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逆行英雄 平安回家 ——我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凯旋

日期:2020-04-09


 

春寒料峭时出发,春暖花开时归来,4月6日,经过14天的集中隔离观察,我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6名队员平安回家。

  车行一路,欢迎一路,不少市民在沿途道路旁向车队挥手致意,他们高喊着“欢迎英雄回家”。铁骑开道、交警护行,在车队经过的路口,许多车辆还自发鸣笛,向逆行英雄们表达敬意。

  离开70多天,6名队员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见到熟悉的亲人,难掩激动和兴奋,心中有太多话想说,有太多故事想分享。

  陈飞:“太多感动让我终身难忘”

  “爸爸我想你,爸爸辛苦了。”4月6日,车辆到达区人民医院,车门缓缓打开,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飞一眼就看到了妻子和5岁的儿子,一家人紧紧拥抱,互诉思念。

  这一幕,陈飞在心里想了好久,盼了好久,他反复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流泪,但是看到家人的那一刻还是有点哽咽。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自从加入援鄂医疗队,陈飞的泪点却好像变得特别低。

  “太多的感动让我终身难忘。”陈飞回忆,医疗队第一次到孝感中心医院时,刚进病房,一位患者激动地跑过来,双手张开,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口中一直重复着“重庆医疗队来了,谢谢你们”这句话。

  初次见面的这个拥抱姿势,满含着患者对医疗队的期待和信任,让陈飞记忆深刻。

  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陈飞与很多患者都成了朋友,他们互留微信,约定疫情散去后,来璧山逛公园,去孝感吃小吃。不少患者还写下感谢信,因为隔离病区的物品无法带出,陈飞只能把这些感谢信一一拍照,作为最珍贵的礼物保存。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医疗队的使命也完成了,3月23日,医疗队离开孝感,10多公里的路上,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他们当中有并肩抗疫的“战友”,有曾经被他们治愈出院的患者,但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市民,不能拥抱,他们就远远挥手,表达着感激和敬意,这一幕,让陈飞和队员们的眼睛湿润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孝感,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瞬间,陈飞说,这些感动来自坚强、乐观的患者,来自身边无畏、敬业的队员,也来自那些有爱心的陌生人,每一份感动都给了自己带好队伍、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

  陈创:“火线”入党诠释医者初心

  援鄂期间,第一批医疗队5名队员都提交了入党申请书,90后的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师陈创就是“火线”入党队伍当中的一个。

  “在抗疫一线,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看见这么多党员总是挑最累最脏的活、在最危险的地方战斗,激发了我想要入党的决心。”陈创说,这种“决心”,不仅来自身边的白衣“战友”,也来自普通患者。

  陈创所负责的隔离病区,有一位61岁的老爷爷,是病情最重的一名患者,也是一名老党员,虽然一直要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但这位老爷爷从来不抱怨,每次在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后,总会回应一句温暖的“谢谢”。

  有一次,老爷爷正用手机和家里的老伴、孙女聊天,看到陈创来查房,老伴和孙女主动要跟陈创说话,并隔着屏幕不停地表达着感谢。

  那一刻,陈创在被老爷爷一家人感动的同时,觉得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入党的想法。

  3月16日这天,成为陈创的另一个“生日”,他以“火线”入党的形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在一线入党,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也更加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努力,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的考验。”陈创说,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自己会努力在工作中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医者的价值,践行入党初心。

  孙琪:在抗疫一线为党旗添彩

  孙琪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中比较特殊的一位队员,因为他比其他队员多了一份“感恩之情”。

  “湖北有很多我的朋友、同学,我曾在这里受过教育,经历过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阶段,疫情发生,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这座城市做点贡献。”孙琪曾在武汉学习工作过6年,对湖北有着深刻的感情,更有一份“感恩之情”,2014年,就是在武汉、在学校,孙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孙琪说,能入选援鄂医疗队,他感觉十分幸运,虽然此次战“疫”的地点不是在武汉,但是不论是在哪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前,为党旗添彩。

  2月15日,一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微党课在疫情一线如期举行,队员们采取视频的形式,隔着屏幕认真学习党的宗旨、党员的权利义务等,而这堂微党课的主讲人就是孙琪。

  “作为医疗队里唯一的一名党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援鄂期间,我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其他5位队员都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从2月16日开始,医疗队制定了阶段性的微党课计划表,每次都由孙琪作为讲解员,带领队员们共同学习。

  孙琪还担任医疗队的宣传员,他负责把医疗队在前线的动人事迹、感人瞬间进行收集、记录,并和队员们合作,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把一线那些感人的故事整理成战“疫”日记,这些文章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区融媒体中心、区人民医院等平台广泛传播,让大家能够了解前方的点点滴滴,感受“最美逆行者”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韩丰莲:“两个多月没见,孩子长大了好多”

  4月6日,韩丰莲早早起床收拾行李,心里太激动,昨晚就几乎没睡。“回到重庆休整的这段时间,在酒店里把麻辣小面、回锅肉、小火锅吃了个遍,太想念咱们家乡的味道了。”韩丰莲说。

  回忆自己在孝感的工作,韩丰莲很有多难忘的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结束那一天,走出自己所在的医院,看到每一个医护人员脸上胜利在望的喜悦笑容。“我知道疫情终将散去,春暖花开即将到来。”

  援鄂的57天里,韩丰莲心里最牵挂的就是自己8岁的女儿。“出发湖北的第二天,是孩子8岁的生日。一整天,我都忙于工作,到了深夜才有时间跟女儿打电话,还没说出生日快乐,她就抢着告诉我,生日明年还能再过,妈妈现在应该去救那些生病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她们比我更需要你。”韩丰莲说,孩子的安慰,让她瞬间泪目,不久前还在怀里撒娇的小丫头,似乎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在湖北的日子里,孩子还和同学一起录制了一首歌曲给她加油鼓劲。

  阔别2个多月,今天,韩丰莲的女儿和家人一大早就到区人民医院等她回家。“我的生日愿望实现了,妈妈和其他叔叔阿姨平平安安的回来了。等会儿妈妈下了车,我要给亲她一口,告诉她,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妈妈。”

  石小娇:“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们回来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当车辆驶进区人民医院楼前的停车区域,石小娇看着路旁摇旗呐喊的群众,有感而发。

  下车后,石小娇的妹妹捧着一大束鲜花立马扑上来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姐妹俩没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重逢的激动和喜悦,让姐妹俩喜极而泣。

  “爸爸妈妈还好吗,今天来了吗?你呢,什么时候开学?”石小娇连连询问。“都好都好,你呢,在那边好不好?”姐妹俩说不出更多的语言,一字一句满满都是彼此的关心。

  石小娇的父母站在人群中,等待欢迎仪式结束,才上前拥抱了自己两个多月没见的女儿。“明明瘦了,还骗我说在那边长胖了,你这个孩子点都‘不像话’。”看着近在咫尺的宝贝女儿,石小娇妈妈语气颤抖地说道。

  女儿在孝感的日日夜夜,每次通话,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饭吃了吗?吃的什么呀?”父母的深切关心就在这最最简单的语句中。

  “爸爸,伤口还痛不痛?”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石小娇问出了自己内心最急切的担忧。出发后,石小娇才得知自己父亲隐瞒自己动了急性阑尾炎手术,远在孝感,石小娇心里又急又忧。

  “都过了2个多月了,早就好了,你别担心我,我身体好着呢,等会儿回家,我买了菜给你‘露’一手。”父爱如山,对女儿的期盼和骄傲,都在他每一个沉默的举动之中。

  魏艳:“这段经历我将一生铭记”

  在迎接英雄凯旋的家属队伍中,魏艳的丈夫肖遥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记者看到他时,他的眼眶红红的,正如送妻子出征当天一样,眼里饱含思念。

  当记者问他,妻子回来后,最想和她一起去完成一件什么事时,肖遥回答“带她去吃串串!”妻子驰援湖北2个多月,每次视频,总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护目镜,也看不出是瘦了还是胖了。知道妻子在那边工作辛苦,但是肖遥每次通话还是要询问一遍“工作辛苦吗?”

  “她嘴馋,在那边工作忙肯定没时间好好吃饭,多半是瘦了。今天回来后,我怎么也要再把她养胖回来。”肖遥的话逗笑了在场的家属们。

  正在说话间,随着一阵鸣笛声,接英雄回家的车队回来了。“老公!”魏燕的一句呼喊,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回到了她的丈夫身边。“回来就好!”

  欢迎仪式结束后,小两口终于有时间好好说说“悄悄话”。谈起自己在孝感救治患者的经历,魏艳告诉记者,最难的事就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没有家人陪伴、在治疗中不能和家人通话、对病情充满恐惧,甚至有的会想要放弃治疗。

  “我们到了那边,努力和他们拉近距离,和患者谈心、时刻关注、主动安慰,让他们在方方面面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魏艳说。作为我区派出的第一支援鄂医护人员队伍,他们克服了前期物资缺乏、规章待立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对病人的救护工作。

  “老婆,你辛苦了!”听完魏艳简单讲述的经历,肖遥终于面对面向妻子表达了心疼和敬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