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璧山名片  >  图说璧山

皮鞋匠陈广彬的“变身记”

日期:2021-02-22

过年了,太阳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在七塘镇将军村的柑橘种植基地里,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前来采摘的游客,这让51岁的种植户陈广彬乐得合不拢嘴。

  “目前,果园的春见已经进入采摘季了,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今年3月底。”陈广彬说,他种了400余亩的柑橘,包括爱媛、春见、夏见、不知火等品种,今年是第3年挂果,现在正值春见收摘期,预计产量在10万斤左右。

  说起现如今的营生,陈广彬思绪万千。7年前,他还是一个皮鞋加工厂的老板。自己从最开始学做皮鞋到成为一名鞋匠再到做皮鞋生意,花了20多年,人也进入了中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二次创业,成为一名种水果的新农人。

  “这一切还得从七塘镇的产业转型说起。”陈广彬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七塘镇以皮鞋生产、加工与销售闻名全国。当时,全镇上万名村民,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从事与皮鞋相关的工作。最兴盛时,仅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就有200多家,皮鞋产业曾一度被村民视为“金饭碗”。

  “挣钱多不说,而且工作体面。”陈广彬说,他20岁时就跟着老一辈学做皮鞋。后来有了积蓄,他也开起了皮鞋小作坊,一年算下来有好几万的收入,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但让陈广彬想不到的是,皮鞋产业的兴盛却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皮鞋加工会产生一定的工业废水及有害气体,长此以往,不但污染了10万人饮用的璧北河,对人体健康也带来严重危害。这个曾让该镇骄傲的皮鞋产业,让当地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015年,七塘镇政府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和认真谋划后,决定实施产业转型,关停辖区内的皮鞋厂和皮革厂,发展蔬菜、水果等绿色产业。“一开始,我们也不理解,毕竟做皮鞋做了大半辈子,除了这手艺不知道还能做啥,全家老小的生计咋办?”陈广彬说,那个时候,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给大家做工作,并表示可以为大家无偿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等,最终自己也被说服了,在年底关掉了皮鞋厂,开始转型种蔬果当新农人。

  2016年初,陈广彬的老广富森种植园办了起来,在将军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从外地引进了春见(耙耙柑)、夏见进行试种。因为初次种植柑橘,很多技术都不懂,陈广彬就和妻子一起到外地学技术、请专家来地里,在一家人细心的照看下,柑橘苗一天天长大,从2017年底开始逐渐有了收益。“游客最多的一天有30多人前来采摘,收入有几千元。”陈广彬介绍说,现如今,柑橘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一年的纯收入有近50万元。下一步,他打算把基地扩大规模,继续增加新品种,将柑橘产业做大做强。

  看见果园有收益了,陈广彬也没有忘记乡村父老。“果园建成后,大家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收益,还可在家门口找到工作。”陈广彬说,每天都会有七八个村民在柑橘基地务工,一般他都会优先考虑聘用困难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七塘镇,像陈广彬这样从皮鞋产业跨行种植水果或蔬菜的有数千人。七塘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还让七塘镇的老百姓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富民新路,实现人均增收上万元,成为重庆主城市民休闲采摘的旅游目的地。

  据七塘镇党委书记范祥波介绍,下一步,该镇将按照“儒雅璧山·田园都市”的发展定位,坚持农旅文商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品种、技术的更新,建成一座四季可采摘的生态果园,真正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