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后辈楷模——胡宏(上)

日期:2021-04-01

胡宏(1918~2007),男。原名胡正禄。1918年2月生于璧山县依凤乡(现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193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又肄业于上海持志大学(今上海外国语大学)。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正省级),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2007年2月逝世。

1.勇敢的革命者

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胡宏出生入死,饱经风雨,曾三次北上、三次南下,担任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领导。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5年,胡宏在上海读大学期间,满腔热血地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冲破重重阻碍,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先后在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积极从事党领导的各项工作。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在陕西泾县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任山西同蒲铁工队工作团团长,并随队渡过黄河。1938年5月,任山西阳城县抗日联合救国会副主任。1939年12月,被中共北方局调到中共晋冀豫区委党校学习。

1940年1月,随黄克诚率领的三师五纵队从太行山出发奔赴苏北抗日前线,任中共苏北涟水县二区区委书记。

1942年11月15日,日军17师团藤原联队及伪军36师李实甫部8000余人由淮阴、泗阳、沭阳等地,兵分九路向淮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小胡庄、张圩子实施合围,企图对淮海区党政机关实施围剿,进而摧毁淮海抗日根据地。在此次反“围剿”中,时任中共苏北淮阴县张集区委书记兼大队长的胡宏带领张集区军民配合主力部队,采取突袭围城打援战术,对六塘河两岸的日伪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克了马厂、岔庙、灰墩等10多个据点,粉碎了藤原联队及伪军企图围剿淮海区党政机关和摧毁淮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4年5月,胡宏在中共苏北淮海区地委整风学习。

1945年3月,他南下任苏浙区广南县县长,率领部队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对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1946年3月,他随部队离开江苏进军胶东,任中共胶东北掖县(现莱州市)县委书记,在许世友、聂凤智等同志领导下,带领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解放区的阴谋。在掖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支前工作,组织掖县地方武装和民众出动民工、干部6300多人次、担架14900余副、大小车4800余辆和船只200余艘次,运送粮食16万余千克、弹药2万余千克,动员参军6300多人。1948年,在掖县土地改革中,他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将政府拨款7200万元(解放区货币)、贷款粮10万千克、还拨救济粮4.5万千克作为基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公营企业。1948年跟随粟裕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2.积极的探索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宏长期在江苏工作。他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先后于危难之际两进徐州,一进扬州,为江苏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

1953年初,胡宏任徐州地委第一任书记。当时,徐州地处四省交界,社会治安混乱,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十分困难。再加上行政区划一年之内三次调整,人事大规模变动,地委班子成员之间不熟悉,对地区情况不了解,给工作开展带来较大困难。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他沉着冷静,勇挑重担,善于处理和平衡各种矛盾,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建立了新秩序。在徐州工作期间,他大力开展清匪肃反,抗御灾害,恢复、发展生产,搞好群众生活等各项工作。

1955年10月,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他结合徐州地区互助合作运动情况作了专题发言。1956、1957年,胡宏两次在专列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所在徐州地区的工作得到毛主席的肯定。

1959年12月,胡宏调任扬州地委书记。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五风”盛行。胡宏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尽量把“左”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努力恢复扬州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7000人大会,着重纠正“五风”错误。为了贯彻中央会议精神,胡宏按照中央十二条规定,人民公社仍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恢复自留地,实行“三基本”,即全年完成基本劳动力日、完成集体的基本肥、得到应得的基本口粮等。他首先停办“共产主义大食堂”,强调群众不能再吃大锅饭,有利于节约。他纠正“五风”,特别对不实事求是、明明减产而报增产的“浮夸风”进行坚决抵制和批判。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生产真正发展上去,农民的生活逐步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宏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但从不消极,真正做到了“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他自己经常说:“受党教育多年,我们自有客观公论,一不怨组织,二不怨群众,三不怨他人。”显示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后来,在毛主席的亲自关心下,恢复了他的工作。

1974年2月,胡宏第二次调任徐州地委书记。当时徐州仍处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两派斗争非常激烈,整个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濒临瘫痪。他坚决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原则,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团结了广大干部群众。与此同时,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恢复、整顿的方针,狠抓生产,落实政策,稳定大局,使经济、社会秩序逐步好转,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大转变,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

1979年12月,他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后,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积极消除“左”的影响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余毒,在狠抓农业、工业的同时,提出要大胆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商品经济,使江苏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面貌有了显著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