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③】只为群贤闻香来——看璧山如何汇纳涓涓“智流”,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日期:2021-06-07



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

“去年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选择就是走出高校,落户璧山。”重庆鼎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李璐说,璧山对科技环境生态的重视,让他和他的团队把这里作为柔性光电膜科研成果转换的重要阵地。如今,像他一样从全市各大高校来璧山扎根的科研团队还有很多。

如今的璧山,越来越成为人才荟萃之地。

全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143家、高新技术企业239家;

聚集国家、市级高层次人才100余名、4个团队获评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9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27件;

……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璧山遍栽梧桐纳贤引智,对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的倾力打造。当前,璧山区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任务,紧扣“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闭环”体系,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重庆西扩”的人才汇聚热潮正在形成。

扩大高校“朋友圈” 吸引大学创新资源



蓝黛变速器有限公司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6AT变速箱生产线上忙碌

镜头一:2019年10月11日,在重庆大学喜迎90周年校庆之际,璧山区人民政府携手重庆大学,就共建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了盛大的签约仪式。区委书记蓝庆华、区长秦文敏参加此次签约。

镜头二:2021年4月28日至30日,区委书记蓝庆华带领璧山高新区管委会、区科技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赴蓉,参观考察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引进、科研项目合作等工作进行对接交流。

两组镜头,都是我区在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中的“重要动作”。

事实上,推动校地合作,构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璧山扩大高校“朋友圈”,动作频频。

识大势,顺大势,行大势。对“科技璧山、创新璧山”资源禀赋,区委区政府的分析坚定明晰:随着重庆“西扩”进程加快,加之地铁、隧道等陆续贯通,缙云山以东的现状大学城(大学城东区)与缙云山以西的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城乃至成渝地区的创新资源都能为我所用。

目前,我区已对接国内外高校、大型国企30余所,深入论证100余个科技成果项目,成功孵化了13家新生企业;我区和重庆大学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引进数百名教授和博士团队,并依托中科院110多家院所高价值专利、产业化项目及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成立了中科院知识产权与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

“在以往的合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璧山全区上下在推动科技创新上不遗余力,在促进人才聚集上求贤若渴,围绕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的做法在璧山已经蔚然成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锦表示,研究院与璧山科技合作的成果,独具风格、特色鲜明,一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二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全方位合作交流深入发展。

陈锦认为,以良好的环境集聚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璧山势必会让更多的“金凤凰”来这棵“梧桐树”栖息,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新优势。

搭建人才平台载体 打造人才强“磁场”



万泰电力公司,研发人员正在忙碌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璧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搭上了这班合作共赢“快速列车”。

沿着东林大道一直向南,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即坐落于此。

走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这里,数百名研发人员正在静心工作,已孵化成立平创半导体研究院、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等13家新科技企业,正打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2.0版本。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该公司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重庆大学联合成立,核心团队都来自重庆大学,是国内最早组建并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现的专业团队,功率等级覆盖100W~100KW。在落户璧山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司依托重庆大学研发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用于无人机、AGV、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水下设备等无线充电使用,从而解决了特殊环境下供电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问题。

同时,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的二楼,有二十多个会议室,是各类学术组织、联盟等定期不定期召开各类会议的地方。

为了聚集更多创新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社区引入成立了8个联盟,其中,牵头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集聚璧山区30余家行业相关单位资源;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川渝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技术互促联盟”“川渝机械工程学会创新联盟”“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联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知名联盟成立并落户生态社区,已有700余名专家入库;引进了重庆市老科协助企创新服务璧山工作站。

同时,该社区与川渝20余所高校、33家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合作,搭建科研仪器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组建金融风险投资、新产品销售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打通“科研与产业”“成果与金融”的通道;成立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大学城(璧山)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短时间内,就深度对接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签订了燃料电池项目合作协议,与重庆文理学院签订了纳米银柔性薄膜项目合作协议,还依托中科院110多家院所成立了中科院知识产权与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

2020年10月,由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团体、行业学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该联盟汇聚了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700余人,使联盟入驻地——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成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唱响科技“双城记”的重要基地。

如今,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已成为我区科创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为来自各地的人才搭建起广阔事业平台。

不仅如此,随着1+3+N科创体系进一步深化,和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二期建设的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台冠公司,技术研发人员正在调试生产线

去年6月6日,我区举办了“百万英才兴重庆”——重庆市璧山区2020年上半年人才引进活动,共吸引了500余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博士、硕士前来参加。在此次引才活动中,璧山区为紧缺人才提供了249个岗位。其中,区属事业单位“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博士岗位20个,区属事业单位聘用制岗位16个,国有企业岗位98个,区内重点规上企业岗位115个。

近年来,我区以“近悦远来”为目标,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积极落实“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着眼“高精尖缺”导向,先后通过赴重庆大学开展专场宣介会、博士“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10名博士研究生和100余名硕士研究生,不断增加人才储备厚度,提高引才质量。

同时,我区还积极申报推荐“重庆英才计划”,成功举办第三届“企业创新型人才”遴选活动,确定35名“企业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前移引才关口,接续开展高校研究生来璧顶岗锻炼和暑期实习活动,优选23所大学72名高层次人才来璧实习实践。

“璧山最吸引我们的,是为科创初创企业提供的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我们相信,在璧山浓厚的创新生态、爱才惜才氛围下,团队一定能够突破技术壁垒,带动生成一群光电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说起璧山,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充满信心。

不仅如此,我区瞄准人才引进“后半篇”文章,积极打造“一老一小”友好城,构建多层次养老、托幼、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和儿童的产品、服务供给,让众多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创造。建立“一对一”联系,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人才1000余名,其中区委直接联系服务专家100余名,密切思想联系,用心营造敬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开展“面对面”交谈,举办青年人才沙龙20余次,常态化走访引进人才,通过一次性帮扶、重大节日慰问等方式,加强关心关爱力度。提供“心贴心”服务,制发“人才绿卡”,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人才专员精准对接,协调解决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配套人才公寓600余套,切实让来璧山的人才居有所安。

筑巢引凤尽竭力,只为群贤闻香来。种种举措,极大彰显了璧山引才留才的诚意,也让更多人才在这里找到身心归属。如今,这一串串“智流”,如同一剂剂催化剂,不断为璧山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变化。伴随着更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璧山正一砖一瓦地构筑起“智慧”高地,点燃智力引擎,必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列车平稳快速地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