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人才发展中心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27MB1L590541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4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璧山区人才发展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万浩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璧山区人才发展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做好全区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保障工作。主要负责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承担人才引进培育、交流合作;承担全区人才队伍调查和统计分析;协调落实专项重点人才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星大道369号1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万浩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财政全额补助) | |||
举办单位 |
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组织部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 |
5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璧山区人才发展中心 |
从业人数 |
3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2024年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党管人才形成新格局。区委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领导小组会议等,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10余项。首创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机制,出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事项清单,镇街、部门从人才引育、人才平台等6个赛道申报“书记项目”49个,全区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强大合力。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合宜宾、龙泉驿形成三地人才交流互访服务事项清单,实现跨区域为人才提供身份认定、平台建设等互认互享事项13个。常态化开展区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按照重点产业目录,更新区委联系服务专家库,全年走访慰问专家达352名。 二是试点全周期改革,人才创新创业取得新突破。抢抓全市“加快实施一批”改革机遇,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配置七大功能区,搭建集政务服务、项目搜储、中试验证、企业孵化、市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场景,引育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等四支“陪跑队伍”86人,优选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等9类33家专业机构签约入驻,为人才企业提供服务562次。推出人才贷、人才险,利率较同类产品低30%左右,已为人才企业融资贷款3470万元。落地全市首个人才企业“认股选择权”,为速腾机械提供620万元融资贷款,利率较当年优惠45个基点,帮助迅速完成转型升级。建港经验登上中央新闻联播、中组部《组工信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头版等,纳入全市2024年第二批基层改革典型案例。 三是紧盯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跑出新速度。纵深推进“584”专项工作,建立引才全程快响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600余人。按照A+至E等6个层次重塑人才分类标准,全区纳入人才分类目录管理3600余人。深推硕博士“订单式”培养。引导13名博士、4名硕士在无线电能传输、氢燃料电池、全碳化硅充电等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绘制GPU、BNCT、Micro LED新型显示、电驱总成等关键技术攻关路线图。 四是深耕璧玉计划,人才工作品牌汇聚新动能。迭代“人才十条”,系统集成形成从毕业生到青年人才、高端人才的全链条引育机制。启动2024年“璧玉·人才季”,邀请红宇精工、青山工业等16家行业龙头组团招贤,发布急需紧缺岗位58个。密集开展“知玉·盛夏时”等品牌活动,接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名“双一流”高校学子来璧暑期实习、顶岗锻炼、思政实践。焕新推出“璧玉计划”子品牌“攻玉·科创兴”,承办“双向奔赴·赋能转化”—全市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和业务对接活动,发布科技成果100余项。 五是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依托璧山高新区、中新生命科技城等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创新主体,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1家,全市排名第4名,龙润转向、蓝黛传动等13家企业入选市级瞪羚企业名单、上榜数量居全市第2,青山工业等3家企业获评2024年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琪金食品等2家企业获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惠程未来等2家企业获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加大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庆中医药学院2个项目获2024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立项,5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用好重庆机电大学、重庆护理职业学院等国家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 六是强化数智赋能,人才生态展现新气象。聚焦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梳理人才需求,关联集成基础服务、创新服务、创业服务3个“一件事”、共61项服务。在基础服务上,推出人才认定、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18项服务;在创新服务上,推出设备共享、概念验证、供需对接、知识产权申办等20项服务;在创业服务上,推出项目估值、产品试制、企业开办、创业辅导等23项服务。强化人才服务数字赋能,依托“渝才荟”搭建数字平台“移动端”,推动3个“一件事”“一站办”“网上办”“指尖办”,自7月份运行以来,已为711名人才提供线上服务1138人次,人才办事体验感显著提升。 二、2025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是纵深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改革。升级打造服务港2.0版本。以服务港为总枢纽,联动在渝高校、区级部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资源,大抓硬件、政策、服务、数字、活动、氛围六大迭代,推动设备集成、产业图谱、成果展示、人才服务、交流对接、产业链党建、人才集聚、产才融合在港融生,以一港带动形成长远长效的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开展服务港与产业园区“双招双引”融合试点,推动“人才、资金、项目”打包引入,以点扩面赋能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开展“走进人才港·共建朋友圈”沙龙活动,邀请科学家、创业者、工程师、投资人、陪跑者等进港考察洽谈,推动更多人才、项目与港牵手。 二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人才全程“快响”和“跟投”支持机制,实行项目、平台、团队等资源一体化配置。建立校长顾问专家团,帮助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把脉定向。健全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机制,适时开展揭榜项目晾晒。迭代“人才十条”,完善工程师、投资人、陪跑者等人才支持计划。推广用好全市“目录+计分”人才认定机制,迭代区级人才认定标准。接续开展硕博士“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新培养“订单班”学生10名左右。围绕人才引育专项持续扩容“璧玉计划”内涵,以“璧玉·人才季”“知玉·盛夏时”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扩大高校朋友圈,赋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活动。 三是全面形成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以人才服务数字化为牵引,不断丰富人才服务和治理综合场景。迭代升级“一端一舱”,推动人才活动、产品推广、政策兑现等高频服务“一屏统揽”,创新“服务场景”,探索新增人才图谱、技术需求发布、专家资源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场景,迭代更新“驾驶舱”。推动业务流、数据流向园区扩展,优化数据展示场景,帮助提升产业发展决策辅助能力。动态更新全区人才基础数据库,落实人才工作财力、物力、人力保障。迭代人才社区、人才公寓管理,增加人才子女学校、医院配置,进一步提升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保障水平。建设人才成效展示平台,营造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7年10月20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万浩 联系电话:18302372269 报送日期:2025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