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营经济腾飞插上“法治翅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于5月20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的民营经济从政策支持转向了法治保障的新阶段。
这部共9章78条的法律,创下了很多个“第一次”。如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在法律中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向社会表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家而言,该法律赋予的“制度性安全感”,犹如一场及时雨,让企业得以在更加稳定的预期中谋划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在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力量的背后,还有着诸多法治层面的阻碍因素。如各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标准不一带来的“玻璃门”“弹簧门”、滥用行政权力造成的“选择性执法”“违规异地执法”“变相摊派”等。同时,民营经济自身在要素获取、科技创新、规范经营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禁止为经济利益等目的滥用职权实施异地执法。”“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品读该法律各条款,正是非常清晰地系统回应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期待,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法治保障。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璧山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护航”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璧山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拓展“一网通办”等服务事项,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跑动次数;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制度,既维护法治权威又给予企业成长空间;创新“企业之家”服务品牌,建立涉企问题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设立“六大资金池”,出台“人才十条”政策,建成全市最大用户侧储能项目,精准提供要素保障......去年我区新发展经营主体10026户、总量达7.9万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比达到98%,历史性实现“双千亿”目标,迈入经济大区行列。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革命交织,民营经济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实践经验的凝练,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庄严承诺。正如法律序言所述:“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这一论断,既是历史的结论,更是未来的指引,也为璧山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插上“法治翅膀”的民营经济,必将在璧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实现新的腾飞,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