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7009344547D/2021-00548 [ 发文字号 ] 璧山府发〔2021〕21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1-06-08 [ 发布日期 ] 2021-06-23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8日   


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 言

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关于制定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璧山区发展战略方向,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我区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服务全市发挥“三个作用”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局中体现大担当、大作为,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务必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主动对接重大战略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各项事业结出累累硕果。

第一节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7.1亿元,年均增长8.8%,人均突破1.4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70亿元,累计利用外资7.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三次产业比优化为5.3:52.8:41.9,成为西部首个入围全国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区县。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3.1%。

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长6.4倍、达到239家。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5家,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至90%、产出强度达到115亿元/平方公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显示等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壮大成势。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数字经济、场景经济等新业态竞相涌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7.2个百分点。“三园”建设引领农业产业升级,成功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城市能级大幅提升,高铁、地铁、云巴从无到有,重庆第二国际机场选址落户,全面进入主城时代。城镇建设空间扩大2倍,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53平方公里,实现从“两山夹一谷”向“一山带两翼”转变,常住人口增加到7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正朝着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阔步迈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推出“八大资金池”“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企业之家”等机制平台,审批事项和时限分别压减30%、81%,行政服务中心跻身全市一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1万

第二节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3个市级贫困村成功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专项调查、成效考核,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河长制、林长制不断深化完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三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土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债务、金融风险平稳可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暴恐案事件零发生,“雪亮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更加完善。

第三节 创新发展形成新格局

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纵深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1+3+N”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11%提高至2.95%。双龙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启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一期建成投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政产学研”融合平台示范效应不断释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深度发展,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93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居全市第五,引进培育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9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到47%,其中新增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增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家、初创型5家,位列全市第二。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倍、达到12.01件,其中2020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109件,新增PCT专利申请量72件、位居全市第一。科技成果孵化成效显现,成功孵化平创半导体、华创智能科技、创新燃料电池等10余家高科技企业,培育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8家,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团队140多个。“科技璧山、创新璧山”成为新名片,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第四节 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破题起势,签订合作协议21件、合作事项120余项,战略协同、规划衔接、政策沟通持续深化。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成功引进比亚迪、康佳、少海汇等行业龙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三权分置”、“三变”改革、“三社”融合等改革推进有力,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集体经济稳步壮大,经营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达到70%。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民医院、文化艺术中心、璧山中学枫香湖校区等一批城市功能要件投用,新增枫香湖儿童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森林面积增加近7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完成12.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改造整治排水管网600公里,升级改造镇街污水处理厂(站)31座。乡村振兴活力迸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菜园”“果园”“花园”提档升级,“三农”支出达到34.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1:1缩小到2:1。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建成“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升级改造干线公路260公里,村(居)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均达到100%,实现“镇镇通沥青路、村村通水泥路”“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车”目标。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实施农网改造1600公里,惠及居民6万户。完成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1.4万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水价普遍下降29%以上。

第五节 绿色发展展现新作为

在全市率先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建成环保物联网和“智慧河长”系统,率先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获批长江流域唯一的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城市。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荣获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节水节能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普及,成效初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39.7%和11.4%,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以上。成功创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3个、“能效领跑者”2个。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森林覆盖率达47%,实施生态搬迁110户。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能力逐步增强。实施河湖库岸绿化工程,建设堤防72公里,治理河道60公里;实施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恢复面积5.4公顷;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平方公里。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80亩。

第六节 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

开放通道体系日益完善。多向多式开放通道更加完备,地铁1号线尖璧段、九永高速、渝蓉高速等交通干线相继投运,“云巴”示范线全球首发,“4高速1高铁1轨道”交通网络成型。坚持“引进来”,累计签约项目247个、总投资2082.5亿元,其中100亿级项目5个、50亿级项目6个;鼓励“走出去”,凯成科技、大江动力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得润电子、龙润转向成功拓展海外市场,荣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称号。

开放环境明显改善。“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压减办事环节45个、材料200项,时限整体压缩30%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荣获“中国繁荣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范例”“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实施,5项指标均达100%。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超过80%亲清政商关系健康发展,营商环境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不断优化。

平台能级持续提升。三次产业开放平台更加健全,引领辐射功能不断增强,高标准开展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详细规划编制,推动高新区扩容至80平方公里,火炬统计排名上升42位,获评中国智慧城市十大智慧园区。服务业发展区实现“建城”与“造市”互促并进,引进TOD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14个,重庆中医药学院等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小城故事”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开街,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之家开门迎客。国家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成效明显,建成“城市生活馆”20个。

第七节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

统筹推进“六稳”“六保”,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9万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落实系列支企政策,减免缓缴税费35.8亿元,兑现补助扶持3.1亿元,新增企业融资40亿元。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应救尽救。建成保障性住房75万平方米,解决1.3万人住房问题。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复查验收通过,新增公办幼儿园42所,新改扩建中小学14所,璧山中学高考重点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开学招生,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成型,融媒体中心建成投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文体活动声名远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千人床位数提高到4.57张,人均预期寿命从76.87岁提升至78.19岁,人民医院晋级“三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

第八节 基层治理展现新效能

生活品质、生态品质、人文品质全面提升,更加体现城市包容和人文关怀,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和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更加明晰,“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全面推开,实现“小区的事不出小区”。“党建引领、水价治理”创新推行,实现“水质升、水价降、组织强”目标。公共服务持续完善,全面推动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托幼设施,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康养生态公园,引进高端专业医疗中心,打造集专业医院、国际社区于一体的复合式生态休闲公园。

专栏1 “十三五”璧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执行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

实际完成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50

747.1

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66

147.9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80.8

50.6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96

277.8

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25

41.9

6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

2.95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

≥1.3

2.3

8

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

≥8.6

12.01

9

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

32

29

1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0

62

1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53.5

52.85

12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34

35418

1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1.91:1

2:1

1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4.8

15

林木覆盖率

%

54

54

16

三条河流水质

璧南河

Ⅳ类

III类

璧北河

Ⅳ类

III类

梅江河

III类

III类

17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

%

——

86

18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50

47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15】

【16】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6】

完成考核

任务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

完成考核

任务

22

二氧化硫

%

——

完成考核

任务

23

氨氮

%

——

完成考核

任务

24

氮氧化物

%

——

完成考核

任务

25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公顷

<【4000】

【2292.4】

26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50117

58867

27

实际利用内资

亿元

422

——

28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6831

15000

2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2

12.2

30

人均预期寿命

78

78.19

3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9】

【11.9】

3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6

33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6

98.7

3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

注:表中带【】的为“十三五”期间五年累计数。

璧山区抓住“十三五”发展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整体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功开启了“同城化”发展、加快主城都市区“迎客厅”建设新时代。但与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能级不够高,存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差距。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还要继续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化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区内缺乏货运铁路支撑,物流成本比较高;与中心城区连接通道大多为收费公路,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逐步稳妥解决。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把握重庆中心城区向西发展和功能外溢机遇,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在璧山区高效集聚,在推进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市城市能级提升和城市品质彰显中,更好地发挥璧山作用、贡献璧山智慧。

第二章 深刻认识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璧山区加快“同城化”进程,融入重庆中心城区,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关键期、攻坚期,要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挑战,确保璧山区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第一节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大国竞争逐渐由隐性竞争转向显性对抗,在中美经贸摩擦持续深化的作用下,叠加日本、欧盟修改对中国的双边和多边经贸规则影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改变世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垂直整合,已经形成突破态势。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技术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产业变革、智能化社会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争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制造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和传统产业成本增加的双重挤压,叠加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传统工业产品“走出去”更加困难。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对全球消费市场、生产体系、运输体系、供应链的影响持续深远。全球产业供应链渠道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由此带动全球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深度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国家加速向高收入国家提升,将造就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带动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三升级”,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长期性的问题:城市化进入中后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大宗生产资料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劳动力红利下降,带来创新动能低和消费动力弱、人口抚养比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难以激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要素流动、创新动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

从我区看,“十三五”期末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已进入中心城区序列。建立创新型社会,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推进产教融合、城乡融合、军民融合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服务业占比,是璧山区加速同城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璧山区要准确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最佳时机和重庆中心城区向西拓展的最优区位,努力在发展动能转换中寻求新动力,在消费结构转变中创造新市场,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催生新场景,在绿色发展中创造新经验,在城乡融合、人口快速集聚发展中展示社会治理新作为,全力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倾力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迎客厅”。

第二节 新发展格局开拓新机遇

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拓了国家发展新的战略机遇。在国内,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发挥制度优势,整合资源力量,不断攀登全球科技高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挖掘和提升内需市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传统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能,提高产业竞争力,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居民消费潜能。在国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创造了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正在东移,国际战略格局“东升西降”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是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打造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战略支点,“十四五”时期将成为中国投资效益最高的地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庆市按照总书记发挥“三个作用”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西部国际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璧山区是重庆市唯一同时具备重庆经兰州到欧洲,重庆经昆明到东南亚、南亚,以及重庆到成都三个方向的区(县),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及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等交通优势,将深刻改变璧山发展的区位条件,可望成为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的新门户,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合作提供了空前机遇。璧山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展示新作为。

第三节 坚定信心主动求变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与国内经济结构换挡共振,加大了稳增长难度。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百年一遇的长周期调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处于低水平区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一个难以把控的变动性因素,疫情长期持续可能导致增长疲软甚至出现深度衰退,也可能随着疫情结束产生补偿性增长;人类应对疫情的一些应急性措施,如疫苗、信息化推动的社会治理等临时性措施,可能带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十四五”时期,璧山区仍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传统产业面临要素成本不断增加的困难,新兴产业培育仍有待突破,对璧山区投资消费的持续增长构成压力;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将拖累璧山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璧山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聚焦“十三五”时期,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特别是2020年,中国经济在遭遇“‘三重冲击’下实现‘三个率先’”,在世界经济衰退中顶风破浪,全面展示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取得了“五个根本”珍贵启示,深化了我们对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成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重要遵循。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创造了新机遇。特别是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璧山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利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畅通璧山联系中心城区的通道,率先实现同城化;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重庆新机场、成渝中线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展现了璧山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全区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发展环境的变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担当发展责任、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和项目,以最好的精神风貌迎接璧山发展的千年机遇。


璧山区在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中的位置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主要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遵循“儒雅璧山·田园都市”愿景,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倾力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效益相统一,坚持提升发展质量与扩大经济总量并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秉持目标精准、过程精细、结果精致“三精”标准,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对照市委赋予璧山的发展定位,契合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在全市、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大格局中谋划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我区发展现实基础、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要以重庆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全力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航空门户枢纽、“双碳”社会先导区,最大化发挥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引领、集聚、创新、示范等多样化功能作用,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产业升级引领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总量和质量跨入全市前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上市企业4家。数字经济、场景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产业升级试验场功能更加强大。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生态闭环系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培育国家级双创平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高到3.5%,高新区排名力争进入全国一梯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在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

——改革开放试验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发展市场主体超过4万户,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改革经验成果竞相涌现。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三大园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产效益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利用外资突破8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0亿元,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开工建设,成为重庆对外开放“新门户”。

——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展现新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推进“双碳”社会先导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深度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碳汇积累和碳交易市场发展。促进田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有山有水有田园、有诗有景有远方”的大美意境进一步显现,成为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地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9.5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走深走实,城乡区域发展均衡协调,产业协作配套水平稳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多式多向互联交通网络更加完善,高铁、轨道通车及在建里程数超过90公里,连接中心城区快速通道达到11条,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性交通枢纽。中高端人才流入速度显著加快,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成为助推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庆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基因得到进一步传承利用,“儒雅璧山”形象气质更加彰显,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治理效能达到更高水平。全面依法治区迈出重大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以党建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更加稳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2 重庆市璧山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指标属性

一、反映经济综合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020年价)

13.43

预期性

3

三次产业比重

3.8:48.2:48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0

预期性

二、反映高质量发展成效

5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0年价)

20.83

预期性

6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3.5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预期性

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预期性

9

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家)

【4】

预期性

三、反映高品质生活成效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5*

预期性

11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5:1

预期性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6

约束性

1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5

预期性

1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5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

预期性

四、反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

17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60

预期性

1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8】

预期性

五、反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降低(%)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

达到国家

考核标准

约束性

2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2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48

约束性

六、反映安全发展成效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6.6

约束性

25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5

约束性

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四节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将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在更广范围建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跻身中西部第一方阵、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肩。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科技强区、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璧山基本建成,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城人产”高度和谐统一、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田园都市。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供给更加充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儒雅温润、如诗如画,隐于田园、归于心安”的美好画卷生动呈现,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丽之地。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科教兴的现代化新璧山将屹立在巴渝大地上,在服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二篇 强力推动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在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完善“1+3+N”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做出大贡献。

第四章 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

突显科学主题,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为目标定位,加快培育创新策源优势、产业生成优势,把璧山建设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一廊四组团”空间结构(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全方位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强化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支撑作用,建成投用双龙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做大做强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打造科创团队理想栖息地,建成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要素保障能力,让科创团队入驻即有优质资源跟进匹配。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和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促进原创成果转化。突出璧山科创特色,加强与西部科学城各创新区域的协同联动,助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璧山区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关系示意图

第五章 厚植科技创新优良生态

进一步发挥好“迎客厅”在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激发活力等方面的作用,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打造主体集中、空间集聚、特色鲜明、显示度强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生态要素耦合联系,汇集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营造开放包容、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社会发展向知识经济方向转型,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做出大贡献。突出创新文化打造,加强科普工作,办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高标准筹办西部科学论坛,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朋友圈”,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生态。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建立与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引进或共建专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试平台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打造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研发生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作,共建科技创新离岸孵化中心、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社区,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第六章 建好用好科技创新平台

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成果与金融”的通道,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建好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发展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争取研究院五年内上市。瞄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好以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平台,力争产生更多颠覆性技术成果。前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建好以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健全完善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孵化机制,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与更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拓宽科技成果引入渠道。引流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资源,建设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从科技成果研发到转移转化、产业化生产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大学城创新生态区更加成熟定型。

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形成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着力建设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行政执法体系、民事调解机制和司法保护体系,切实维护好原创团队的合法利益。构建服务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融资机制,促进科技保险及相关再保险业务发展,开展科创企业专利保险试点。推动知识产权、股权及相关实体资产组合式质押贷款新模式。加强与区域性创新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产权市场合作,提供资本支持,加快建立以科技天使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为重要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高度重视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革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企业技术革新专项引导资金,与高校、研究院联动,提高中小微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科研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发展。

第七章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打造流程型、分散型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工业云运用,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落实好企业研发投入兑现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璧山企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平台和桥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知名科学家参与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专精特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编制全区科研资源目录,开放共享共性实验室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一体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用户思维,深化工业设计、产品创意在制造业领域融合渗透,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美观度。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一批战略眼光独到、创新意识突出、创业能力强劲的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诊断服务,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科技企业“小升高”。

第八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建设渝西(璧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才飞地”,用好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健全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在璧山创新创业支持举措,建好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评选“璧山英才”“企业创新型人才”“璧山工匠”,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大力做好人才招引工作,用好海外人才联络站,拓宽人才招揽渠道,做靓“璧山英才大会”“百名专家博士璧山行”等招才引智品牌,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大学生实训基地计划,巩固“实训基地+学生”“实训基地+技术骨干”人才双向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技能产业工匠。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第九章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行“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着力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推动科技产业化。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开展产业链培育及招商,建设产业综合社区,打造便于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形成行业“独角兽”“隐形冠军”等新领军企业不断孕育的“雨林型”产业生态。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高质量、规模化、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全链条企业孵化体系,常态化开展“双创”活动,引导具有创业梦想的团队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双龙科技创新小镇等“双创”平台。加快布局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军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中试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政策洼地,建立专业化科技服务业园区,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鼓励工业设计和创意、成果查询、产品中试、检验检测、评估咨询、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等企业聚合发展,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科技服务业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十章 创建创新型城市(区)

建设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和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区),促进璧山区第四次科技革命社会形态的整体塑造,推动璧山区当好“同城化”排头兵。

准确把握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区)的相关标准,参考国际标准,整体推进璧山区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力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围绕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比重、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比重、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进一步强化创新制度和政策保障,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倡导先进的创新文化,重视区域与国际合作,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生成示范区,在率先推进同城化进程中,成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区)。

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创建中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强化市场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专栏3 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创建工程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攻破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和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集中资源突破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

双龙科技创新小镇建设工程。以“智创科技镇、田园休闲谷”为总体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双龙科技创新小镇。突出科技与生活、城市与田园的相互结合,探索“科技+孵化+推广”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实施人才创新工程。研究制定“科教新区、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和“产业创新之城、技能人才之都”人才引育计划;构建人才选拔、引进、培养、评价和流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塔基”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推进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计划、璧山英才计划、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办好“百名博士璧山行”等引才聚智活动,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璧山区紧邻重庆中心城区西部,自古就是成渝两地古驿道必经之地,随着重庆中心城区向西扩容,已处于重庆西部“门户”位置。璧山区要始终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双循环互动格局中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十一章 在助力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中融入新发展格局

助力重庆发挥“三个作用”,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强化战略对接、政策对应和项目承接,在深度对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示璧山作为。

助推全市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为核心,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成渝中线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联动,扩大机场服务半径,深化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战略互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协同西部城市群开发开放。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建设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农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重庆中心城区西部“窗口”作用,集中展示璧山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建设成就。

助推全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璧山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地处重庆中心城区“西大门”,是主城都市区的“迎客厅”。缙云山、云雾山及璧山槽谷,形成了川东平行岭谷地区典型的“两山一槽”地理空间格局和独立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四山三槽”的地理空间格局一脉相承,分布着成渝两地自古交往最多的古驿道,见证成渝两地友好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空间治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必将进一步丰富“迎客厅”的生态文明内涵。

助推全市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璧山区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为连接点,提早谋划综合交通体系和枢纽体系,规划研究璧山内陆无水港建设,打造以机场为核心的“铁公水空”联运物流系统,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新门户”,成为重庆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战略性枢纽的关键支撑之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体系,争创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协同。加快建设开放平台,建好中意(中欧)创新产业园、中新合作智慧区,深化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商贸服务等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机遇,持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筹建东盟(重庆)中心,在对外贸易通道节点城市探索建立境外商会、境外商务代表处、招商代理平台,增强与欧洲、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和跨境合作。

第十二章 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功能作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努力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展现璧山新作为,切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顺应“重庆西进、成都东进”大势,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以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基础,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积极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以高铁为重点的通道联系,在川渝两地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创新互促上狠下功夫,全面加强与友好城市的协作。聚焦成渝两大市场,发挥我区汽摩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发展、人口布局,更好串联起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充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内循环”。

全方位加强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七大战略任务落实,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等方面率先突破,力争诞生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加大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谋划推进一批引领性全局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地实施,确保尽早取得成效。积极参与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承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轴线联盟年会,畅通璧山联系中心城区和川渝毗邻地区通道,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隆起。深化与川渝市区县战略合作,提升交流互动实效,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超前布局航空物流、航空金融等航空服务业,联动成都相关区域打造临空经济协作示范区。统合川渝两地优质机构平台资源,共建地标(品牌)产品运营高地。共推茅莱山“都市田园”地标农产品博览园项目招商。推动“来凤鱼”“璧山兔”品牌走出去,促进成渝两地特色餐饮品牌互推、互荐、互驻。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军地科技任务对接、联合攻关,着力把璧山建设成为成渝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区域。加快布局建设体育场馆,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做好与成都相关区域协同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相关准备。深度参与共建川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探索成渝中医药院校持续合作机制,建设西部(重庆)中药材交易市场。引导支持川渝两地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等到璧山永久落户,组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联盟,整合共享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国家实验室,促进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促进更多科创成果孵化转化。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好服务战略全局。进一步健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重点专题课题组,定期研究落实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与战略合作城市搭建联合工作专班,互派年轻干部挂职(顶岗)锻炼。健全产业、创新、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优化提升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信息实时交互共享。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璧山)建设的浓厚氛围。探索建立完善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以物流为载体建立产业同盟,破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协同开放的市场体系。

专栏4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进一步加快互联互通进程。加快构建“1机场3轨道3城际4高铁4快线8高速”多式多向交通网络。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规划建设,同步启动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完善进出机场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布局建设航空物流基地。推动区域交通无缝对接,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快进快出”的多条通道。配合做好成渝中线高铁、兰渝高铁、渝昆高铁和渝毕城际铁路、渝自城际铁路、合永城际铁路和市域快线璧铜线等建设,协调成渝高铁增加璧山站班次,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快线、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铁路枢纽西环线,连通渝新欧班列和长江货运港口,增强物流集散功能,布局一批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强化与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合川渭沱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的合作联系,加密璧山进出周边地区物流园、港口的快速通道,打造协同发展、联动共赢的物流动脉。做大现有物流园规模,拓展镇街客运站物流功能,科学布局现代物流产业园、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提升物流运营组织效率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大力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建强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三大开放平台拓展开放功能,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扩大开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适时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三大开放平台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产效益。发展总部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外资企业招商引资,优化完善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有序推动企业“走出去”。

深入推动与友好城市战略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互鉴、行业领域互访、优秀人才互派、文旅资源互融,持续打造以产业和项目为基础的合作“跳板”,扩大成渝“朋友圈”。与绵阳高新区、德阳高新区等成渝地区开发区缔结协同发展友好园区,共推产业集聚,共建创新中心,共同探索实践“飞地经济”新路径。联合成都东部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中石化成都朝阳基金落地,启动创投基金小镇建设,结合布局航空物流、航空金融等航空服务业合力打造临空经济协同示范区。深化与遂宁市、简阳市、广安市、乐至县、梓潼县等市县战略合作,提升交流互动实效,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协调与遂宁共同推进璧铜线延伸段建设,协商与遂宁、简阳、乐至、梓潼等地共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动璧山—乐至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合作项目,互推改革试点、互联网平台经济和特色餐饮连锁店落地,依托西部(重庆)花卉苗木市场共同打造西部花卉苗木交易中心。推动与梓潼县在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互惠共享。加强与广元市朝天区特色农业园区合作,协同发展生态旅居农业,培育支持民宿康养、农耕体验等新模式新业态。

第十三章 助推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以思想认识高度统一、规划布局衔接同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科技创新协同共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互融共促,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深化与周边区县合作,助推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打造对接“一区两群”的多层次商贸流通开放平台体系,加强与梁平的合作交流,提升协同开放服务能力。以深化科技服务业中心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平台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联动北碚澄江以及江津吴滩—油溪部分区域,建好重庆“第四槽谷”,引领带动主城新区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多元化配套服务,建设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城市,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高品质新城区。做强城市能级品质,畅通资源要素快速便捷流通渠道,打造中心城区功能配套首选地、主城都市区重要经济和人口承载地。

主动为重庆西部地区铜梁、永川、大足、荣昌等地进入重庆中心城区和重庆第二国际机场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服务。高质量建设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发展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市配送网络和农村物流网络有效衔接,畅通城乡双向循环物流网络。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业态,打造成集货运匹配、交易、信息服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展示、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高标准物流园区,面向供应链扩展物流服务,高质量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对高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物流支撑,为重庆“一区两群”城乡融合发展服务。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和投资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居民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提升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供给能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加快传统消费升级步伐,传承璧山冷酒文化,挖掘培育一批老字号名品名店。推进实施“璧山兔”“来凤鱼”品牌创新孵化项目,打造来凤驿“璧兔凤鱼”主题文旅体验园。改造升级现有商业街区,加强环秀湖商圈体验式消费业态培育,营造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景,建设TOD大型城市综合体,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重要商品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用好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以发展直播电商经济为抓手,建设“西部国货城”。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提升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夜间经济,拓展定制消费,发展教育、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抓好“后备箱经济”,提高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举办消费促进活动,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推进科研设施、生态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建立政府投资基金体系,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建立投资项目数据库,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清单化管理,动态完善项目建设清单,加强项目科学调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对接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投用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

第四篇 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助力重庆中心城区扩能级

以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联动发展,坚持将经济社会发展管理需求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同城化步伐,助力重庆中心城区扩能级。

第十五章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重庆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国家重点打造的西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璧山地处重庆中心城区西大门,是川东、渝西地区进入重庆中心城区的首选之地,随着重庆主城向西扩容,璧山区将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规划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重庆对外开放新门户。

第一节 打造重庆中心城区西部交通枢纽

一、全力争取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开工建设

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规划按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350万吨保障能力设计。积极发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前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与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的交通连接,围绕机场系统谋划璧山交通布局,形成多方式多方向的对外交通网络,助力全市构建现代化航空枢纽交通体系。

二、全面提速铁路规划建设

全力推进高铁增效。积极配合渝昆高铁项目建设,融入国家高速铁路“八纵八横”京昆主通道,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的联系。全力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建设,争取规划期内建成通车,支撑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成渝地区双核“1小时通达”。积极配合开展兰渝高铁前期工作,争取规划期内开工建设,加强与兰西城镇群联系,连接欧亚大陆桥到欧洲。

积极推进普铁提质。加快推进铁路枢纽西环线建设,力争规划期内开工建设,推动在璧山设站,有效串联主城都市区和周边各大综合货运枢纽,补齐全区铁路货运的“短板”,实现璧山与中欧班列(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庆国际物流通道的快速直连。

有序推进铁路城际连接。推进重庆至自贡、重庆至毕节、四川合江至永川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强化璧山与遂宁、南充、泸州等川东川南方向城市的腹地联系,增强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的集聚辐射作用。

争取成渝中线、渝昆两条高铁在璧山建设连接线并进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通过高铁和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的城际铁路,以及铁路枢纽西环线与机场互联,有效扩大机场的经济腹地和服务半径。

三、建设中心城区西部枢纽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公路、城市干道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进璧山区发展全面融入中心城区,为重庆西部城区人口进入中心城区提供便捷通勤服务,加速建设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枢纽。

——推动东向融合,提速金凤隧道、凉亭关隧道、曾家隧道建设,提升地铁1号线尖璧段能级,促成轨道交通15号线、27号线早日开工,进一步缩短同城化发展时空距离。加强璧山南部片区与周边多通道联系,建立璧山与江北、渝北、科学城、高新区等区域的直达联系,实现“半小时主城”,全面融入中心城区“1小时通勤圈”,为同城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西向拓展,做好成渝中线高铁、渝自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实施渝遂高速扩能、成渝高速拓宽、渝蓉高速内环连接线、璧永高速等重大项目,争取渝安(安岳)高速尽早启动,畅通直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市域快线璧铜线建设,规划建设璧大(大足)快线、璧永快线,提高连接周边地区的通行能力和效率。

——推动北向贯通,有序推进兰渝高铁建设,规划研究合永城际铁路、璧铜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璧山七塘至合川草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快速直达。

——推动南向提质,做好渝昆高铁、渝毕城际铁路建设,积极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便捷通达滇黔地区。

合理布局客货运枢纽。加快璧山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交通技术设施服务能力,完善高速公路下道口建设。规划研究连接珞璜港路网布局,适时发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研究预留重要制造业、农产品货运铁路专线用地,提升全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对外互联互通水平。

第二节 推进同城化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南北向公路和轨道大通道建设,为璧山槽谷区域科学开发利用创造条件。规划研究北联北碚、南接江津,纵贯璧山南北的轨道线路。实施黛山大道北延至八塘段项目,向南经来凤、健龙连接至广普项目,提速合璧津高速建设,加快璧青路南北向延伸、提高通行效率。加快建设双星大道西延至大兴段、正兴互通至金凤隧道连接线。加密镇街进出城区主通道,建设一批公交场站,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构建干支衔接、层级清晰的公共交通线网,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实现与中心城区公交一卡互通、票制资费标准一致,健全运营补偿和结算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

第三节 完善区内交通网络和城市慢行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补齐交通运输短板,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承载能力。依托多级交通线网,支撑实现双城互通、同城一体、城乡交融的交通网络体系。加速轨道、公交、慢行系统融合,实现快速路网、主次干道、慢行交通系统、人行过街设施有序衔接,完善出行微循环体系。

专栏5 交通开放通道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建设及集疏运体系规划研究,及早启动机场客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积极做好重庆第二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产业规划。

推进铁路重点项目建设,配合推动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推进兰渝高铁、铁路枢纽西环线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推进重庆至自贡、重庆至毕节、四川合江至永川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建设云巴二期、市域快线璧铜线、轨道27号线。

推进公路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合璧津高速公路、璧永高速公路璧山段,以及渝遂扩能高速璧山段;开工建设成渝高速拓宽改造项目;推进璧山七塘至合川草街、璧山经永川至铜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推进区域交通路网建设,实施G244璧城至北碚段(黛山大道北延伸线)25公里,G244福里树至瀚恩公园,G319瀚恩公园至铜梁界、G244瀚恩公园至青杠白云湖饭店国道公路建设,实施S547正兴至九龙坡界改建工程、实施S545璧城至沙坪坝界(水天池)、S545大兴至城区(双星大道西延线)、S545大兴至石院、S545石院至永川、S546丁家至大兴、S546来龙至福禄、S105丁家至永川界等155公里国省道建设。建设黛山大道云巴慢行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连接线150公里,改造县乡道及重要连接线131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300公里。

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客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速建设“1+1”综合客运枢纽(璧山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璧山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14个镇街客运站;稳步推进货运枢纽规划建设,建设航空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大路铁路综合货运枢纽、璧北公路货运枢纽,璧山无水港。科学规划机场铁路联络线、公路集疏运网络,璧山至珞璜港集疏运路网。

第十六章 水利设施保障城区扩容增量

第一节 加强水生态保护

破解“建设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所面临的水资源供给制约瓶颈,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水利公共服务。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在推进水利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加快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设,实现水旱灾害防御智慧监测,持续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快实施骨干水源、饮水安全、防洪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能力建设五大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旱防御,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城镇防洪保安、农村饮水安全、城市应急水源、水管理薄弱等五大问题,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现代高效灌溉、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水管理服务等五大体系,为璧山区率先实现同城化、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 建设节水型社会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建设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单位,打造节水型城市,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推广家庭节水器具等措施,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值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合理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步提高,节水型机关创建率达60%以上、节水型公共机构比例达50%以上。

第三节 加快水源地建设

加强水资源意识,以人口增长、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空港建设等实际需要,以更长远的战略目光前瞻性规划布局水利基础设施,分阶段推动实施,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加快水源地建设,形成以长江、嘉陵江提水为主,多水源互补的互联互通供水格局,形成完备的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水源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水资源安全利用水平,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网建设,开展河库综合整治。配合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千秋堰中型水库、渝西水资源配置璧山供区工程,增强跨区域水源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与城市发展同步,按照从“源头到龙头”安全可靠的要求,健全城市供水全环节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实施水源、供水、水资源节约保护、应急供水保障等重大工程,加快输配水网及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形成供水能力充足、水质优良、管网布局合理的安全供水体系。

专栏6 水资源保护与水源地建设重大工程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速实施千秋堰中型水库续建工程,水库总库容107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878万立方米。加快推进染房水库等小型水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工程拦蓄能力。

配合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实施璧山区璧南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年引水量489万立方米。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嘉陵江干线(璧山供区)1.46亿立方米提水工程。

实施定林河、高洞河等河道自然生态修复及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璧南河王家湾至朱家桥河道治理工程,开展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璧山区棕树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治理工程和45座水库水质达标治理工程。加快实施主要、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监测、地下水监测、用水计量等水资源保护设施项目。

第十七章 城市设施一体化建设

按照“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储备,促进城市扩容提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延展城市空间价值。依托城市主干道建设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城市综合管廊,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外联”和“内畅”上双管齐下,加快推进隧道、国省道干线公路等建设,协同配合过境高铁、高速、城市轨道、快速线、连接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东融西进、北连南合的现代交通体系;优化城乡路网,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依托云巴构建城市“日字型”轨道网,布局慢行系统、人行系统,畅通城市“微循环”。重点谋划一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的重要穿山隧道建设,强化贯穿南北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降低城市开发成本的黛山大道、璧青路等城市南北大道建设;加快实施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主要道路改造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保证城市用水安全的备用水源地建设;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璧南河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垃圾发电、污泥烧制陶粒、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业垃圾循环处理等项目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燃气和电力等系统。

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推动璧南河、梅江河、璧北河城镇河堤岸线治理等城市景观协调发展,配置文旅设施和体验式项目,形成交互式商贸综合体。

专栏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构建一体化市政交通体系,统筹建好快速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及慢行系统,打造“慢行之城、乐游之城”。推动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周边城市更新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新建城市道路132公里,加快推进公共停车位建设,规划建成公共停车位3500个,启动双星大道改造工程与黛山大道交通优化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区通行效率。

打造特色城区,突出“园中建城、林中建城、景中建城、水中建城”,加强城市风貌塑造,着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大公园、大森林、大景区、大水系。强化“城区即景区、社区即园区”理念,辐射串联景点、水系、公园等,持续扮靓城市颜值,打造全景式城区。规划建设茅莱山都市田园生态公园、御湖生态公园等。强化文化保护,建设重庆市非遗博览园。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全域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优化城区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璧北水厂、璧南水厂等新建城市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巩固提升工程。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推动区域夜景灯饰提档升级,打造城市夜景“新霓虹”。新建220千伏天河变电站,扩大高新区的能源供给通道、布局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电源。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有力支撑油气供应系统形成。加快在建南川水江分输站—永川分输站璧山段干线工程建设,足203井站—璧山门站、足202井站—丹7井—来凤站等支线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高速互通、安全可靠、全面覆盖”的通信廊道布局,提速通信工程建设。

在璧南片区研究布局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在福禄片区研究布局建设商品混凝土配套砂石生产基地。

第十八章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紧紧抓住“新基建”契机,系统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天基互联网、量子保密通信“成渝干线”、网络攻防靶场等建设,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功能,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积极抢占科技发展战略高地,加快推动5G规模商用工程、IPv6规模部署工程、连接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工程、连接国家级城市群通信一体化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培育工业互联网示范、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产业、数字创意等,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智能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便民信息化应用场景建设,使城市让市民生活更便捷。完善城市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城区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实现城乡家庭宽带接入全覆盖、网络速度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效能,构建智慧能源和智慧交通体系。加快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以电网体系为基础,构建以能源网架体系实现物理支撑、以信息支撑体系实现数据交互、以价值创造体系实现价值应用的智能化能源网络。促成国有平台公司与民营专业公司合作,系统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均衡、车桩相随、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具备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充电服务能力。加强充电桩运营维护管理基础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打造智慧交通各种应用场景,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全区统一的地下信息大数据库。

专栏8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加速推进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加速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规模商用工程、IPv6规模部署工程,实现城乡家庭宽带接入全覆盖,推进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

系统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天基互联网、量子保密通信“成渝干线”、网络攻防靶场等建设,力争空间太阳能实验基地建设完工。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企业“上云上平台”,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

推进物联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物联网体系架构共性技术、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与5G、大数据等融合创新,结合制造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泛在传感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建设,加速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布局,突破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形成专业化产品和服务。

第五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区建设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集聚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产业链水平和供应链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

主动适应汽车产业百年巨变,顺应能源革命导致汽车核心技术深度变革,以及智能网联推动汽车产业生态链重组、汽车产业价值链呈现出的“总量上升、重心后移”,和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呈现出的“开源创新、开放融合”的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加快补链成群,打造电芯电池系统、电机电驱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建立覆盖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以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的产业板块,加强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开发、设施配套和运营服务建设,打造以电池、电机、电控、电桩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以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为主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区,加速推进全产业链畅通,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

做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规模,延展产业链条。围绕比亚迪动力电池,依托比亚迪电池研究总院,积极引进培育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生产相关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究深度,进一步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模式,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的应用覆盖范围。到2025年,比亚迪“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实现年产规模达35GWH以上。支持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延伸动力蓄电池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发展。

密切跟踪新能源汽车多技术路线演进动态,大力引进插电混动项目和氢燃料电池项目,加快布局氢燃料产业基地,规划布局高端燃料电池电堆、空压机等产业链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氢燃料汽车电池、加氢等技术,形成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的产品研发生产体系,打造燃料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超级电容等产业集群。

支持中车恒通等新能源整车项目投产满产、扩大产能,推进桔电新能源智能汽车总部基地、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车恒通在新能源汽车IGBT元器件、驱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优势,以及动力系统平台、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和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优势,在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形成集群化生产的同时,推动区内生产改装车、通用电机的生产企业建立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逐步完善与中车恒通的供应链体系,逐渐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

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升级发展。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快速提升,璧山区作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重要进出口基地,需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引导瑞润、青山、蓝黛等企业加速技术升级创新,加快引进相关企业大力发展电池包、传感器、电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制造、管路总成制造、汽车原材料制造等产业,支持二、三级关键零部件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零部件供应结构。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企业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企业,保持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汽车智能化及配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璧山区在车载触控显示屏、车灯及传感控制、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汽车智能化及配套产业布局。加速汽车传感技术、网联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发展,重点突破物理操控、语音交互、触摸控制、生物识别、手势交互等新型人车交互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中央决策算法、环境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以提升安全、油耗、驾乘感受为主的电子系统。支持基于5G技术的车路协同场景化建设,积极与百度、腾讯、滴滴等造车新势力在新场景商业模式上的合作开展与示范运营。

专栏9 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发展创建行动

重点培育支柱企业。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重庆中车恒通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桔电新能源智能汽车总部基地、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基地、芯合利诚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基地。

重点提升优势企业。强化本地汽车零部件优势企业技术升级,围绕电机电控系统协同攻关,形成产业优势。提升红宇精密电控产品,支持大江动力公司、青山公司加速研发汽车电机,支持蓝黛公司、红宇公司、三友公司、龙润公司、瑞润公司等企业协同攻关,积极引进德国大陆、精进电机等电机企业,加强与德尔福、博世等电控企业合作推进,合力解决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

重点招引补链企业。进一步发挥重庆创新燃料电池研究院作用,围绕电池电极、电解液、电机电控、智能网联汽车芯片、传感器、边缘计算、区块链基础设施、量子密钥分发与数据中心管理等应用场景,按新能源、轻量化、智能网联等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启动建设中国(重庆)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基地、中国长安青山智能传动产业园,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孵化前沿企业。围绕电极、电解液、电机、充电基础设施关键材料,孵化前沿企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建设法国超级电容全球研发生产基地和川铁电气总部基地。

第二节 加速培育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

光电显示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头戏,行业正处于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市场潜力巨大。璧山高新区以培育“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形成了信息技术、物联网传感两条产业链;引进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等为主导,软件研发、系统应用、物联网传感等产业链协同配套的发展格局。

加速康佳光电产业园建设发展。按照国际一流特色智能园区标准打造超高清显示产业示范基地,构建光电创业创新创造生态体系,打造国家级半导体光电产业和智慧产业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强围绕康佳光电产业园建设的产业链招商,强化协同研发和供应链安全,推动Micro LED第三代及新世代化合物半导体开发和量产平台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向集群化中高端水平迈进。大力发展光电技术、视觉传感器、5G、半导体、物联网、新一代显示技术等自主创新领域产业。

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电器产业。以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契机,鼓励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相关企业进入汽车电子重点领域,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基于半导体、芯片、IC设计技术的传感器、数字仪表及GPS模块、无线网络等为部件的车载电子产业链和高端车身控制模块BCM+、自动空调系统和车灯光控制等技术的车身电子产业链。在车载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电控系统、专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在智能驾舱、车身控制、总线系统等领域加强与汽车电子核心芯片供应商等龙头企业的合作。

因势利导发展消费电子产业。聚焦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热点,鼓励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各类移动终端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健康医疗、家庭和社会智能安防、家电智能控制,以及能源智能计量、智能环保监测等领域的软硬件一体化移动互联网智能应用产品和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智能终端功能模块与云计算服务模块组合,发展满足行业应用的专业化移动终端解决方案。

以场景为载体创新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搭建中国领先的第三方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评测机构,建设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基地。招引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等顶尖行业协会在璧山建立分支机构,组织丰富产业资源、广大行业企业投资投产。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科普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实训实践基地(教育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机器人训练基地,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基地(知识产权与专利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10 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发展培育行动

重点培育支柱企业。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康佳光电产业园、比亚迪动力电池芯片基地。引进微机电系统(MEMS)、高清图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领域研发生产企业。

重点提升优势企业。强化本地汽车电子企业、笔电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向传感技术方向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高端光学膜、液晶、掩膜板等光学材料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显示器、汽车显示系统、显示触控模组等产业。

重点孵化前沿企业。重点孵化培育半导体关键材料、显示芯片、能源智能计量、智能环保监测等企业,加速布局8K产业生态链,重点培育孵化重庆飞扬测控技术研究院、重庆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等科创型企业,瞄准大尺寸、超高清消费升级孵化前沿企业。

重点招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大力招引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LED汽车照明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等。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工业数字化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制造业赋能,推进数字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生产线建设,推动企业“上云”行动,完善供应链体系,建立新兴产业集群体系,促进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和关键部件,继续发展高精度齿轮传动、大型高速轴承、密封件以及高精度工业用传动装置,加快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基础部件、机械配件向重大装置配套高端精密零部件产业发展,培育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制造装备产业。推进通用机械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发展,推进产业向研发、设计、总部等高端业态升级。

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利用区内外资源,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夯实智能制造能力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塑造“璧山味道”“璧山工艺”“璧山品味”的消费品产业符号,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消费品产业绩群。依托重庆统一、有友、品正、达能(重庆)等企业,以“绿色、健康、高端”为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持续做大传统食品饮料制造产业,拓展高端食品、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新领域,构建特色食品产业体系。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品牌、信誉联动建设。搭建食品行业安全监控平台,加大对企业申请认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进一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扶持本土品牌做大做强,打造重庆食品加工基地。巩固提升制鞋、纸制品、包装印刷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工艺水平,做优做强品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程,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高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本地配套能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之间共生、互生、再生。

第四节 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从国家加快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化对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紧密追踪行业趋势,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源头,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结合璧山发展新场景建设,加快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等产业发展,围绕培育“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外部招引和自主生成并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发展。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法律保障、融资机制、优惠政策为支撑,全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孵化平台,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孵化、二次孵化,进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目标。先行先试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构建产业链“双创”新生态。建设一批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创建一流中试基地,转化并培育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形成一批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形成贯穿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平台,积极打造智慧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建成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

专栏11 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计划

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券、研发准备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增量补助、重大新产品补助等普惠性财税政策,强化股权投资、转型孵化等专业服务,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全力培育“隐形冠军”等新领军企业。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到2025年,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超过55%,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引进培育独立法人研发机构10家,其中,经过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5家。

第二十章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璧山区作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要切实按照“扩容提质”要求,突出做优做精,以打造“一城一地三区”特色品牌为牵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形成业态丰富完善、服务网络健全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筑商贸服务业新格局

在主城都市区“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与“两群”地区连接通道及出市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的带动引领下,璧山区商贸服务业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将加快构建商业结构、商业空间新格局。“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是,商贸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智慧商贸体系基本建成,商贸流通规模大幅度扩大,商贸主体实力明显提高,消费供给能力和品质大幅度提升,商贸服务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商贸、大流通、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向区域多式联运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商贸枢纽迈进。

推动环秀湖商圈建设成为城市核心商圈,聚集形成南门唐城特色夜市街区、俊豪中央大街综合购物街区、红宇大道美食街、名豪商业步行街等主题特色街区,规划建设特色鲜明、满足消费需求的社区商业中心网络,打造标志性商圈、标志性场景以及特色品牌、特色服务、特色餐饮、特色街区,构建“城市核心商圈引领、特色商业街区支撑、社区商业中心补充”的商贸服务新格局。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规划建设陆港型、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璧山无水港。根据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建设进度推进实施,立足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一级商贸物流枢纽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目标,聚集优化区域商贸物流资源,统筹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和物流服务网络。以满足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城市发展为目标,推动智能仓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商贸物流园区“新基建”网络布局和融合应用建设,以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方向,推进特色商贸物流集群化融合发展。合理规划临空物流产业园,布局航空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体系,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平台企业,以高档水产、应急医药、精密仪器、战略储备等特殊商品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新业态,高质量推动临空物流集群发展。

优化璧山电商产业园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业态,强化对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物流支撑。依托铁路枢纽西环线璧山铁路站规划建设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推动集装箱公铁联运,畅通渝西片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大通道,推动物流园区之间和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公共平台之间的物流协同管理,实现联动发展。

第三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新消费与“新基建”融合共进,发展直播带货、直播网课、在线娱乐、智慧零售、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新消费模式。以“新基建”打通投资供给与新型消费需求的通道,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消费市场变革,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充分挖掘新内需。培育跨界融合的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企业、购物中心、城镇商圈加强生物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发展新零售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培育智能化、多样化商业服务综合体,创建“智慧商圈”,推动商品服务化转型。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态,建好茅莱山都市田园生态公园、康养生态公园等标志性项目。打造五星级酒店集群。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繁荣家政服务市场。优化超市及农贸市场布局,高标准新建智慧农贸市场,推进城区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打造一批极具辨识度的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四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科创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都市农业深度融合,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先行区。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跨界联合,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方向,中端技术革新、工艺升级及迭代创新方向,以及向产业链后端销售及售后服务方向拓展。加快建设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单一产品制造为主,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促进个性化定制、差异化服务与制造业生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服务等业态;大力发展品牌营销、网络科技、物流展示、影视传媒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投资与资产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业态迈向专业化和高品质,为创新发展构建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推进企业增信担保、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保和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支持设立绿色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开发绿色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结售汇业务及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结售汇业务资格等。

专栏12 商贸服务业建设重点工程

环秀湖核心商圈。建设TOD大型城市综合体,依托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金融街、天安综合体、新加坡国际酒店等大型项目,营销推广“璧山冷酒”夜市品牌,完善环秀湖核心商圈商业生态,创建以现代商贸、楼宇经济、酒店餐饮等为主体的精品商圈,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

特色商业街。升级天怡、上海城、洋河步行街,打造南门唐城特色夜市街区、俊豪中央大街夜市街区、红宇大道美食街、名豪商业步行街等主题特色街区,提升东林大道、红宇大道、沿河大道商业街区,培育璧南滨河风情街。

社区商业中心。优化便利店区域布局,扩大医院、学校、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场所覆盖范围,补齐城镇老旧小区、镇街、农村等地区便民消费短板。在香江嘉园、塘坊公租房等人员密集区域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在城市新区布局建设智慧农贸市场和便民超市,加强城区存量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

镇街商业网点。引导丁家街道、大路街道、正兴镇、大兴镇等镇街发展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商业中心。

园区商业中心。提升璧山国家高新区、大健康产业生态区、临空产业生态区、农文旅产业生态区商贸服务能力。

创新公园商业业态,建成古道湾攀岩及秀湖全景电影小镇,推进秀湖公园、儿童公园等景区化改造提升,推动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提档升级,打造宜居宜游、玩购融合的主题公园消费区。

第二十一章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发展主线,优化完善“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走向“一带一路”的数字经济创新应用示范高地。全方位提升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场景化平台,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全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500家以上,打造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

紧紧围绕“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进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培育打造一批产业互联网,依托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全区支柱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推动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化。加快建设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大数据交易市场,打造玉泉湖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园,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创意、信息安全等大数据产业,用好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积极培育跨境数字产业和软件等服务外包产业,打造网络安全产城融合和网信人才生态园。积极催生互联网数字内容、互联网互动娱乐、互联网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互联网位置应用等新模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发展新零售、电子商务、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出行、在线金融等新模式,实施互联网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数字化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节 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

以大数据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让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等环节,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深入推进“机器人+”,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建成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大力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试点。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广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建立完善企业上云用云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开发,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领域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加快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数字化转型。

第三节 全方位提升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数字安全、数字信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打造国家量子通信网络西部运营中心、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中心,探索量子通信信息安全加密服务应用,拓展量子安全认证和量子加密终端等新型应用场景,打造网络安全技术高地。加快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利用场景应用培育专业化平台市场主体,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提供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事件响应与网络重建恢复、事件分析等服务。探索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体系,建设覆盖数据产生、存储、交换、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实现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基建终端等全方位安全态势感知分析、安全风险可视化展示和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置,支持企业加强与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的数据安全防护建设。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反制能力,争取国家级网络靶场落户璧山,向政企客户输送攻防演练、联防防治、测评测试、科研实验四大服务。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场景化平台

突出新技术、新业态、新生活“三大方向”,开发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全力打造“智慧璧山”。加快建设多样化应用场景,推动场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企业化,促使应用场景转化为场景经济。以建设面向未来的智能中枢、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统筹贯通的支撑体系、有序配置的数据体系、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协同精细的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决策体系、高质融合的经济体系、整体协调的运行机制、多元开放的应用体系为重点任务,推广运用“政务治理网”“城市治理网”“城市生活网”,统筹推进璧山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为导向的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三张网”功能,有效支撑全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急管理“一网调度”、基层社区“一网治理”,最终实现“一键、一屏、一网”统筹管理城市运行的目标。深入挖掘全区智能应用平台经济效能,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顺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面畅享的数字新生活。

第五节 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政务数据“聚通用”,及时衔接全市一体化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并推动与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扩大公共数据有效开放。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汇聚、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制度。强化数据资源汇聚能力,梯次推进建设成为全市数据资源大区和数据价值大区。深化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探索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开发利用机制,加快推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个人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有效保障数据所有权人合法权益。提升全面数字技能。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一体推进和智能监测调度机制,构建全区数字经济发展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开展关键指标监测、趋势研判、风险预警、智能决策和运行调度。抢抓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先行机遇,精心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打造铁公水空联运物流数字标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安全数字标准,为深化数字领域开放合作创造条件。

专栏13 数字经济(场景经济、平台经济)建设重大工程

推进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建设,打造玉泉湖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园,打造“网红经济”基地。推动阿基米米总部搬迁上市,推动全域5G智能化户外广告示范系统、“智慧林业”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建设KBH未来空间梦工场及国际高端家居生产地、小瑞科技智慧网联产业基地,推动戴尔(重庆)创新中心项目落地。加快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打造数字制造、数字健康、数字旅游、数字治理、数字民生、数字文化、数字商贸、数字金融、数字城市、数字园区等场景化平台。

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丰富“政务治理网”“城市治理网”“城市生活网”功能,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智能化运用。推动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加强网信领域人才引进培育。

持续推进“企业上云”行动和“百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动智能工厂工业数字化平台、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公共资源在线交易、商品网络营销中心、数字服务中心、工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强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产品和相关领域信息化服务开发,建设重庆软件名城。鼓励企业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创建一批智能创新示范工厂。

提升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实施“量子密钥”网络安全场景应用工程,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反制能力,建设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中心、国家级网络靶场,加快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体系、企业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十二章 加快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生产、健康生活、健康生态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健康专业服务市场,建成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第一节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城

立足健康资源禀赋优势,紧紧抓住“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升级,构建绿色健康的城市形象与市场化、专业化的支撑体系,促进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协同发展大健康产业板块。推进璧北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建设,策划打造“云雾山岭医疗康养”和“千秋水韵文化康养”两个片区,加快推动一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将璧山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城,为本地居民、国内外来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服务和体验。

第二节 提速现代医疗与康养融合发展

以医疗级康养为切入点,加速构建大健康产业链。支持外资合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探索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建立健全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允许药品零售药店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质并开展互联网药品销售业务。引进康复医院、护理院、体检中心等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推动三担湖康养小镇、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提质,促进医养结合。以细胞治疗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培育发展细胞产业,打造西部“细胞谷”。拓展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高品质养老机构。

第三节 推进中医药产教融合发展

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及其附属教学医院(区中医院),推进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打造中医药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重庆市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大数据中心,努力打造重庆市中医药发展强区。积极发展中医药领域服务业,推动若干中药材的国内标准国际化,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成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加大中医医生培训供给能力,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在营利性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收费项目、确定收费标准等方面先行先试;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医学。围绕中医优势专业领域,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中医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加强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生产,推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策划建设璧北中药GAP种植基地与西部(重庆)中药材交易市场。

专栏14 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和项目

推进璧北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建设,策划打造“云雾山岭医疗康养”和“千秋水韵文化康养”两个片区。拓展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高品质养老机构,引进康复医院、护理院、体检中心等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推动三担湖康养小镇、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提质,促进医养结合。

建设中医药产教融合示范区。推进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引入中医师认证机构,打造国医馆,加强中医文化传承及中医人才培养;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康复中心、疗养中心、运动健康中心,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强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生产,推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规划建设璧北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以及西部(重庆)中药材交易市场。

第六篇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新时代城市化发展新路径

璧山区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同时面对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快速建设扩张,以及乡村振兴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探寻同城化新路径,对重庆主城都市区加快发展和璧山提升城市能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三章 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璧山区城市发展后发优势,建设科技新城、智慧城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点,推动璧北蔬菜基地核心区、璧中茅莱山片区、璧南丁家石垭—莲花坝片区“田园都市、都市田园”试验项目全面开局,实现精致化田园与现代化城市的有机融合,把乡村、田园作为都市人的文化根基和生活梦想,精心打造“田园都市、都市田园”,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目标。做靓“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城市形象,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

第二十四章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扩张动能减弱,聚集人口的难度加大。璧山区作为后发型城市,同时肩负建设“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率先实现“同城化”和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重任,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打造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散首选地,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打造“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城市名片

全面融入“一区两群”战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塑造重庆主城都市区“迎客厅”,把“儒雅璧山·田园都市”打造为“迎客厅”的城市名片,不仅体现天蓝、地绿、水清、山川秀美的自然之美,也展示开放、包容、尊重规律的人文精神。儒雅是城市的“气质”,是和谐优雅、开放包容的人文发展环境,文化是城市的底蕴,唯有文化繁荣才能生生不息;田园是城市的“颜值”,绿色是城市的底色,唯有绿色生态才能美丽宜人。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产业壮大为内核,文化兴盛为支撑,生态文明为引领,城乡融合为方向,健康生活为目的,将文化内涵、田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营造“有山有水有田园、有诗有景有远方”的大美意境,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都市。建立“城人产”协同发展体系,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以产业创新、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协同发展,打造优良城市服务环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专栏15 “儒雅璧山·田园都市”品牌建设重点项目

推进“璧山文化、璧山农业、璧山智造、璧山服务”四位一体品牌建设,统筹构建品牌体系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推进璧山“儒雅”人文精神和城市品牌视觉系统建设。研究璧山人文精神,提升璧山城市竞争力与生命力,规范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色彩。

打造璧山都市购物旅游新标地。更新城市封面、打造全新地标,建设璧山气质的商业符号标签。

建设璧山“儒雅”文化地标主题街区。打造具有璧山本地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彰显璧山人文底色、讲述“璧山故事”、镌刻璧山印象、留下璧山记忆、传播璧山品牌。

建设璧山“都市田园”创意集市,配套物流基地。让“菜篮子”工程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推动璧北蔬菜基地核心区、璧中茅莱山片区、璧南丁家石垭—莲花坝片区“田园都市、都市田园”试验项目全面开局。

建立璧山品牌数据库,培育璧山特色品牌。推进实施“璧山兔”“来凤鱼”品牌创新孵化项目,打造来凤驿“璧兔凤鱼”主题文旅体验园。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自然生态涵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建设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系统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适度增加“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建设一批主题街区、城市文化景观,充分挖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风物,彰显“巴渝名邑”独特魅力。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加快建设“一老一小”友好城,让老年人、小孩享受舒适美好的城市生活。

第三节 建设智能化科技新城

有序拓展城市建成区。树立“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规划理念,合理划定“三区三线”,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大布局。推动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储备,促进城市扩容提质。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西跨茅莱山拓展城市发展区域,建设带状组团式城市,构建“一山带两翼”城市格局,形成“南延、西进、北控、中优”的联动发展局面。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注重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区域设计,合理管控建筑高度、密度,推进城市开发建设“规划一片、实施一片、完善一片、成熟一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有条件的镇撤镇设街道。

推进现代科技新区建设。利用大规模城市新区建设的宝贵机遇,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市建设理念和建设城市的最新科技成果。针对之前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在新城区建设中要总结经验、给出药方,要结合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能化科技新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城市示范区建设。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废气处理和绿色发展示范城区,大数据、智慧城市示范城区,城市设施安全运营、防灾减灾示范城区等。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以更好的服务民生为目标,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消防等民生服务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场景应用协同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建设覆盖社区全部管理服务功能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在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联系“纽带”和沟通“桥梁”。

第二十五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第一节 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利益联结“五大系统”,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菜园”“果园”“花园”,将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转向为都市人多样化需求提供服务。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文旅、产加销”新业态;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动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休闲农业、订单农业、研学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田园都市、都市田园两种形态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大美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把都市人群直接引流到“三园”。

加快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从土地到餐桌的全链条农业标准体系,围绕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催生新业态,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大数据、智慧气象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

第二节 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

稳定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稳定粮油、蔬菜播种面积,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重点围绕大兴、大路、丁家、正兴、七塘、八塘、广普等粮油主产镇街,注重稳面积、提品质、攻单产,实现推新品、创品牌、增效益。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立足“生态有机、便捷顺畅”的“绿色菜园、田间超市”定位,推进“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依托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升蔬菜生产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特色生猪产业,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畜产品保障供给需求,科学确定生猪区域控制和总量控制,支持禁限养区养殖场异地重建,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养殖场户升级改造。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持续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拓展屠宰、加工、分销产业链。

壮大四大特色优势农业。按照“都市田园、精品农业”的发展思路,纵深推进水果、苗木、生态鱼、肉禽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出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动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作用,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协会为融合补充”,合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第三节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重点抓好“千年良田”、农村通信、农村交通物流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按照“七化”总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工程,结合“田园都市、都市田园”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以水、土为重点,持续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有效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加强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条件和灌排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加快推进乡村5G深化普及和创新应用,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发展,重点建设完善高速移动宽带网络,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推动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着力促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有效提升乡村民生保障服务智能化水平,健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交通、水利、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切实保障农村生活质量提高,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镇街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

第四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积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协同创新,加快建成渝西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农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立足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在优质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疫病防控、储藏保鲜、绿色肥料、数字化应用等领域自主或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后补助”试点,建立稳定增长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提升科研单位的技术供给能力。创新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和业绩评价办法,建立目标明确的绩效导向管理制度。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倍增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农技站扩大招聘、企业培训等方式,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间成果信息的互通共享,建立一批公益性、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市场的服务网络,争取建设全国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与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国家级、市级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建立试验基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专栏16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三园”建设和生态养殖为基础,立足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建成璧山区农产品商贸城,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到2035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推进产学研科技平台建设。深化与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市农科院、陆军后勤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新开展校(院)地合作项目3项;鼓励技术人才深入企业技术革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每年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0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不少于2个。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0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以上,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以上,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650家以上,有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5家。

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重点打造“璧果果”“璧蔬鲜”“渝国隆”等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到2025年农业地方规程达到30项以上,建成类别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农业标准体系,有效期内的“二品一标”认证数量稳定在150个以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达到150个以上。推动“一村一品”示范建设。

农产品加工。建设璧山区农产品加工园,用地3-4平方公里,建设以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研发检测、电子商务、农民创业孵化等为主,以新成果展示、体验式旅游为辅的标准化、智能化多功能园区,促进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建设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含冷链、加工、包装、配送、中央厨房等),建设渝西国际肉类交易中心和生态食品加工项目。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达到90亿元左右,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到203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0家;100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园区产值达100亿元。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搭建璧山区“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整合农业农村系统现有监管平台数据,实现各涉农业务平台数据“聚通用”,构建农业生产标准化系统、社会化服务组织系统、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系统、农产品品牌营销系统、利益联结系统,建成智慧农业监测体系,智慧农业监测网络基本覆盖主要产业,全面建成璧山区农业农村大数据库和农业主导产业数字“一张图”,累计打造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示范10个。实施智慧蔬菜产业园项目。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推进璧山区蔬菜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和创新中心提升改造。打造璧山区田园都市试验田,规划建设大学生或新型农民孵化试验田,建设生态农业学校、农耕文化展览馆、研学实践基地、蔬菜文化长廊、儿童乐园、特色民宿等。推进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建设高新技术转化示范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推动璧山区水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提档升级项目建设。

推动乡村旅游体验主环线建设,沿主环线新建40公里自行车道,形成田园自行车环线,同时构建全域导览体系,打造缙云山、云雾山康养慢行系统。

第五节 发展新型农村聚落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重塑农村生产关系,发展新型农村聚落,调整优化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生产空间资源使用效率。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核心,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根据农民意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原住民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态势,发展农文旅康养融合的新型农村聚落,与原住民聚落相得益彰,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引导“城市资本下乡、田园服务进城”。在农业功能变革和农村居住变革过程中,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二十六章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高标准参与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围绕重点推进和完成试验改革任务,探索一条具有璧山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基层样本”。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实现形式,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纵深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三位一体”综合作用。

第一节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探索推进人才入乡。鼓励原籍高等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鼓励异地大中专毕业生、教科文卫体等专业人才、为当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外来投资者等入乡创业就业。

积极推进农民进城。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城镇限制,推进务工经商年限市内累计认定,落实在租赁房屋合法稳定居住的常住人口的落户政策。进一步畅通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技术工人、参军入伍人员、稳定就业务工人员等在城镇落户的通道。落实好“人地钱”挂钩、跨省居民身份证“全域通办”、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综合服务试点等政策措施。

着力提高全民创业就业能力。结合产教融合生态区建设,依托在璧高校以及重庆大学城相关高校,搭建产教融合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建立城乡人口常态统计机制,“以需定训”精准开展岗前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加快建立贯穿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培训考评、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精准对接城市需求,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对新培育和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星级评定和颁发证书。

第二节 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

明确农村权益内容。全面推进农民权益确权和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明确农民在承包地、宅基地、林权地、自留地、开荒地上的各种农村资产权益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建立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探索农民自愿依法从集体经济组织退出农村权益路径,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退出机制,健全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将农村权益全退出的进城落户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全面调查、分析、梳理村域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等现状,科学编制村规划,统筹并合理安排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和用途。依法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机制。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体系和监管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规则,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价格体系,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完善相关服务监管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培育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中介服务。

探索保障农户集体政府三方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兼顾政府配建基础设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因素,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第四节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探索在城区和城市郊区建设“田园都市”新路径。充分展示田园的农产品供应功能和满足现代都市人需求的生活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田园服务业”。筑牢绿色农业发展基础,以街道(镇)为单元,按“田园都市”发展要求,持续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高标准建设农村路网、水网、高标准农田,加快被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开展大比例尺(1:1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农村面源污染。争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政策,稳妥解决“四山”管制区域发展问题。

坚持土地整治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探索合作开发共赢模式。执行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探索建设“田园都市”特色小镇的新路径。用好“只征不转”政策,探索由国有平台公司集中收储部分城市规划区内的耕地资源,在城区规划范围和城乡交融区域按每平方公里预留200—300的适度连片农田,实行统一规划整治、招商营运,与城市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推进。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开发商融资”方式,共同推进城中村改造或整治,统筹利用乡村资源资产、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严格保护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共享的城中村改造利益分配机制。探索采取“入股、联营、出租、出让”盘活农村资产、“农户+社会资本”等方式分类实施城中村改造,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会资本”或者“集体经济组织+台公司”等模式改造城中村。

第五节 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集聚区

优化提升农业园区平台功能。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服务业和创新创业政策在园区落地生根,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为载体,积极吸引优势企业和优秀人才入驻园区,着力孵化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强化一二三产实质融合,积极推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辐射集聚作用,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开展多元化美丽乡村创建。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造25平方公里璧北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扎实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完善乡村产业道路、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

打造城乡协同发展先行区。依托璧北大健康产业区和各个特色小镇,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田园综合体、大健康产业、田园乡居、户外游乐、科普研学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专栏17 乡村建设重大工程

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设国隆田园都市试验田、国隆农产品加工园、林间旅居农业综合体。推进璧山区“三变”改革试点村建设,有序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力争2025年“三变”改革试点村比例达40%。建设农村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实施农村闲置土地整治、收储项目。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2名合格乡村医生。每年开展送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升级改造敬老院,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容村貌。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治理行动,建设30个美丽宜居村庄和璧北25平方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示范片。建设农村便道1000公里。

乡村文化建设。提档升级15个镇街19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梦想课堂活动500场、“家风润万家”活动150场。建设乡愁馆137个。实施农村人才培育工程,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持续推进“两镇三村”(七塘镇、福禄镇、大兴镇高桥村、三合镇二郎村、福禄镇和平村)乡村振兴建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打造区级示范点;依托“菜园”“果园”“花园”建设,在璧北、璧西、璧南,打造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着力完善全区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璧南区域布局农文旅产业生态区,构建以丁家为支撑,以石垭—莲花坝村“田园都市”试验片区为示范,以正兴、健龙、广普、三合为重点的南部城镇体系,带动重点村和农村聚落发展。

第七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设“两高”发展新区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结构科学、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综合考虑空间布局、人口集聚、产业功能、城市发展、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在“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公共空间,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城乡融合、军民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城人产”协同,打造“一心六片区多节点”空间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服务“同城化”、建设“迎客厅”,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二十七章 建设“百万级”人口中心城区

扩大空间规模优化城区功能。按照“百万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统筹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储备,促进城市扩容提质。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以目前城市中心区为基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内涵式发展。

向西依托茅莱山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都市田园产业生态区,规划茅莱山“都市田园”公园,以“农业博览园”“地标农产品博览园”“农耕文明体验”“都市休闲农业”等定位发展,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户外游乐、科普研学等相关产业。西跨茅莱山拓展城市发展区域,积极协同合璧津高速公路建设和茅莱山隧道建设工程,建设带状组团式城市,构建以茅莱山为核心、“一山带两翼”城市格局,形成“南延、西进、北控、中优”的联动发展局面。规划城市新区向北拓展25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建设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信息安全、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15平方公里建设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区(双龙科技创新小镇),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商务服务等,全面展示璧山区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和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第二十八章 加快六片区建设,深入推进“城人产”协同发展

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向外延展,打造百万级人口新城区,璧山中心城区范围扩大到来凤(南)大路(北)大兴(西)一线。“十四五”期间,城市空间向北拓展至渝遂高速(成渝环线)高速公路璧山北互通和大路互通一线以南区域,与重庆大学城互动发展。

——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中心城区向北拓展,规划20平方公里建设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引进一批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服务等关联业态,人口规模可达40万;规划5平方公里建设康养生态公园,引进高端专业医疗中心,打造集专业医院、国际社区于一体的复合式生态休闲公园;结合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该片区目前通过208省道、黛山大道、璧青路构建南北向交通体系,通过渝遂高速公路、渝蓉高速公路、轨道1号线、璧铜线实现与沙坪坝区、铜梁区的联系,加快推动合璧津高速公路、凉亭关隧道建设。

——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向南扩展至来凤一带。以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为目标,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互动发展,推动璧山高新区扩容至80平方公里,依托璧南河、缙云山打造高品质居住配套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聚集区。通过国道G244、省道S105、S546、黛山大道构建南北向交通体系;通过成渝城际铁路、银昆高速公路、108省道实现与九龙坡区、江津区、永川区联系,加快推动合璧津高速公路、金凤隧道建设。

——临空产业生态区。在璧南区域,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周边,规划50平方公里建设临空产业生态区,定位为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新门户”。着力打造重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现代国际物流中心重要承载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示范区。规划布局航空物流、航空科技、航空综合服务等相关产业。

——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体育城)。在璧西区域,规划20平方公里建设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布局重大体育设施,与成都联动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

——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在璧北区域,规划301平方公里建设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建设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的特色康养小镇和示范村。以控制性开发为主,打造为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城市发展的延展空间,是璧山区以康养为主题的城乡融合发展区域。

——农文旅产业生态区。在璧南区域,规划160平方公里建设农文旅产业生态区,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田园都市综合体,发展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研学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以控制性开发为主,围绕空港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璧山区自然与人文本地特色充分彰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城市发展的延展空间,是璧山区以文旅为主题的城乡融合发展区域。

第二十九章 推动功能性节点建设,高质量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璧北大健康产业生态区,加快建设嘉陵江提水水资源配置中心,构建以大路为支撑,七塘、八塘为重点的北部城镇体系,建设若干以乡村聚落为支撑、康养产业为特色的“田园都市”试验示范区。在璧南农文旅产业生态区,构建以丁家为支撑,以正兴、健龙、广普为重点的南部城镇体系,围绕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及交通快速通道,加快旅游环线规划建设,形成若干以乡村聚落为支撑、文旅产业为特色的“田园都市”试验示范区。在璧西区域布局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构建以大兴为支撑的西部城镇体系。

建立科学有序的城镇体系,推进建制镇——中心村——一般村落——农村聚落的高效衔接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环境改造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进各具特色的“田园都市”风貌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城市资源下乡、田园服务进城。

第八篇 巩固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服务能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抓住水、气、土壤等重点环境问题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与修复,运用环境标准和经济政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全面建成“儒雅璧山·田园都市”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充分展现“迎客厅”自然本底魅力。

第三十章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开发中的引导性作用,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强新建项目生态环境准入控制,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规定和工业禁投清单,优化完善璧山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清单,保障建设项目与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充分衔接,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新增产能规模。全面落实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需要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为生态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机制,用好用活用实环境经济政策,坚持“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探索“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协同推进建立健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制度,深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做好自然资源监管。建立绿色金融体制,加快建设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绿色信贷发展。

第三十一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深化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节约、水文明“五水共治”。开展水资源保障和水资源节约行动,推进中水回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和技术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染物输送效率和处理能力,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达标整治,全面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强化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深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集中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分散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推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河库富营养化治理。完善水污染联防联治,深入开展河长制,完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和突发水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精准施策改善空气质量。强化大气环境空间和质量目标管控,强化区域协同,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控制。深化燃煤锅炉、水泥、烧结砖瓦窑、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VOCs排放企业摸排和专项整治。加强黑烟车辆、黄标车和货车闯禁闯限查处和高排放车辆建成区限行,深化重型柴油车环保达标监管,持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落实施工扬尘控制“十项规定”和“红黄绿”管理制度,加强运渣车辆运输环节执法检查,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效率效能水平。加强餐饮油烟等生活污染治理,严格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及垃圾。深化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处置,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谋划增加有效应急应对措施。

保障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安全。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综合防控,探索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地一策”。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持续开展土壤污染场地风险调查,健全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制度,按照“发现一块、管控一块”“开发一块、治理一块”的思路,分类型、分阶段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探索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管控体系,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双源”环境安全调查评估,建立完善地下水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机制。

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种植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推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坚持分区分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行畜禽清洁养殖。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严格禁止采用施粪肥、化肥以及鱼禽混养等方式进行养殖,持续推进山坪塘、养鱼池达标整治,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实施规模化水产养殖尾水治理。

积极营造宁静生活环境。坚持规划引领环境噪声影响控制,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定期开展各类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强化中高考期间噪声专项整治。严格管控工业噪声影响,推进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强化交通噪声环境监管,在铁路、城市轨道和城市干道沿线两侧的学校、医院、住宅等噪声敏感目标,安装降噪装置、种植绿化带等减轻交通噪声污染。严格落实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完善城市夜间施工审批管理,严肃查处夜间违法作业行为。巩固“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二章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积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三高”企业常态化整治,倒逼落后产能加快出清,依法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推进绿色出行,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有序降低公路货运比例,构建“车—油—路”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建立“无废城区”为目标导向,用生态经济、循环再生理论规划建设城市,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并适度超前的循环经济体系,提高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提高璧山区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不断适应新环保标准需要,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等;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等环保领域服务业态,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推进全区和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持续推进璧山高新区低碳示范园试点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探索生态环境导向(EOD)的城市开发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聚力做强生态产业,加快健全新时期现代农业体系,打造重庆中心城区的“菜园”“果园”“花园”,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升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自然资产价值。打造绿色生态城市,争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推动公共机构带头开展绿色采购,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倡导绿色出行,号召乘坐公共车辆、轨道交通出行,构建“公交+步行”的绿色出行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深入推动“光盘行动”,坚决纠治“舌尖上的浪费”,摒弃铺张浪费,营造全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第三十三章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严格管控生态保护重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强化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和监管,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强化缙云山、云雾山、茅莱山等重要山体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建设沿道路、河流、高压线的生态绿道网络,深入开展林长制,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智慧林长系统建设,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与建设,定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加大对生态退化严重、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定期开展生物物种普查评估,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严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和扩散。

专栏18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实施高水平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立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实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容量。

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大力开展森林质量保护提升工程、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花园”建设,着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森林防火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与水平。谋划实施缙云山、云雾山、茅莱山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适时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道建设。持续巩固拓展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加大林业科技应用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施策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加强“三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系统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无废”工程、乡村美丽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社会行动效能工程等,系统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础工作。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高质量推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璧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包括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布局垃圾发电、城镇生活污泥烧制陶粒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及弃土综合利用、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医疗及化学品处理等一批环保企业。提高水泥厂对固废物质的处理能力。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组建创新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

第九篇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挖掘用好人文和生态两个“本底”,使“迎客厅”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魅力交相辉映。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持续开展微宣讲活动,做靓“小城故事会”基层宣讲品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道德模范、璧山好人、最美人物等典型评选。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镇街、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一批文明实践示范点。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公共服务水平,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构筑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硬件一流、队伍一流、水平一流、效果一流的区融媒体中心。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文物活化”工程,加强文庙等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推进正则绣、璧山微雕等传统手工艺传承,让更多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建设市级非遗博览园和区级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深度再现古道文化、状元文化、驿站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历史文脉,凝练出璧山的城市气质、人文底蕴、璧山精神。

第三十六章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建设玉泉湖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园、中国西部动漫产业园,增强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娱乐、3D动漫等数字内容供给。精心打造“音乐营销城市”,深度挖掘璧山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打造市民广泛参与的音乐文化氛围,建设永不谢幕的璧山城市舞台,常态化开展“一首歌”“一个节”“一座城”系列活动,唱响“儒雅璧山”城市气质,传播璧山城市风采。建强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策划推出一批文创衍生产品,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带。建设全景电影小镇,全方位展现璧山历史文化,推动体验经济发展。高水平办好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数字经济高峰论坛等重要节会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璧山故事,传播璧山声音。

第三十七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足用好人文和生态两个宝贝,实施好“文化+”“旅游+”战略,助力重庆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培育乡村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康养旅游旅居目的地。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盘活来凤古驿、“古八景”等历史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日游、两日游农文旅项目。推进“重庆璧山小城故事旅游区”建设,积极创建景城共融、主客共享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集中包装三合茶叶、大路黄花等特色产品,打造“璧山好礼”系列文化旅游商品。推动文化旅游业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发知名文旅产品。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新媒体宣传推介文旅资源,塑造城市文旅品牌,提升璧山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专栏19 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工程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博物馆、美术馆建成投用,推进档案馆、规划馆提升建设工程,完成广普谢唯进故居、八塘狮子坊牌坊、回龙湾谢氏民居、大竹林王家宅和大兴朝元寺牌坊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文物活化”工程。

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山地水乡农文旅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瀚动体育国际赛事中心、重庆影都影视基地、大圆祥民俗文化旅游聚集区落地,推出科技游、康养游、亲子游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康养旅游旅居目的地,推进“重庆璧山小城故事旅游区”、虎峰·云端康养运动基地、西部动漫城、金剑山步道等项目建设,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御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秀湖公园智慧景区创建。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三园”,打造婚纱摄影基地、大圆祥博物馆、翰林山庄、何氏百岁牌坊、莲花坝乡村特色展会主题农庄、抗美援朝英雄黄家富故里爱国主义·民防科普教育基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50个蔬菜、水果、花木休闲采摘体验园、30个精品观光点。整合城乡旅游资源,打通城乡旅游通道,完善观光道、休闲亭、体验园、吃住行配套服务等设施,贯穿城市“公园”与农业“三园”,建设璧南、璧北、璧西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全域旅游纵深发展。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新建旅游公路30公里、改扩建公路10公里,建设300户民宿,完善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观光采摘彩色便道。

策划建设璧山·花博汇旅游项目,配合花卉苗木专业市场建设,带动璧南农文旅产业生态区发展。包含花木种植示范基地、西部(重庆)花卉苗木产业园和花木育苗科研中心、创意植物园、丁家花语小镇、花与泥以及院子系列特色民宿群等。建设坪上橙乐园、郎上茶乐园、健龙菜乐园等。

第十篇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打造高质量市场经济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在服务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打造高质量市场经济体系。

第三十八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总结推广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运营管理模式,依法依规赋予区属国有企业更多自主权。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科学设置区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架构,构建适应璧山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矩阵。稳步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破除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壮大行业商会协会组织。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

第三十九章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落实新一轮中央预算管理改革要求,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全面落实现代财税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财政规划管理,优化政府采购程序,有序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快投融资改革创新,强化资金、资源、资产统筹,规划并做好“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开发推出适合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组建中国(西部)地标产品品牌营运联盟,用好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增信机制,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强化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推动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服务业发展。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综合运用PPP等投融资新模式,鼓励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四十章 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持续推进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成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尽量不跑”。健全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提升“企业之家”效能,常态开展“部门摆摊、企业赶场”活动,推行“审批代办专员”制度,提高涉企服务效率。用好用足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类基金,做大企业帮扶“资金池”规模,强化各类生产要素保障,积极推动民营市场主体“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审慎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争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探索运用REITs理念建设标准化厂房、写字楼、人才公寓等,采取平价租赁方式进行供给,打造一流的高品质低成本发展环境。

第四十一章 融入高标准市场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原则,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实行企业经营许可清单管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对任何所有制、任何规模、任何类型的企业,做到一视同仁。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系列举措,完善土地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等平台功能,建立农村要素交易市场、西部(重庆)花卉苗木产业园,促进各类要素市场稳定运行。深入实施“云长制”,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促进数据高效汇集、顺畅融通、开放共享和安全运行。

第四十二章 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新门户”

深入融入“一带一路”、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多层次商贸流通开放平台体系,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着力打造重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现代国际物流中心重要承载区。以建设重庆第二国际机场为重大战略契机,预留开放口岸发展空间,打造口岸开放新高地。争创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扩大对外开放窗口,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协同。用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欧洲(重庆)中心项目等平台,设立专门机构对接服务,促成更多教育、医疗、商贸、金融等领域项目落地。与更多国外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建设东南亚风情小镇,打造境外人士在渝活动的重要场所,进一步促进经贸、文化交流,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新门户”。

第四十三章 建设开放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开放平台集聚辐射作用,壮大总部贸易,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大力培育开放型市场主体,构建各类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大幅提升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在国际竞争体系中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内陆开放优势。

围绕璧山区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以璧山高新区为重点,打造全球技术、人才、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平台;在规则等制度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打造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通道。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壮大“专业园”“国别园”规模,做实国家智能化示范园区,全面提质重庆台商工业园,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家园,推进棕树湖片区智慧城建设。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坚持“三轮驱动”,建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有序下放区级管理权限,使其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三发引擎”。支持三大开放平台拓展开放功能,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扩大开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适时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三大开放平台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产效益。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巩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果,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做强一般贸易,发展总部贸易,大力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深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外资企业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有序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第十一篇 提升教育和健康供给水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璧山行动,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十四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一节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优化教育评价导向,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布局教育资源,根据产业发展、住宅状况、出生率、人口数量、辐射半径等规划建设新城区中小学校,并以规划导则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入学难”和“大班额”难题。保障教育事业发展资金,把全区每年土地出让金纯收益和城市建设配套费按一定比例计提纳入新建学校资金专户。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区制改革、联盟办学,纵深推进教师员额制改革。发展更加优质、更具特色的基础教育。增加托幼服务供给,提升公办幼儿园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确保幼有所育。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按统一部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城市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高中教育布局,确保优质特色发展。完善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互通机制。加快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构建5G时代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创建教师进修学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布局。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建设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明确功能定位,坚定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方向,集聚20所左右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引导相关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一批“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打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通道,大力提高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黏度,促进更多毕业生留在璧山区工作,实现“催生新科技、转化新成果、孵化新经济、创造新业态”的发展目标,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够培育集聚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围绕大数据智能化、网络安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光电显示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产业发展方向,招引一批大学开工建设。加强与大学城东区互动发展,在保持产教融合特色的同时加强教育资源共享。确保重庆中医药学院建成投入使用,达到8000名学生办学规模,争取市政府投入启动学校二期建设;扩大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办学规模,力争达到20000名学生办学规模;支持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加快发展,办好区职教中心。

做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青年发展保驾护航。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围绕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婚恋、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文化、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细化措施。

专栏20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启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新增公办幼儿园15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达到90%。

义务教育。统筹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小学永嘉校区建成投用。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到2025年,新建小学10所、初中5所。

高中教育。新建普通高中1所,完成来凤中学、大路中学改扩建工程。将璧山中学、来凤中学等打造成为“理念优先、文化优秀、校园优美、管理优效、课程优化”的知名高中。

特殊教育。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发展,持续增加特殊教育补助专项资金投入,加大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改善项目的实施力度,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

产教融合。完成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区规划,推进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建设。引进一批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

其他方面。完成职教中心改扩建,完成璧山进修校及附属学校标准化建设,做好国际教育、高端培训机构引进工作。建成投用重庆中医药学院及其附属教学中医院,推动璧山区东林智慧学校建设。

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员额教师、区管校聘等改革举措,严把教师招聘入口关,柔性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持续深化教师培训。

智慧教育。高质量建设智慧校园,夯实智慧教学应用环境,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达到14所以上;完善“互联网+”智慧教育服务应用系统,构建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构建智慧教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积极创建国家教育示范区。


第四十五章 实施健康中国璧山行动

坚持全方位关注生命、全周期维护健康的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打造健康环境,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提升璧山区人均寿命水平。发展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等级疾控中心创建工程,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理机制,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大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供给,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健康共同体“三通”和“信息通”建设,更新基层医疗设施设备,提升镇街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办医能力。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精准医疗。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重庆中医药学院,加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研究;进一步提升区人民医院科研能力和发展水平,与陆军军医大学共建脑科学中心(脑科学谷);按三甲标准高水平建设区中医院,力争作为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并成功创建三甲;积极推进区妇幼保健院三级医院等级创建工作;加强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鼓励社会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三级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支持通过合作办医、设立分院等方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区级公立医院龙头作用,结合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整体提升璧山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美丽医院”“智慧医院”,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第四十六章 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

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使得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社区公益性健康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布局重大体育设施,争取与成都联动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根据璧山特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围绕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生活,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非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培育打造3—4个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建设2—3个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初步建立起与璧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璧山特色的竞赛表演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把璧山打造成为区域性赛事名城。

专栏21 健康中国璧山行动重点项目

推进璧山区人民医院护养、康复等功能提升配套工程,开展脑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

高标准完成璧山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并投用,提升中医专科建设及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区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基础设施、专科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区妇幼保健院三级医院等级创建工作。

推进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及环境改造等工程,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康复治疗等服务能力。

推进15家镇街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适时实施有条件的镇街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

实施璧山区疾控中心病毒和微生物实验室改造工程,推进璧山区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工程,梯次提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推进璧山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并实施15个镇街卫生院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智慧医疗”实施工作。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布局“三人制”篮球场等便民锻炼设施和健身器材,推进健身步道、公园慢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东岳体育公园体育服务效能,发挥品牌效应,孵化体育运动集聚区、体育用品集散地,强化璧山半程马拉松赛影响力。规划20平方公里建设国际体育产业生态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下,与成都合作,联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知名度。

第四十七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抓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依托缙云山、云雾山等生态资源,用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色村庄”“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市级美丽乡村”等生态文明品牌,紧扣“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两大核心,围绕“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以打造“一老一小”友好城为目标,协同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将璧山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城,为本地居民、国内游客、乃至世界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消费和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合理布局、有效配置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康养养老、文化体育、商业商务等资源,建设“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加快建设“一老一小”友好城,推进城市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扩大长期护理试验试点范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领域,推进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推动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建设,打造科学合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好养老服务中心(站)、“孝心食堂”,以改建或配建方式全覆盖建设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向小区延伸。探索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推动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展“互联网+养老”,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更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第十二篇 提升社会建设水平,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社会建设水平,筑牢社会保障底线。完善以人为本、多元共治、系统融合、精细精致精准社会治理措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四十八章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市民收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稳总量、优结构、提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加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大力扶持创业创新。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筹建渝西(璧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跨界共享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促进扩大就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协调,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加大特殊时期援企稳岗就业工作力度。

增加市民收入。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完善工资制度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落实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四十九章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基本要求,全面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区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继续推进参保征缴工作,依法促进各类用人单位履行参保和足额缴费义务,努力实现“应参尽参”和“应征尽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险衔接机制,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推进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设施建设,实现有意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全覆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制度。落实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双拥工作。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完善留守妇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积极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加基层儿童保护和服务工作,织密、织牢基层儿童保护工作网。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公益性殡葬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形成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

专栏22 重大社会保障工程

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工程,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完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新职业、新工种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建设就业援助网络,支持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发展,落实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和收集制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标准随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强化住房安全有保障,推进农村、城市C、D级危房改造。改造老旧小区(片区)44个,实施老城区背街小巷改造,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危房整治,完成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

强化社会救助。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城乡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救助和“情暖童心,相伴成长”关爱服务项目。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城区。

第五十章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亮点、新模式,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镇街和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以购买服务、定向委托等方式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治保维稳类等社会组织。调动部门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社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到30平方米”提质建设。有效开展“党建引领、乡风治理”,以院落为主阵地,推动乡村巧治善治,实现“农村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建设乡风文明、平安和谐、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第五十一章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强化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以小区为对象、以党的领导为基石、以群众自治为内核、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使党的基层组织构架、社会治理组织构架及社会服务三者有机融合,把支部建在小区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构建起城市基层党组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构架,完善“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家庭”的治理网络,优化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体系与通道,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保障和充分发挥业委会作用,通过业委会和小区支部交叉任职,保障党的声音、政策畅通无阻,社会共治共享。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2+N”联调机制,建强人民调解员队伍,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约束作用,创新“阶梯式调解”“专业式援助”“自助式治理”等基层治理工作模式,打造一批群众自治、社会善治的璧山“微品牌”。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23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法治社会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推进普法教育工程,建设完备的普惠性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区级综治中心建设、实施璧山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雪亮工程),推动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程。深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全面升级“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全面推开“党建引领、水价治理”,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风治理”,推动乡村巧治善治,实现农村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十三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十二章 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细化各类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责任。坚持“党政主导、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运转顺畅、处置高效”原则,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军地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重大灾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人员、物资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开展重大风险和应急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全区各类重大风险和应急资源情况,实现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推广“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建设智慧消防,及时获取和预报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专栏24 平安璧山建设重大工程

推进璧山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启动建设消防指挥中心综合消防站、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工程。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探索“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实施智能火警报警系统安装工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第五十三章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校园、医院、高层建筑和旅游景区等领域安全监管和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推进平安璧山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治常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基础工程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区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用好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实现疫情防控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完善疫情常态化的防控机制,坚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五十四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坚决打击非法宗教组织,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强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制度。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维护金融安全、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能源安全。加强房地产领域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筑牢“三道防线”,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建立健全司法协助与合作工作机制,完善协调联动的区域平安建设体系。注重法治德治结合,严格法律规范、坚持严格执法、推动全民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常态化重点工作开展,深入开展“三巡”工作,加强重点人员管控。提高专业化处置能力,加大基层基础设施、专业装备建设投入和经费保障力度,防范打击专业职业化违法犯罪。

第五十五章 深化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民兵组织转型。抓好民兵队伍实战化训练,持续推进基层人武部规范化达标建设,探索“基地化轮训、常态化备勤”训练路子,整体提升应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与驻璧部队联演联训,统筹建好人防、应急、战略交通、后勤保障等国防基础设施,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深化拓展双拥共建成效,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第十四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战略任务顺利完成。

第五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区委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区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树牢创新理念,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五十七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从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的空间战略两个维度,顺应人民期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大检视大整改大创新”活动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确保党在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个方面,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全过程,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各领域。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同级监督,推动纪律、监察、巡察、派驻等监督有机贯通,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从严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五十八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擦亮奋斗底色,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把发展责任落到实处。聚焦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四大危机”:格局不大的危机、作风不实的危机、担当不够的危机、本领不足的危机,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办好“璧山干部大讲堂”“周末智汇讲堂”,提升区委党校办学质量,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压实党建工作“第一责任”矩阵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容错纠错、撑腰鼓劲,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璧山英才计划、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办好“百名博士璧山行”等引才聚智活动,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事业发展储备力量。

第五十九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加强依法治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区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六十章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坚持以全区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课题研究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全区发展规划是政府编制年度计划、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全区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步编制和实施一批区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确保战略任务精准落地。

各镇街、各部门要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区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将全区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要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对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对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六十一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评估监督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区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创新评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规划信息、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六十二章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

谋划储备重大项目。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抓好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抓好央企、外企和民企项目对接。落实重大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做到信息准确、方向清晰,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社会治理、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等领域,形成“对接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投用一批、达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加强项目实施保障。针对重大项目落地,制定完善资金平衡方案,增强招商引资措施,保障重大项目按规划目标逐步实施。科学制定年度投资计划和预算编制,确保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有序有效推进实施。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切实做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社会稳定和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