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700934474XW/2023-0001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6-09 [ 发布日期 ] 2023-06-09

重庆市璧山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璧山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和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认真执行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总体看,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加固、整体向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细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工作部署。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沿着“五新四城”“两城三片”前行路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成渝地区交通战略支点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重庆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加快建设,中新(重庆)科技城扬帆起航,改革经验、亮点工作赢得中央媒体“点赞”293次,璧山人民正奋力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组建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出台《关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系列政策举措,组织实施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创新推出个体工商户信用便捷贷,全年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21.8亿元。面对风险挑战,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高温、斗旱情、抗灾情、防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市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1亿元、增长3.6%,增速位列主城都市区第三。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408元、增长9.9%,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15件重点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集聚高质量发展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约794亿元、增长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预计位于全市前列。玉泉湖“进化光环”等14个片区开发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比亚迪电池研究院总院、BNCT核医疗健康产业示范项目等115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重庆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入围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抢抓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契机,开展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帮助企业获得国家反馈设备贷款贴息额度和放款额度均居全市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到7.2万户,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5%,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集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脚踏实地推进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工作部署,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一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加快建设。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加速集聚创新平台、项目、人才、金融等各类资源要素。携手重科院共建易智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市级研发平台27个、累计149个。建立璧山区科技专家库,推动总规模20亿元重庆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在璧注册落地。二是良好创新生态日趋完善。创设“璧玉计划”人才品牌,出台“人才十条”政策和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办法,成功举办院士专家璧山行、中国创新挑战赛。三是创新主体活力迸发。新增科技型企业15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家、产值占比提高到57%,全区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重达到50%。青山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入选国家级智能工厂,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获批教育部重大科创平台。四是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累计引进培育海创汇、中关村e谷等知名孵化平台12家,在孵企业(团队)达到586个。新成立研究院公司5家,孵化科技成果340余个。比亚迪“刀片电池”产能达到22GWh。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完成近1600件全球有效知识产权提案。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构建科技创新‘研究院经济’模式”项目获评2022年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项目。

(二)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固本强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质量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的工作部署,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和融合化。一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9家、“小巨人”企业6家,累计分别达到138家、14家。创建市级绿色工厂21家,新建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化工厂1个,推动超过2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迈出新步伐。高新区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产业集群称号,进入首批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创建名单。比亚迪电池产值突破220亿元,启动新增20GWh扩能项目。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投产,平创半导体等产业龙头项目加快推进,弗迪电池研究总院、中国兵装传动技术研究院相继落户,众泰汽车战略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南高科、中国长安青山智能传动产业园建成投用。重庆中医药学院建成投用,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实现零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三是制造业承载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小企业集聚区主体工程完成85%,中小企业家园一期竣工验收,璧山高铁站前片区道路5公里建成投用。绿岛丽景和景山人才社区启动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成功开通。四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金融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增基金公司5家,累计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7支,参股国家级基金2支。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启动无水港建设,引进传化公路港、美团优选重庆市总仓等现代物流项目。持续优化电商产业生态,鼓励传统产业“触网”销售,成功举办重庆“6·18”电商节活动闭幕式,西部网科成功获批市级电商示范企业。

(三)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更为协调。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质量打造城乡融合新范例的工作部署,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饮水安全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户和监测户参保率、脱贫户子女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实施2022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40个,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万元以上、同比增长8.2%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质效显著增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调整粮食应急保供网点,圆满完成区级成品粮油增储任务,着力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整治撂荒地2034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垦造水田”2987亩,实施土壤酸化改良示范片2.5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6.63万吨,生猪出栏22万头,蔬菜产量86万吨,水产品产量1.21万吨。接续推进市级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累计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9个,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开工建设。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3亿元。七塘镇将军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云雾花涧”农文旅项目全面启动,第二届重庆“乡村艺术集”成功开幕,“艺术活化村落”走进央视《山水间的家》。三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扩面,试点村增加到46个。“三社”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试点有序推进,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制订并公布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基准地价,扎实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制定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增长22%

(四)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力持续迸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质量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的工作部署,抓实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一以贯之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有序。推行企业登记许可全程电子化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开办企业事项全环节实现“一网通办”,新发展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房地产、社区团购等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促公平”专项执法行动。强化企业要素服务保障,调整规划建设用地1700亩,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基金4.1亿元,新增政府债券23.9亿元。获得国家反馈设备贷款贴息额度35.2亿元、放款额度7.2亿元,获批额度和放款额度均居全市第一、且占全市份额均达15%。争取国家反馈中长期贷款项目37个、贷款需求72.7亿元。“八大资金池”助企融资11.8亿元。二是政务环境更加高效便捷。“企业吹哨 部门报到”互动机制解决企业问题1.2万余个,相关做法获市政府吸纳推广。创新运用“政务邮政”“群众点单、服务上门”“投资项目审批代办”等模式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出生一件事”荣获2022信息化建设匠心服务卓越实践成果奖。创新推出“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网上联办服务,开展“公民身后一件事”试点工作。三是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印发2022年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重点,实施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有序推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山城有信”三码建设试点,持续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制定《推行要素式审判及文书简化工作指引》,设立民事案件速裁中心,扎实推进简案速裁快审。四是重点领域改革走深走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修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首次引进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推动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超150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璧山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体方案》,“一企一策”靶向改革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机构重组、职能重塑、资源重配”,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89亿元。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全流程电子标覆盖率达100%,实施见索即付的保函制度,有效减轻投标人、中标人资金压力。

(五)稳妥有序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空间不断拓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质量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的工作部署,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做优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一是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扎实推进4个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投入试运行。努力扩容川渝“朋友圈”,与重庆、四川区(市)县开展交流30余次,签署合作协议6份,签订产业合作项目19个、总投资127.5亿元。做实与梁平区对口协同发展。完成产品助销2019万元,培训医务人员、干部人才80余人,互派干部顶岗锻炼10人,支持梁平民生、农业科研项目2个。在璧共建竹博园,推动梁平“璧山高新区梁平协同创新发展园”建设。二是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配合完成重庆新机场集疏运体系规划,开展临空经济区规划研究,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成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永璧高速、渝遂高速复线有序推进。合璧津高速大兴至合川段通车。轨道27号线、璧铜线、金凤隧道加快建设,虎溪隧道完成隧道段初步设计,渝遂高速复线缙云山隧道等顺利掘进。黛山大道北延线完成前期工作。三是开放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开放平台提级扩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持续增进,深度参与RCEP合作机制,引进外资项目4个,实际使用外资3241万美元。中新(重庆)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重庆东盟合作中心、缅甸推广中心建成投用。启动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申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年度评估全市第一。

(六)持之以恒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城市魅力日益彰显。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品质建设生态之城的工作部署,加快城市更新,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一是深入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115.9平方公里、耕地259.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212.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123.6平方公里。实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4768亩,完成征地拆迁5542亩,供应土地11694亩,处置闲置土地1021亩,实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3750亩,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出台城市色彩规划管控导则,完成22个实用性村规划编制修改。二是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编制完成《璧山区城市更新策划方案》,大成广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1.2万平方米。“公园之城”名片更加靓丽,建成万家岩口袋公园、两岔河体育文化公园,曙光湖公园、玉泉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海绵城市项目13个,累计覆盖城市建成区40%。全面延伸“马路办公”管理触角,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办结率100%。整治背街小巷150条。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实施大气污染精准监管综合服务项目,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8天,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启动排水管网整治三期建设,“三河”水质稳定达标,河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完成2个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渗滤液处理厂全量化升级改造完成。“智慧林长”平台运行有序,建成综合监测指挥中心,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监控覆盖率超过85.3%四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搭建碳达峰碳中和“1+6+N”政策体系,印发实施璧山区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两高”项目全部整改完成。扎实做好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七)多措并举涵养儒雅文化底蕴,城市文明风尚积厚成势。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品质建设儒雅之城的工作部署,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规范化建设文明实践所、站206个,打造文明实践点22个,重庆文明实践云平台璧山分平台发布活动1万余场次,注册志愿者6万余人。打造“振兴驿站”3个,布局建设“1+37+N”“暖心驿站”阵地体系,服务周边农文旅产业发展和新业态从业人员。获评全国“最美”人物1名、市级“最美”人物6名、“重庆好人”3名,儒雅文明风尚传遍大街小巷。二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1个、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9处,开展长江流域文化资源调查。实施文庙、朝元寺牌坊、烈士陵园、谢唯进故居修缮保护,正则绣荣获重庆市“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第十三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三是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川渝阅读“一卡通”正式投用,新建图书馆分馆5个、乡情陈列馆3个,完成“一馆四中心”方案设计,改造提升镇街文化服务中心。举办中国西部匈牙利文化节、西部动漫节、国潮璧山等文化活动10余场。2个原创作品分别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演出500余场,免费向群众发放大圆祥博物馆门票8000张。举办全民阅读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58余场。举办体育赛事13场,获市第二届智力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

(八)精细精准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全域发展活力加快释放。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品质建设活力之城的工作部署,培育发展新业态,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着力促进消费回升。一是数字经济有序发展。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初步布局,“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有序构建,“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初见成效。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机制,制定《璧山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机制》《璧山区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举措,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启动“两核引领、多点融合”的数字经济载体,中科曙光、国科量子、奇安信、易平方等头部企业相继扎根,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中心等示范项目快速推进,发布“梦界空间”品牌,玉泉湖数字软件产业园等30个项目启动建设,为快科技等30个项目签约落地。组建西算大数据公司,参与建成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汉渝蓉”段,成功申报重庆市政务云“同城双活”中心、重庆国科入选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97亿元。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引进中关村国际中医药科技城、博乐CDMF工业设计等项目34个。鼓励发展电商经济、夜间经济。举办首届“寻找西部带货王”电商主播大赛。以“箱遇音乐集市”为代表的“后备箱经济”新业态迅速兴起。探索以网红打卡地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举办首届“深山绣娘·国潮璧山”大型活动,接待游客观看演出、拍照打卡10万余人次。三是文旅产业优化升级。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秀湖景区获评重庆市文明单位,秀湖水街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秀湖公园九门仙侠小镇推出古风沉浸剧本体验项目。“茅莱仙境”生态文旅项目梯田花海农田景观初见雏形,音乐露天营地正式营业。福禄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御湖新世界温泉度假酒店即将开门迎客,古德里酒店开工建设。结合重庆新机场建设规划编制契机,启动临空经济区产业规划编制。四是消费活力稳步复苏。开展千万消费券活动,直接拉动消费3000余万元。开展汽车惠民购活动,落实购车补贴160余万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00%。“来凤鱼”“璧山兔”等3个璧山菜品成功申报为重庆地标菜。加快培育假日消费,成功举办樱桃节等品牌活动。

(九)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关于高品质建设一生之城的工作部署,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一是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完成2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改60栋老旧居住建筑消防设施,新建“四好农村路”120公里、“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0个,新建公厕5座、改建公厕5座,新建农贸市场(超市)2家,改造农贸市场2家。持续开展助餐、助浴、助医“三助”行动和“惠残助残”暖心行动,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室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托位数1.83个。二是推动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加快集团化办学改革,启动未成年人保护“一人一策”专项行动,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学位900个。大路中学改(扩)建综合教学楼建设工程竣工,职教中心三期、凤凰小学扩建、高新区实验学校、东林智慧学校建设有序推进。区中医院新院区(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加快建设,区疾控中心整体迁建项目、福禄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成功启动。三是社会保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13.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9818万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88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77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39万元。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累计建成15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4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54个养老服务互助点、3个农村养老服务互助示范点,推行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新模式。深化殡葬改革,启动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开展公益性公墓建设前期工作。四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推进信访“治重化积”专项工作,化解积案和突出矛盾纠纷264件。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满意度位列全市第一。积极稳妥处置遗留问题,六旗项目重组蜕变。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和房地产稳定基金,佳兆业、恒大等57个在建楼盘全面复工。全面实行“一金三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位列全市第一。消防指挥中心主体完工,打造应急管理信息智能化平台,有序推进新型电气火灾智能预警系统建设。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2022年是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圆满召开后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的关键之年,国民经济顶住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了最好结果。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在新的赶考路上蹄疾步稳、勇毅前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把舵定向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既谋当下之策、又谋长远之计,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全区各镇街、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全区上下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众志成城、共促发展的强大力量。

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的37项指标中,森林覆盖率等8个约束性指标有7项完成,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未达年初目标,主要由于夏季高温导致臭氧污染反弹严重、冬季气象条件极端不利、四季度各行业复工复产加剧本地污染累积等因素影响,包括我区在内的20余个区县难以完成目标任务。全员劳动生产率等29个预期性指标中预计有16个实现预期,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显著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民生相关的指标完成较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由于高温、干旱、疫情等多重影响,企业投产放量、项目建设进度、经济社会活动等难以保持往年正常水平,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地区生产总值等11项预期性指标预计未达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2项暂未获取市级统计数据,预计均位居全市前列(详见附件1)。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宏观形势判断。从国际环境看,俄乌冲突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供给制约、需求不足等问题交织,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地缘政治冲突热点多发,外部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有望实现总体回升。就重庆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全市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国家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将进一步释放重庆的发展潜力。璧山作为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西部(重庆)科学城重要功能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从自身情况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政治效应转化为强大发展动能。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进行部署,全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为璧山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作出明确指引。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谱写璧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明确决定,必将极大调动和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以更强执行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区第十五次党代会圆满召开以来,区委、区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全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呈现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坚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契合国家和市级层面的政策导向和发展重点。我们锚定科技创新新高地持续发力,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在叠加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一带一路”和重庆新机场建设等系列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条件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更大作为。

(二)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工作总抓手,抓好“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力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兜牢民生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开好局起好步。

(三)主要发展目标。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总体沿用2022年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28项(详见附件2)。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兼顾需要与可能、长期与短期、速度与质量、总量与结构,为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有序衔接“十四五”规划,建议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为7%、力争突破千亿元。

——经济运行恢复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8%,新设立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总量力争突破8万户。

——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9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5%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8%,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四)重大项目安排。2023年区级重点项目170个,总投资1391.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4.7亿元。按以下五类安排: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59个,总投资69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9亿元;城市提升重点项目53个,总投资34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8亿元;社会民生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32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2亿元;生态环保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亿元;乡村振兴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1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亿元。

2023年片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101个子项目计划全年完成投资148亿元,拟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总额超750亿元。新能源片区—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等31个竣工投用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7亿元,曙光湖片区—华道生物西部细胞免疫治疗研发和生产转化中心基地等19个续建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2亿元,中医智谷片区—BNCT核医疗等46个新开工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玉泉湖片区—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等5个项目力争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并提早进入建设阶段、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三、2023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一)更大力度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大健康产业集群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实施“千亿集群、百亿链主、亿元规上、万家创新”四大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扶持比亚迪、中国长安、青山、红宇、龙润、蓝黛等龙头企业壮大为百亿级“链主”企业,开工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及轻量化中心、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产业项目。加快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平创半导体等项目投产达效,带动完善本地研发体系和转化应用体系。加快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以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为指引,支持红宇、嘉陵、青山、盾之王等优质军民融合企业深耕智能装备领域。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围绕肿瘤诊疗、中医药两大赛道,发挥中核集团、重庆中医药学院等资源优势,新开工BNCT核医疗健康产业示范项目,投用中医智谷展示中心及创业孵化中心。建成投用专精特新产业园、中小企业集聚区,有序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笔电配套产业,推动消费品、食品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与阿里飞象合作打造C2M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擦亮“中国西部鞋都”名片。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创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个。二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围绕“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工程,加快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玉泉湖“进化光环”和曙光湖“智慧之眼”两大核心载体建设,布局网络安全、量子通信、大数据、元宇宙、数字创意等重要赛道,引进优质项目20个以上。首推汉渝蓉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全面应用。开工建设奇安信全国软件供应链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康佳数字经济产业园、易平方总部、翔游网约车平台等项目建设运营,建成投用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GPU、国科量子通信全国运营中心。加快打造“梦界空间”新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阿里元境国家级元宇宙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西部科学城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力争纳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范围。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数字化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上云企业200家、规上企业30家,建成5G基站150个,持续加大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力度,做好IPv6规模部署和推广应用,建好用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示范,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支持青山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推动智能运输物流装备应用,构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完善“三农”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大数据集成和创新应用。健全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依托“村村旺”“巴味渝珍”“田园乡居”等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与西部网科等电商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8亿元。提高数字化治理效能。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驱动数字城市迈向新台阶。构建“城市大脑”,搭建“一中心两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投入运行“必安网”平台,建好新型电气火灾智能预警系统。坚持数字惠民,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便民惠企智慧应用场景。积极参与全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建设,丰富文旅消费、民生普惠等领域场景应用。推动西算大数据公司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牵头推动全区信息化项目集约化建设,提升数据资源建设、联通、管理、应用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打造软件供应链检测中心全国总部、CDMF工业设计创新生态社区,引进培育百亿级建筑业总部企业,积极探索“零售体验”“商品服务”“线上线下”业态,加速电子商务品牌企业、第三方运营商、物流运输等龙头资源聚集,培育壮大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行业补短板上水平,壮大商贸、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业态。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

(二)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奋力催生发展新动能。一是建强创新平台载体。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科学规划、协同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一区多园”、中新(重庆)科技城“五大组团”建设。加快推进曙光湖片区开发,力争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建成投用,持续提升创新承载能力。培育发展研究院经济,深化“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研究院产业园基金”创新模式,试行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政府首购。完善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力争新增市级研发平台20个,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家,新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个。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引进落地一批创新团队。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1%。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落实“揭榜挂帅”“赛场识马”、经费包干制等新型体制机制,助力脑陆科技、格物光电等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成果。支持康佳、比亚迪分别申报国家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助推中科曙光、龙润等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靶向突破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智能座舱、第三代半导体、高端机床、BNCT核医疗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形成一批原创成果。推动“明日之星”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3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23家,培育扶持“明日之星”企业100家。三是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落实科技创新“25条”、金融支持创新“28条”等政策,用好创投基金、产投基金,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引导鼓励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支持60家次以上科技型企业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资金超过1亿元。强化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强化科技人才赋能,深入实施“璧玉计划”“璧山人才十条”,围绕重点领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700名,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个。积极申报“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等市级人才项目,继续实施“璧山英才”遴选。构建领军人才“5+N”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人才管家”机制,提升人才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养老育幼等保障水平,投用景山人才社区,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圈。发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办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三)更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一是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全面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用好项目“月、旬、周”三级调度协调机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协调区内资源,推动区中医院新院区(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积极支持制造业民间投资转型升级,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强化资金保障,抓住国家稳投资政策机遇,统筹做好2023年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工作,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设备更新贴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国家重点资金。强化用地保障,争取用地指标3000亩,实施征地拆迁4000亩,支持低能耗高产出项目优先用能。深化投融资改革,积极探索PPPTOT等新型投融建模式,跟进全市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渠道,三大平台集团完成融资130亿元以上。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专班招商机制,力争引进100亿级项目1个、50亿级项目3个、10亿级项目15个,签约额达到750亿元。力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工业投资增长15%二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力争纳入重庆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试点。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建成投用御湖新世界温泉度假酒店及东南亚风情小镇,打造一批主题文化街区,引进一批高端化餐饮品牌。开展城市商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四首经济”,改造优化大成广场等传统商圈,加强培育环秀湖商圈体验式消费业态,提档升级中央大街等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后备箱经济、假日经济,推动西部直播电商基地建设,完善“箱遇音乐集市”后备箱集市功能,建设中国国潮总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提升消费市场活跃度,积极推出促消费举措,办好西部动漫节、惠民消费季等活动。

(四)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厚植开放新优势。一是优化开放通道格局。将交通互联互通作为促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先行领域,扎实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动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早日开工,前瞻谋划布局璧山空港新城,加快西部(重庆)科学城专业市场集群建设。配合推进兰渝高铁、铁路枢纽西环线、渝自城际、渝毕城际、城轨快线永川线、成渝高速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轨道27号线、璧铜线、渝遂高速复线、永璧高速建设。合璧津高速全线通车,金凤隧道具备通车条件,启动虎溪隧道建设,适时开工黛山大道北延线、茅莱大道西延线。打通青杠至金凤连接线,实施白福路、七将路升级改造,开展正兴石院围城路建设。二是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把开放平台建设提升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建好中新(重庆)科技城御湖片区,办好中缅(重庆)贸易合作论坛、中新(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会议,发挥好重庆东盟合作中心、缅甸推广中心作用,打通南下经贸合作通道,引进科技、教育、医疗等合作项目20个。做大保税仓,加快无水港建设,开工建设传化物流公路港,打造区域性物流集聚地和货品集散地。建强璧山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重点产业发展平台,争创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抢抓RCEP发展机遇,建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展跨境电商总部结算业务。引进外资项目5个,实际使用外资超过4000万美元;新增进出口企业5家,进出口总额突破56亿元。三是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川渝城市互动。深化与渝中区、简阳市、巫溪县、乐至县、梓潼县战略合作,办好第四届成渝轴线联盟峰会,扩容川渝“朋友圈”。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事项,强化区级统筹调度机制,清单化、项目化、事项化专班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提升交流互动实效。落实“川渝通办”和便捷生活事项,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产业协作体系,与四川射洪、乐至共建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中国长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与雅安、成都龙泉驿区产业配套,联动宜宾、遂宁壮大川渝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规模,共同打造“成渝零部件配套走廊”。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加强与梁平区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加快建设璧山竹博园,探索实践“飞地经济”。

(五)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是营造优质有序市场环境。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行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和申报承诺制,放宽经营性用房限制条件,拓宽特定行业市场主体准入途径。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政府大数据增信平台,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消招标文件线下备案和联合会审环节,实现备案全流程电子化,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和恶意低价中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构建适应璧山经济发展的区属国有企业矩阵。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企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等方面的灵活优势和支撑作用,激发国资国企内生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二是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持续推动“阳光餐饮”“渝溯源”“智慧电梯”“山城有信”等技术应用,深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互联网监管”和重点领域监管。持续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压减现场检查频次。依法依规实施轻微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实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深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行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动建设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质效,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有序开展网络不正当竞争专项治理。三是营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扎实推进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减证便民”行动,加快延伸企业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政务服务链,全力推进企业准营、水电气过户、公民婚育、灵活就业等高频事项“一件事”联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广运用“渝快办”“渝快政”,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率提高到90%以上。拓展“一网通办”“全区通办”“一窗综办”“上门办”等服务事项,持续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构建“标准统一、就近交件、协同办理、一次办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扎实开展“千人助万企”活动,做实“智创·同心”赋能品牌,实施“企业吹哨 部门报到”互动机制与“企业之家”融合运行,推行企业满意度测评,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更为优质的功能服务。四是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进一步优化稳企惠企政策落地兑现服务,依托“服务专员”团队、“全覆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等,探索为企业提供精准解读、专人对接、跟踪兑现的“全链条”服务,推动稳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非申即享。探索产业园区开发新模式,租售并举供应“标准地”“标准厂房”,提高要素聚集度和“亩产楼产”效益。进一步发挥“八大资金池”作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质量品牌培育力度,开展区长质量管理奖评选。办好“璧玉·英杰荟”等招才引智活动,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布“招工令”“聚贤令”,帮助企业招引产业工人1.5万名以上。全力争取“川电入渝”“疆电入渝”政策倾斜,开工建设正兴35千伏输变电和110千伏凰璧线项目。积极参与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璧山段建设,启动城市新区水厂三期和璧北水厂建设,新安装供水管网42公里,新铺设天然气管道20公里。

(六)更大力度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化国土空间绿化行动,继续实施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硬化道路绿化、“四旁”植树,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巡查监管,打造特色林木示范基地,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编制森林火灾灾后生态修复方案,加大缙云山生态修复力度。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1%。完成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和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回头看”,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强化中央、市级生态环保督查问题整改。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污染精准监管综合服务项目,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综合治理臭氧、PM2.5等污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完成市级下达目标。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认真落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推进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完成城区一级截污干管改造和排水管网整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三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管理,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管控,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三是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创建绿色工厂2家、节水型企业5家,争取璧山高新区创建为近零碳园区,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绿色低碳材料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完善加气、充电等能源终端设施,提前布局光伏、储能等新型分布式能源设施。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照明改造,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世界地球日等宣传活动。

(七)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定期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排查和新增问题清零,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引导工业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向农村延伸,鼓励打造“振兴车间”,持续开拓帮扶车间、开发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区级以上补助资金的10%。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7万元以上。二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村镇规划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成10个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管护”长效机制,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新建一批“四好农村路”、生产便道、入户道路,完善乡村振兴驿站功能。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7%200户(或500人)农村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美丽宜居示范镇、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建成市级绿化示范村2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170户。持续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农村,推进城乡中小学成长共同体建设,福禄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有序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扩面推进“三变”改革,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八塘镇“1N部”利益联结试点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营,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以上。三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导“非粮化”耕地加快恢复。持续推进撂荒地综合整治,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1.7万亩。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生猪出栏量稳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种质资源库生物基地,实现保存蔬菜种质资源种子资源1万份以上。选育推广农业新品种,扩大智慧农机补贴比例和范围,推动山地丘陵特色智慧农机试验示范。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提升葡萄、樱桃、金丝皇菊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积极发展璧山兔、清水鱼、褐菇等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新认证绿色食品1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5个。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打造“农文旅体康、吃住行购娱”全链条业态。加快推进“云雾花涧”“茅莱仙境”“研学小镇”“乡愁二郎岗”“石伞云遮”等项目,建成万亩梯田核心区及七塘江家坪、花仙子万花园等一批艺术院落、亲子乐园。以“一园多点”模式拓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模,做强镇域经济。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力争纳入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辐射区。

(八)更大力度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一是着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空间、风貌、文脉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注重城市形态、风格、气质相协调。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高新区南部片区、曙光湖片区、来凤片区和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产教融合示范区二期控规修编。全力保障片区开发项目用地,供应土地5800亩以上。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大成广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完成3个老旧小区改造,启动花市街片区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新改建农贸市场2个、公厕10座,建成“劳动者港湾”5个。接续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新建曙光湖公园、玉泉湖公园、御湖公园,园林绿化补缺提质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公共充电桩100个。有序推进云巴2号线建设,新建改造枫香湖儿童公园人行天桥和双星大道公交港湾,启动凝山路大桥项目和红宇大桥拓宽项目。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品质。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海绵城市工程3个,持续实施雨污管网分流工程。二是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千年璧山”文化内涵。启动“一馆四中心”、区档案馆建设,完成文庙、璧山烈士陵园修缮工程,提质升级一批红色文化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市民广场。培育以璧山“非遗”为内核的特色手工艺品牌,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弘扬微雕、正则绣、璧山鼓韵等传统民间艺术,打造特色大型舞台艺术剧《璧山鼓韵》,办好“乡村村晚”,开展惠民文艺演出7场、流动文化进基层500场,广泛开展璧山马拉松、璧山区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打造璧山志愿服务品牌,志愿者注册数达到16.2万人。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深化家庭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院坝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积分制”效能,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九)更大力度保安全惠民生,全力营造安居乐业环境。一是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就业,鼓励支持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0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深入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建设领域“一金三制”实现全覆盖。完善困难群众重大疾病救助机制,落实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保障,开展“惠残助残暖心行动”,创建“渝馨家园(残疾人之家)”4家,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方式。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工作。统筹做好医疗救治、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农村地区防疫等工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二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教育评价、集团化办学改革,持续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一人一策”五项重点行动。新建幼儿园3所、增加学位780个。新增托位510个,全区每千人拥有婴幼儿(3岁以下)托位数达到2.5个。凤凰小学、城北小学改扩建工程完工,重庆璧山巴蜀中学、高新区实验学校、东林智慧学校建成投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扩建区职教中心,迁建区委党校、区教师进修校。重庆中医药学院实现招生,支持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护理职业学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启动川美研究生院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电子科技数字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深入推进健康共同体“三通信息通”建设,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适龄女性HPV疫苗愿接尽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成投用区精神卫生中心医技楼。加快区疾控中心整体迁建项目建设,拓建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云栖蓝谷康养小镇开工建设,三担湖康养小镇建设持续推进。完善普惠性养老体系,拓展养老服务中心及站(点)功能、社会化运营率达100%,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三是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三级院坝会”、双网格化等基层治理探索。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矛盾,完成保交楼工作目标。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加强政府债务、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风险管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投用应急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大路消防站,加快建设高新区派出所。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全面推行食品安全分层分级包保机制,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工贸、消防、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