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矢志不渝——廖寒飞(下)

日期:2021-03-29

    由于劳绩卓著,1946年4月,热河省委派廖寒飞担任隆化县县长。他在隆化的任期,共计两年零八个月,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6年4月,他走马上任,就一头扎进农村,负责伊逊河川的减租减息工作。5月,转入土改试点。他从延安学来的好作风,在围场县获得的新经验,在这里发挥了良好的效应。他深入贫苦人家,同睡一铺炕,同吃一锅饭。尽管他的资格老、文化高,却从不摆县太爷的架子,从不搞特殊。县委决定给他增发一些菜金,他当即谢绝。他说:“别人没有,我也不要。我的稿费够花了!”他常说:“老百姓要是看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吃好的、喝好的,贪图享受,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开展。我这个当县长的更应该带个好头啰。”他的私有财产,仅有一只从延安带来的、用罐头盒改造的漱口缸,一册笔记本、一只旧表、一个黑布兜,以及一张蓝花粗布褥单。裤子破得不能再穿了,他就把裤腿剪下作裤衩;家做鞋不顺脚,就在鞋尖上剪些小窟窿。这就是1946年隆化县县长廖寒飞的形象。这个形象加上博学多识的才华,就成为他管理干部、号召群众的巨大影响力!

  伊逊河川经过廖寒飞的土改试点,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大为提高,涌现一批坚决跟党走的积极分子,张三营、锣鼓营、靠山营、唐三营及土洞等村庄,纷纷建立农会和党的支部,石片、唐三营、九神庙、靠山营、张三营和皮匠营等村还建立了民兵小队。1946年的庄稼长势特别喜人。农民们安居乐业。

  第二阶段:1946年7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我军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一些城市以诱敌深入。这年8月29日,敌军占领热河省省会城市承德。隆化距承德60千米,系省会西北门户,敌人势所必争。当晚,隆化县的绝大部分机关、干部撤离县城。廖寒飞和县委副书记袁超,一直到次日上午10时才最后撤出,接着敌人便进了城。

  8月29日,尽管上空有敌机盘旋轰鸣,廖寒飞仍然镇定自若地在农民代表大会上大讲农村如何包围城市。他说:“国民党占领了城市,可城里是长不出高粱、豆子来的哟!”8月30日晨,廖寒飞不顾敌机扫射和人心惶惶,坚持指挥县城留守干部打开仓库,把物资、粮食发放给附近的老百姓。许多人想起他撮米放粮的情景都说:“廖县长真不愧是延安来的老干部。”

  北撤途中险象环生,许多干部被地主、叛变区小队杀害。廖寒飞一行,也在篮旗被劫,叛变的民兵在山上叫喊“缴枪留命”,他和袁超及两名警卫员寡不敌众,迅速钻入谷地,靠青纱帐的掩护脱离险境。

  县委和县政府撤到滦河西岸的郭家屯,原拟在隆化西北部的阿拉超一带开展游击战。9月12日回师东袭白虎沟,不料仅一天,便被迫退出。接着,隆化、凤山两县敌人不断向郭家屯推进。于是,县委和县府被迫向围场县撤退。围场县也站不住脚,又向朝阳湾及白草更远的地方北撤。从8月末的酷暑到12月初的严寒,廖寒飞所经历的艰苦和危险,实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例如:在夜过朝阳湾的行军途中,跌碎高度近视眼镜;一个隆冬的夜晚,被困馒头山,待拂晓突围时,双脚已冻得麻木不能动弹。经过三个月的“小长征”,他们终于到达内蒙古的经棚(即“克什克腾旗”,今属辽宁省),同热西干部一道,进行了一个月的整训。1946年12月,上级决定,以伊逊河为界,把隆化分为隆西、隆东两县,廖寒飞仍任隆化(隆西地区)县县长。

  第三阶段:1947年春,在一个营的兵力配合下,县委书记罗平和县长廖寒飞带领全县的干部回师隆化,并决定到交通不便的西北部阿拉超一带建立政权,首先在那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是年5月,正规部队进攻隆化县城不克,撤离这一地区。隆化县领导决定坚持下来,廖寒飞负责在离敌较近的伊逊河川一带开展工作。

  此时的伊逊河川,不但会随时受到隆化、凤山两县的国民党中央军的扫荡威胁,而且有赵珍、卢文、任智、牛刚等由土匪演化的二十余股自卫队(近2000人)的骚扰破坏。廖寒飞带领隆化县第一、二区20多名干部在这里开展工作,无异羊投狼群,其危险可想而知。廖寒飞却凭着深入人心的党的政策,依靠劳苦大众的鼎力合作以及他自己智勇兼备的领导艺术,不但在那里站住了脚,而且把这一区建成巩固的解放区,使土改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7年8月,农会、区小队民兵组织等初具规模,廖寒飞亲自在山湾村外的小树林召开全区的土改动员大会。他语言简洁、通俗、幽默、振奋人心,由此,各村土改运动便普遍开展起来。经过一秋一冬的艰苦奋斗,伊逊河川的土地改革于1948年2月胜利结束。其间,一方面,农民分土地,分浮财,斗争地主,处决汉奸、特务和恶霸,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斗争的环境也是既艰苦又残酷的。廖寒飞在西杨树沟、红砬沟、石洞等地,几次与股匪(自卫队)遭遇,幸在老乡们的掩护下化险为夷。由于环境恶劣,一天不知要跑多少路,一宿要换几个地方,有时一连几天都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有一次,因受敌人袭击,撤到山上,他在膝盖上起草和批阅文件,他笑着对同志们说:“这就是县政府。”当时,在百姓中也广泛流传着“背着省、揣着县,召集群众就开办”的说法,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廖寒飞领导的游击战的艰苦环境。

  土改运动的顺利开展,是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进行的。廖寒飞特别重视并且亲手建立了一支闻名热西的伊逊河武工队。这支武工队虽不到100人,其战斗力却很强,打了不少漂亮仗。粗略计算,武工队在截击股匪、保护群众的七次战斗中,为群众截回87头牛、21头驴和130余只羊。

  第四阶段:1948年5月25日下午,人民解放军在隆化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解放隆化县城。

  在攻克县城前,廖寒飞任隆化县后勤指挥部主任。他负责组成了4个营的担架队、一个连的野战救护队、两个兵站、五个连的大车队,并指示各区全力以赴,抓紧征粮、修路,发挥了重要的支前作用。

  县城解放后,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街市冷冷清清,群众徘徊观望,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多如牛毛,诸如恢复工商业、剿匪、反动党团和匪特登记、救灾、禁烟、新区土改等。廖寒飞在县委的领导下,首先以县长名义发布安民告示,号召学校复课、商店开业。他从俘房拘留所请出开明人士、商界头面人物马鸿震,动员他带头恢复营业。5月27日,廖寒飞亲自召开全县工商界代表座谈会,宣讲我党的工商政策,同意向商人发放贷款,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团结了大部分工商界人士,使隆化县的工商业很快活跃起来。《群众日报》在6月10日报道说:“现在隆化县城83家主要商店全部复业了。”他又分别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针对有人不知道共产党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疑问,廖寒飞畅谈社会发展远景,他说:“将来要走合作化道路……华丰商店要变成合作社,允许所有的人入股。”

  剿匪工作也很顺利。同年7月初,有15个匪队(700余人)被消灭,有6个匪队被削弱。宽大政策使许多土匪弃暗投明。1948年6月10日,廖寒飞夜宿汤头沟辛甸,有两名土匪主动向他缴械投降。

  1948年10月初,隆化县委在张三营镇给廖寒飞做了鉴定,肯定了他这几年艰苦奋斗的成绩。他自己也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

  同年10月18日,中共热西地委给廖寒飞做了鉴定,全文是:“廖寒飞同志,1945年由延安调来热河省政府工作,1946年任隆化县长。廖同志在隆化工作两年多来,在敌人进攻、我军撤退中,以及一年多边沿区残酷斗争中,服从组织、艰苦斗争、积极工作,证明廖同志政治清白,无其他问题,为此,地委决定,他参加隆化县委。”

  7.对党忠诚矢志不渝

  1948年12月,廖寒飞调离隆化县。1949年2月,任中共察哈尔省(今分属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省委宣传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同年6月,升任察哈尔省委副秘书长。11月,调任察哈尔省张家口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

  1950年1月,廖寒飞调到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秘书处处长。这年“三反运动”时,系政务院机关节约检查委员会领导成员之一。他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勇敢地“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政务院机关工作中发扬民主,坚持原则,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1952年4月,廖寒飞调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并兼任中国共产党政务院直属机关委员会副书记。同年12月12日,廖寒飞突发脑溢血,经过多方医治无效,于1953年1月3日凌晨,不幸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41岁。

  廖寒飞的四弟廖芃生,1937年春曾随兄长同往宜宾投身革命,后又入党,受党内记功一次的奖励,后因川南特支遭受破坏,从而脱党。新中国成立后,廖芃生曾经数次致信其兄,要求赴京工作,廖寒飞复信说:“一个革命志士,犹如一粒种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抽茎、长叶、开花、结实。所以,你要求来京的想法是错误的。”

  廖寒飞逝世后,追悼会由齐燕铭主持,李维汉致悼词,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追悼会,《人民日报》连续两天登载其逝世讣告。

  政务院党组在其生平简介中指出:“廖寒飞同志,曾经受敌人监狱及严酷战争环境的考验。不论是在地下秘密工作时期还是在解放区工作时期,工作热情积极,对党忠诚,服从组织,廿年如一日,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忠贞品质。不幸中年亡故,是党和人民的莫大损失。”廖寒飞同志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隆化县人民称他是一位“好县长”。他像雪后的苍松翠柏,经霜而弥坚,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