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八区:以“三个作用”为引领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要求重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为新时代重庆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也赋予了重庆新的重大使命。本期“看渝西”重点展示一年来,渝西八区如何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发力,奋力书写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璧山 新质生产力汇聚产业发展新势能
进入4月,长安璧山智能网联低碳产业园内的重庆辰致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今年的生产高峰期。该项目于去年全面实现量产,这里的7条自动化产线马力全开,门槛梁、减震塔等轻量化产品不断下线。
作为长安汽车旗下的全新品牌,“辰致科技”在制动、转向、悬架、轻量化产品系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满足乘用车全系列、皮卡、大型MPV的丰富产品系列及底盘集成能力,预计到2027年能形成线控产品100万套、轻量化产品50万套,产值130亿元。
这个案例只是璧山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的一个缩影。发展新质生产力,璧山是“认真”的。如今,行走在璧山的企业车间、科研机构、产业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不仅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更积蓄着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
近年来,璧山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命科技等优势产业布局创新资源,璧山国家高新区连续8年实现排名提升、入选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3家企业获评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在中西部率先建设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推动500余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接下来,璧山将持续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路径,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人才社区、人才银行、管家服务等更优渥的创新环境,未来在璧山还会源源不断涌现更多高科技企业、产生更多“黑科技”产品。
铜梁 “数智”赋能 激活企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日前,位于铜梁高新区的重庆南雁实业集团生产车间,13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忙碌而有序地运转。“企业累计投入2亿多元技改资金,引入智能设备、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后,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及成本,还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度。”该企业负责人说,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企业带来的增量收益非常明显。
同样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还有重庆庆兰实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在2022年成立先进智造部,综合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大力实施工业技改升级,能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该企业还获评了重庆市智能工厂。
当下,“数智”赋能正不断激活企业转型升级新引擎。近年来,铜梁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2+4+1”现代产业集群,用足用好工业技改关键变量,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使更多产业提质增效、蓄势跃升。
今年一季度,在铜梁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铜梁高新区部分企业先后投入工业技改资金13.9亿元,阔步前行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上。截至目前,铜梁区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数字化车间42家、市级智能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15家,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挖潜扩能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今年,铜梁区计划新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大力培育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努力实现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5%。”铜梁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铜梁区将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绿色化”,推动企业加速蝶变焕新,持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此外,铜梁区还将持之以恒做好招商引资、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建设等具体工作,全力以赴稳增长、扩投资、优服务,“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找资源、找订单、找政策、找人才,切实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最懂企业的营商环境,奋力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大足 涉险滩闯难关辟新径破难题
四月的渝州大地,春潮涌动,万物竞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考察擘画的蓝图,新时代新大足万象更新。一年来,大足区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乘势而上、担当作为,聚力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三向突破,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中发出了大足强音。
联动《黑神话:悟空》大足石刻火爆全网,渝派舞剧《天下大足》巡演11城掀起文化旋风,宝顶山大佛湾祈福盛景登上蛇年央视春晚……
这一年,大足区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以创建大足石刻世界级旅游景区和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持续丰富“日月辉映、繁星闪烁”文旅产品体系,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石刻景区购票游客141万人次、增长20.9%,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举办国际、川渝等文旅活动20余场,当前的大足已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全国,瞩目世界。
构建“陆海空铁”立体式物流联运通道,深入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谋划打造具有大足辨识度的高能级开放平台……
这一年,大足区依托交通物流网络与全国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设成渝腹地对外贸易集聚区,努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成渝双向互济的开发开放新格局。2024年,全区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3667单,货值13.87亿元,发运5283个集装箱。从五金工具到智能终端,越来越多“重庆造”借道大足走向全球,书写着“买全渝、卖全球”的开放新篇章。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家、专精特新企业47家,成功培育重庆瞪羚企业2家、制造业百强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
这一年,大足锚定智能制造主航道,以数字技术重塑产业筋骨,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246”产业体系为骨架,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建成的“五金产业大脑”接入企业达800家以上,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个,头部企业盛泰光电引领上下游24家企业协同创新,全球每20颗手机摄像头中即有一颗“大足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足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紧紧围绕“两大定位”,迭代升级“三篇文章”,聚力推进“七个加快”,撸起袖子加油干,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勇于辟新径、破难题,以实干实效书写大足发展的新篇章。
合川 高质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北向枢纽
日前,走进位于合川的重庆渭沱物流园,已完成主体建设的重庆合川保税物流中心率先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加紧完成内外装修,安装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
作为川渝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共建重点物流园区”,重庆渭沱物流园立足服务主城,参与“一带一路”物流运输,全力打造“承接主城、服务渝西、辐射川东、面向中欧”的区域交通物流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北向枢纽。园区通道建设日趋完善,建成骨干路网18.3公里,已与渝武高速、合安高速、西环高速、三环高速及212国道形成有机衔接;渭沱货运站已纳入都市圈环线铁路(合川至永川段)建设,依托都市圈环线铁路,衔接成渝、遂渝、兰渝等干线铁路,可实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渝满俄等战略大通道的有机联通;建成千吨级泊位两个,并与重庆长寿港、广安港签订了港口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落户园区的重庆(合川)国际石材城,生产车间内,机器正开足马力生产,工人们操作着机械设备,进行石材切割、打磨、抛光等工序。“合川提出的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北向枢纽的规划,打动了我们。”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落户合川的原因:西部地区的原石就近、就地加工后,依托通道建设就能远销各地,既节约成本,也能“无中生有”发展起新产业。
重庆(合川)国际石材城落户园区,是重庆渭沱物流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缩影。
园区重点引进新成储快递(快运)电商一体化物流基地、重庆(合川)国际石材城和油脂资源循环再利用项目,总投资约44.6亿元。其中,新成储快递物流电商项目正稳步实施配送中心、处理中心、集散中心、办公楼建设,项目总体进度完成65%;油脂资源循环再利用项目,一期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已建成投用,二期20万吨工业级混合油生产线建设工作正持续推进。
下一步,重庆渭沱物流园将全力打造区域性大宗物资集散分拨中心和储运加工基地,推动形成综合枢纽新城、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综合保税区,快速形成“港、站、园、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枢纽新城、产业新区,为合川高质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北向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江津 奋勇争先挑大梁 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
今年3月中旬,一列满载265吨老挝木薯淀粉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江津班列顺利抵达重庆江津小南垭站。这批货物是江津班列首次以“铁路快通”模式运输,标志着江津铁路国际联运班列进入“铁路快通”双向贯通的全新阶段。
这不是个例。江津区勇担重庆南向开放门户使命,坚持抓枢纽带全局,以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主线,推动“物畅其流”向“货通全球”跃升。2024年,全区“水公铁”总运量达4700万吨,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开行1804列、居全市第一。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南向铁海联运班列主到发地,江津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一年来,江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以产业为基础、以通道为依托,整体推进内陆开放、先进制造、城乡融合、供给服务,全力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先进制造方面,江津区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津区不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城乡融合方面,江津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宜居宜业新高地建设。江津区土壤90.2%富硒,境内四面山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江津区依托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形成城乡各展其长、各美其美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供给服务方面,江津区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生活服务新高地。江津区有10个大型专业市场,江津“开门”保供,让这座城市有着不一样的烟火气。同时,还开设了重庆江津“一带一路”商品展销中心,市民“全球购”所见即所得。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江津将继续以砥砺前行的奋斗姿态,逢山开路的攻坚精神,紧紧围绕“一枢纽三高地”目标任务,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走在前争一流,凝心聚力书写江津精彩一页!
荣昌 重点项目从“纸上蓝图”变“现实图景”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在荣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重点项目建设正酣。施工单位开足马力、挂图作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4月20日,在荣昌区成渝双城迎宾长租公寓项目建设现场,8栋主体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建筑内部贴砖、吊顶,进行装修收尾施工。
该项目位于荣昌高新区广富工业园内,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公寓按两室两厅(70平方米/套)的格局设计,规划建设780套房屋、428个室内停车位。项目预计今年10月全部完工。
“为保障项目质量,每一道工序及班组人员进场前,都会进行相关的技术方案交底,样板工艺验收合格之后再进入大面积施工。”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此外,为了给租户提供更良好的居住体验,项目按精装修定位,配套有电视机、冰箱、空调、燃气灶具、床、衣柜、沙发等家具家电,让租户们“拎包入住”,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切实缓解周边地区住房问题,更好地满足周边务工人员及初入社会等人群的住房需求,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住得好。
该项目是荣昌今年重点项目推进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区2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18个,开工率64.3%;完成投资21.7亿元,投资完成率30.1%。112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工56个,开工率50%;完成投资56.7亿元,投资完成率31.5%。一季度固投增长8.1%。
为高效推进项目建设,荣昌区建立“四级调度”机制:区委书记季度调度、区长双月调度、常务副区长按月调度、联系区领导随时调度,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措施在一线落实。同时强化督查激励,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推行投资增长“赛马比拼”,每季度对重点项目进度进行排名,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下一步,荣昌将按照“真抓实干主题年”部署,持续实施重点项目双月通报制度,健全“赛马”激励机制,开展“高铁奖”“蜗牛奖”评选,实行“绿黄橙红”四色挂牌预警,加快项目落地。同时强化林业、住建等部门要素保障协同,完善全区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夯实投资稳定增长基础。
潼南 深入实施“潼越山海”计划 不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今年2月,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加纳共和国JA& ZCO.LTD公司在潼南区签署汽车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潼南将首次规模化出口汽车至非洲地区。
仅仅一个月后,作为西非最大货物集散地的贝宁共和国企业T&T Real Estate Developers Ltd相关负责人一行再次专程来到潼南,考察汽车后市场产业发展情况,计划在二手车出口、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产品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潼南区委、区政府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借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潼越山海”计划,持续深耕海外市场,全面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提出,重庆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基地,去年以来,潼南区积极融入“渝车出海”计划,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再制造作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二手车出口等多个板块,特别是在二手车出口方面有着资源充足、成本优势突出、产业链完善等优势,集聚了30余家优质企业,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正加快形成。
“过去一年,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扣打造‘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深入落实‘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聚焦聚力潼南现代化建设‘1132’体系架构,加快融入国内及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标志性特色产业,推动更多‘潼南绿’联通全球。”潼南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4月中旬,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期间,一辆满载28吨柠檬鲜果的列车,通过陆海新通道跨越1300公里抵达了越南市场。据悉,今年一季度,全区柠檬出口量达到6200吨,创汇8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18.3%。潼南柠檬市场版图已经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东盟的核心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时代新征程,“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面临新战略机遇。潼南将以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为目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更多“潼南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共同开辟国际新市场,共享时代新机遇。
永川 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永川答卷”
谷雨时节,走进永川国家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机械臂舞动、AGV小车穿梭的智能工厂与绿意盎然的廊道交相辉映,勾勒出永川加快培育建设重庆城市副中心的生动图景。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作出重要指示以来,永川区紧紧围绕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以“智造赋能”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创新驱动重塑产业基因,交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智造赋能,传统产业华丽蝶变。走进“61岁”的本土企业——重庆新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只见技术小哥不再满手油污,而是化身“机械指挥官”,只需在每台机器的控制端输入程序,高速运转的机器便会精准无误地执行着每一个生产动作。这个充满“黑科技”的企业,不仅拥有17项专利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还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香饽饽”,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证着永川“制造赋能产业”的战略远见。
“通过自主研发,我们同样性能的产品,比进口产品便宜75%—80%。”新泰机械董事长、总经理王明安骄傲地说,十年前这样的设备全靠进口,现在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国产化,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2024年,永川区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平台10个、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型企业263家,发放知识信用贷款1.37亿元、总额全市第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8%(提升0.64个百分点,增幅全市第4)。
创新出圈,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近日,永川科技片场,亚洲最大的弧形LED虚拟拍摄屏幕前,工人正在置景。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屏幕——通过技术加持,可以实现阴晴雨雪轮番上演、沙漠草原瞬间转场,仿佛一个造梦工厂。
在这个代表国内最高技术水平、完全对标好莱坞虚拟制片工业标准的科技片场,永川向外界发出“拿着剧本来,带着成片走”的邀约,显示了永川发展科技影视产业的十足底气。
近年来,永川区重点围绕自动驾驶、科技影视、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深化产业创新布局,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引育中高端人才梯队、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区域引领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