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医术和赤诚之心守护百姓健康
陈国涛(中)和同事讨论病例
陈国涛正在查看仪器设备上的数据指标
陈国涛和他的团队
陈国涛正为做透析的病人检查身体
如要用什么颜色来形容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国涛的人生主色调,红色和白色最为贴切。红色是抢救生命的温度,而白色是守卫健康的安宁。
从医16年多来,他将全部热情与精力奉献给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在临床一线为肾脏病患者减轻痛苦与负担,带领团队艰苦创业,结下丰硕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成果,救治了许多饱受病痛的患者。
选择扎根璧山 源于偶然实则必然
今年43岁的陈国涛是湖北省利川市人。大学毕业后,朝气蓬勃的他来到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并担任肾内科党支部书记一职。在太和医院,陈国涛凭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勤奋好学、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拼命三郎”。2008年至2010年,他先后被湖北省太和医院评为 “十大优秀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医学是温暖的科学,更是精进的学科。”为不断拓宽自身医学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攀登医学高峰,2011年,陈国涛毅然放弃安稳工作了7年的大型三甲医院,选择进入重庆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2012年,陈国涛被选拔为重庆市第四批博士生服务团队。当时,挂职任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的他,跟随中组部、团中央的博士服务团考察重庆各个区县,第四站就来到了璧山。
“之前以为璧山就是一个小县城,没想到璧山离中心城区距离这么近,交通更是四通八达。”陈国涛说,“初来璧山一下子就被璧山优美的城市环境和众多的公园所吸引,顿时刷新了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每一种选择背后看似充满了偶然,实则也是一种必然。“在璧山考察之际,区领导不仅亲自接见我们,还带领博士服务团一行多方考察环境,让我深深感受到璧山浓浓的温情以及璧山未来发展前景。”陈国涛说。
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坚定了陈国涛留在璧山的决心,他立志要用自己所学造福基层百姓,在婉拒导师挽留母校附属医院工作机会后,他义无反顾来到区人民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来到璧山区人民医院后,让陈国涛欣喜的是,璧山还不断创造条件,鼓励、推荐他远赴重洋,前往世界顶级医学殿堂——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习1年。
“在外学习的一年时间,我收获颇丰。”陈国涛告诉记者,一年间,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努力开展医学实践及研究,相关成果更是入选美国梅奥研究者论坛进行壁报展示,同年被美国肾脏病年会(ASN)收录为交流论文,他也因此被吸收成为美国肾脏病学会会员,也是我市该领域唯一一位会员。
学成归来的他,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及无私奉献的医者仁心,竭尽所能为患者分忧、替患者解除病痛。每年陈国涛个人门诊量高达3000余人次,先后主持危急重症患者及疑难病例抢救、诊治1000余例次,为上万名患者解除病痛,是广大患者交口称赞的“三好医生”。
填补医学空白 造福辖区百姓健康
1月11日,家住璧城街道62岁的退休教师谢大爷和往常一样,来到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定期血液透析。
“以前,透析总要往沙坪坝来回奔波,且来回一趟就需要3个多小时,每次都需要儿子请假去送我、照顾我,不仅麻烦,一年还要花1万多元的路费、伙食费。”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区人民医院就能做透析,不仅离家近,透析的效果和市内大医院也相差无几。
谢大爷口中的“以前”指的是2014年陈国涛来区人民医院之前。“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的区人民医院设有一个内科四病区,病种没有细分,也谈不上专业化,几乎不接纳肾病重症患者。”陈国涛回忆说。
中国医学将人的肾脏称为“命门”,它在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肾脏一旦发生病变,会导致肾炎的发生,轻者会给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不便,重者会发展为尿毒病,危及患者生命。而随着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每年都在增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学科应运而生,而首任学科带头人的担子就落在了陈国涛身上。
学科建设是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区政府和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专科和学科发展。“政府着眼于区域卫生发展,不仅从财政渠道补助了学科建设,为医院提供资金购置透析机等设备,还赋予了医院人才招聘的自主权。”在政府的帮助下,肾病风湿免疫学科逐步建立了起来。
学科独立成科初期,医护人员少、病人就医需求旺盛、透析机配置不足,那时的陈国涛经常处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经常是完成手术后,便立刻投身病房、透析室的巡查,仔细查房后,又匆忙赶赴门诊为病人会诊。病房、透析室、科室、门诊、手术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马不停蹄地奔走着。
其间,他组建了我区第一支肾病内科团队,同时,他积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同事们分享,并带领大家攻坚克难,从而平稳度过了创建科室最艰难的时期。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区肾病风湿免疫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壮大,逐渐发展成为重庆市渝西地区医院的示范科室,先后开展了经皮肾囊肿穿刺及肾穿刺病理活检术、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可调钠血液透析技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诊治等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并规范了相应疾病最新诊疗方案,填补了璧山区及周边肾脏病及免疫性疾病诊疗的空白,为广大百姓带来健康福音。
与此同时,血液净化室也从最初的几台透析机发展到现在的55台各类血液透析机、4台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能容纳260人同时进行治疗。设备上的不断更新,给发展中的肾病内科注入了活力,目前,该中心每年开展血液透析14000余次,血液透析滤过1500余次,血液灌流800余次,帮助肾病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每一项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并不单是为了科室的发展,更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远离病痛折磨。”回忆科室成立以来的艰辛过往,陈国涛坚定地说。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助推璧山健康事业发展
“长期的透析,加之昂贵的费用,常常会将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拖至绝境,这可如何是好?”肾病内科虽一步步走入正轨,但陈国涛却常因患者的治疗费用高昂而忧心。
令陈国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璧山辖区内不少爱心人士纷纷为贫困家庭伸出援手。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十万……在大家的帮助下,一个个贫困透析病人做上了透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没想到,璧山不仅山美水美,这里的人更美。”陈国涛说,他更加爱上这座和谐美丽又充满人情味的城市,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要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回馈培养他的璧山。
陈国涛在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接触了许多糖尿病患者,他们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缺乏相应健康知识,一直生活在并发症的痛苦之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决心改变现状。
为改变这一现状,他从源头入手防治糖尿病,率先在我区开展健康大讲堂,并投入大量心血和精力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前,该健康讲堂已成为我们医院的一个健康品牌,从2014年至今,每月坚持开展1期讲堂,先后为数万余名糖尿病患者传授健康知识。”该科室一名医生表示。
不仅如此,近年来,陈国涛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温暖人生、健康同行”健康五进活动,深入区内10余个机关、镇街、社区等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3次,并带领科室糖尿病专科医生为3个基层卫生院100余名医务人员开展专业讲座3次,提高了基层医生的糖尿病诊治水平。
同时,他还组织科内肾脏病及糖尿病资深医生深入璧城街道南关、塘湾社区等,面对面为老百姓义诊义检并讲解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等防治知识4次,直接服务群众达3000人,并在科室及院报、网络等载体上开展健康教育宣传2次,制作宣传展版5张,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
“在璧山工作生活的这六年,我觉得很幸福。”陈国涛饱含深情地说,璧山这座城市不仅没有因为他是外地人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了他很大的后续发展空间,让他能够安安心心干事创业,服务一方百姓。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陈国涛表示,他将深耕璧山这片沃土,加大科研力度,在推进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把服务延伸到院外,下沉到基层,做广大群众健康的“守护者”,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增强广大群众健康获得感,助推我区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