低2.28%、1.96%,土壤有机质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创新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秸秆“五化”(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处置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64%。
从具体产业来看,绿色转型路径更加清晰:蔬菜产业重点推广“病虫害立体绿防模式”,通过生物农药、粘虫板、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等综合手段,实现化肥农药减量30%以上;水果产业集成推广果园生草栽培、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等8项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机械化、数字化加速转型;养殖业则主推生态种养循环技术,积极发展“稻虾共生”“稻鱼综合种养”等模式,并建设高位池设施渔业,逐步形成“陆基养鱼—大塘养水—循环利用零排放”的可持续生态闭环。
“我们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厚植生态绿色理念,坚持系统化治理、全链条防控,加快绿色低碳农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绿色化转型,更进一步擦亮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乡村向美而生
擦亮宜居幸福色
“以前村里是泥巴路,厕所也是老式的,现在真是大变样了!”谈起村里的变化,福禄镇斑竹村的村民们连连称赞。如今,这里不仅道路硬化了、卫生厕所普及了,村里还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村民口中的变化,源于去年以来福禄镇的精准施策。针对垃圾分类的难点,该镇从源头入手,建立起“社区—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机制,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真正下沉到户。同时,志愿者们还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村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规范投放的好习惯。
随着一系列措施落地见效,福禄镇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户,白墙青瓦的民居整洁雅致,村边绿树成荫,水面清澈透亮……一个兼具田园风光与现代气息的美丽乡村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福禄镇的蝶变,是我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力写照。近年来,我区以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治理过程中,我区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院管会”等自治组织作用,着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有效提升村庄整体面貌。与此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清洁户”“洁美人家”等评选活动,广泛推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农村家庭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
据了解,我区已率先实现区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零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管控率)提升至85.43%;生活垃圾治理提质效,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建成1个巴渝和美乡村“引领镇”,7个巴渝和美乡村“先行村”,81个巴渝和美乡村“推进村”,102个“和美院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评选出清洁户1410 余户、洁美人家740 余户。
从绿意盎然的特色产业基地,到焕然一新的美丽村落,从不断升级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到日益提升的乡村治理成效,绿色农业发展与乡村环境整治的成果,早已如细密春雨,润泽了璧山的每一寸土地,融入到百姓生活的点滴之中。未来,璧山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耕生态特色农业,持续优化人居环境,让乡村的生态底色愈发浓郁,让和美乡村的画卷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