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生态优势
绿意盎然的缙云山
清晨的缙云山麓,薄雾如纱,轻轻笼罩在一株株新生的桢楠苗上。护林员沿着巡林步道缓缓而行,手机屏幕上,“智慧林长”系统正实时跳动着林木监测数据。“以前全凭脚力、手写记录,现在连哪棵树‘生了病’,系统都一目了然。”他笑着说,“这片林子,真正有了‘数字守护者’。”
近年来,璧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统领、生态修复为基础、林权改革为突破,系统推进林业治理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林长主导
织密立体生态“管护网”
“这片退化林修复得怎么样?森林防火设施有没有隐患?”入夏以来,各级林长带着问题走进缙云山,一边查看一边记录。这样的情景在璧山已成为常态。
作为生态管护的“牛鼻子”工程,我区将林长制贯穿林业工作全过程。2024年,区级总林长带头巡林9次,其他区级林长巡林42次,乡镇(街道)、村(社区)林长累计巡林1775次,解决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边界争议等各类问题184个,其中2个重大问题通过区级总林长协调得到妥善解决。
为确保管护更精准,我区健全机制,首要便是完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印发《关于建立“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的通知》,设立派驻法官工作联络室,协同开展涉林纠纷多元化解、生态修复共治、执法司法衔接、林业法治宣教等工作,形成普法预防、违法惩治、修复监督等全过程司法服务生态链。同时,划分1049个“一长三员”网格,组建258个“十户联防”联防体,涵盖林区群众2742户,构建起“天上有卫星、地上有网格、林间有护员”的立体管护网。2024年,我区成为全市4个未发生森林火情的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稳稳保持在43.82%。
生态修复
擦亮绿水青山“真本色”
走进缙云山生态修复区,曾经的荒坡已被桢楠、香樟等树种覆盖,消防水池与巡护步道点缀其间,20万株杜鹃、三角梅沿着“最美隔离带”绽放,生机盎然。这是区林业局用三年时间啃下的“硬骨头”,2024年,我区累计在缙云山实施人工修复686.8亩、退化林修复7222.6亩、自然修复3038.9亩,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回血”。
生态修复不止于缙云山。我区联合江津、北碚申报的2024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涵盖退化林修复7.26万亩、中幼林抚育0.12万亩,已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在青杠街道云台路,道路两侧新栽的乔木与灌木层次分明,成为市民散步的好去处;全区47.6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种下121.65万株苗木,尽责率达85%。
珍贵树种保护同样成果显著。在保障性苗圃里,1000余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树小苗长势正旺,技术人员成功攻克了采种、催芽技术难关;金毛狗蕨、桫椤的孢子繁殖技术也取得突破,培育出的配子体为珍稀植物留存提供了保障。
如今的璧山,从城市面山到乡村“四旁”,从湿地湖畔到林间溪谷,绿色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秀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水鸟嬉戏、芦苇摇曳;青龙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古木参天、松涛阵阵,生态修复的成果正惠及每一位市民。
林权改革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作为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个试点区县之一,我区探索出“三权分置”改革路径,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搭起桥梁。2024年,青杠示范片区完成林地数据矢量化,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林权证20个,涉及林地8520余亩;向经营主体发放经营权不动产权证14个,流转林地5870余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同步推进,累计收储集体林地8647亩、国有林地680亩,计划逐步扩大到10万亩并形成规模效应。
“改革的核心是让林农受益。”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不仅规范林地流转,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西部鹿王谷,200余头梅花鹿在林间漫步,周边种植的40亩姜黄、60亩天冬长势良好;“山珍百味园”试种的柔毛淫羊藿、竹荪等中草药喜获丰收,为林农开辟了新财源。数据显示,仅青杠示范片区就通过林地流转为村民创收93万余元,林下经济带动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数字化赋能让改革更高效。我区建成的“数智林权”系统,实现林地权属查询、流转交易、融资服务“一网通办”。“以前办林权手续要跑断腿,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搞定,还能凭林权抵押贷款,真是太方便了!”青杠街道塘坊社区的林农对系统赞不绝口。
从林长巡林护绿到生态修复增绿,从林权改革活绿到产业发展兴绿,璧山以实干践行“两山”理念,让每一片森林都成为生态屏障、每一寸绿地都孕育发展希望。如今的璧山,山林更美、生态更优、百姓更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缙云山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