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养殖技术 造福一方百姓——记区养殖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梁毅
“叮叮叮……”4月25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梁老师,我们的鱼苗死了近百条了,我该怎么办?”
“你是何时发现的?死鱼都有哪些表象特征?……”接电话的是区养殖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梁毅。他一面安慰养殖户,一面驱车赶往事发现场。
梁毅凭着30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实地了解养殖的鱼苗种类、饲料的选用、死鱼的表象后,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你养的大口黑鲈,属于食肉性鱼类,有着大鱼吃小鱼的习性。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苗规格大小,筛选出规格大小一致的鱼苗,分离进行养殖。同时,还要确保投饵充足。” 梁毅一面向养殖户讲解大口黑鲈的习性,一面教给农户养殖大口黑鲈鱼苗的要领,以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这是梁毅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今年54岁的梁毅,1991年在原铜梁县蒲吕农业中学从事3年水产专业教学后,因技术过硬,表现突出,被调到璧山,从此开启了水产技术推广之旅。
“渔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渔民。”梁毅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水产技术推广研究员,其主要职责在于帮助渔民掌握养殖新技术及新品种的养殖方法,解决渔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助力渔民提高生产效益,同时还负责主持开展了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新品种意味着新的出路,能打开更多市场,带来更多收益。”梁毅告诉记者,结合项目的实施,他负责和参与组织引进了全雄性罗非鱼、异育银鲫、淡水银鳕鱼等29个养殖新品种,引进种苗数量达20多亿尾,覆盖养殖水面60%以上。梁毅还在全市率先引进湘云鲫、中科三号等名优鲫鱼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使我区成为了全市有名的鲫鱼生产基地。
在水产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上,梁毅也非常上心。2011年以来,他组织我区水产科技人员,同500余养殖户一道开展了“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工作。
“目前,我区‘鱼菜共生’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580亩,水产品总量达17117.75吨、收获蔬菜11264.3吨,总产值增加3988.48万元。”梁毅喜不自禁地向记者介绍道,在我区不少渔业养殖基地,水面生态浮板上,种植有稻谷、丝瓜、水白菜等蔬菜,这些蔬菜无需化肥农药,通过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便可生长发育。“鱼菜共生”不仅绿色环保,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净化水质、改善水质的神奇功效。
为了紧跟国内外先进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步伐,梁毅还充分利用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业人士的交流研讨,并将学习掌握的渔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方法整理成册,发放给养殖户学习。近年来,由他发放给渔民的各种技术资料多达5万余册。
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梁毅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重庆市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重庆市科教兴渝“金桥工程”奖1项,璧山县科技进步奖1项。谈及未来,他告诉记者,将尽心尽力做一名优秀的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助力我区渔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记者 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