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山庄】清代翰林故居 书香满溢
翰林山庄为清代翰林王倬建造,民国时期成为重庆著名药商黄岐生的宅第和开设的“天生元”药号。因老屋主人王倬在清道光年曾擢升翰林,由此庄园被称为翰林山庄、翰林院。
翰林山庄位于璧山县青杠街道孙河村五组老虎嘴山下,占地近1 3亩,建筑面积约1 300平方米。山庄坐东向西,依山傍水,四周树木苍翠茂密,背后是层峦叠翠、幽谷深壑的金剑山,正面一溜水田清幽静谧、波光潋滟。翰林山庄由一座大三合院、一座小四合院、一处大院坝、一座前花园、一座后花园、两座碉楼、两道朝门组成。山庄周围建有高约4米的夯土围墙,大部分至今还保留原样。门前院坝原为半圆形,被称为月亮坝,现在的地形地貌已发生变化。山庄有两道朝门,头道朝门开在偏离山庄中轴线西侧约30多米处围墙上,呈八字形,仿马头墙样式,两边收分,层层叠落。朝门墙面高约6米,面阔近10米,显得宽阔大气,肃穆威严,气势威严。朝门上额题“野庐”2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此参观时,应山庄主人黄岐生所邀题写。文化大革命时期,朝门题刻遭到破坏,字迹现已很难辨认。
进入头道朝门是一处宽阔的庭院,庭院里有一棵古银杏树,树径约0.8米。当地村民介绍,过去庭园里还有更大的古树,1983年,一家兵工厂拿着采伐手续来将古树砍走,据说是用去作枪支木柄,大树剔下来的枝丫被附近村民搬走打造了好几套家具。这棵侥幸存留下来的银杏树被当地乡民奉为神树,说是可以保佑子女考上大学,常有人进来烧香叩拜,并在墙上题写“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条幅。二道朝门开在山庄左侧,门柱题刻楹联为:“斯地溯太原,金马玉堂,昔日曾为翰林府;此业归江夏,迁基换址,今朝改作处士家”,楹联为黄岐生请著名书法家撰写。石门上方匾匣题“岐轩”2字,灰塑题字,表面用青花瓷片镶嵌。
山庄大三合院两侧厢房进深尺度不小,右侧厢房进深达9.5米,据当地老人介绍,两侧厢房因被改为生产药材的作坊,所以房屋进深比一般厢房大得多。正中庭院面宽22米,进深13.2米,面积近300平方米,房屋围绕庭院布置。三合院前方有一座花园,过去建有椭圆形水池,环池有回廊、步道、月亭、假山、奇石及灌木垂柳、名木花草,现仅存一株黄葛树和一块小水塘。三合院正房面阔七间,进深5.7米,正房前宽阔的廊道用6根石柱支撑。明间堂屋为五架梁,面阔5.3米,进深5.7米,内空高7.1米。为增强檩子强度,每根檩子下都附加一根略呈拱形的木梁,称为“背檩”。正房石朝门已显斑驳陆离,门框题“引皇祖三略,为孝子九龄”,题字镌刻清晰,书法苍劲潇洒。“皇祖”系指汉朝张良的师傅,曾授予张良治国谋略;“九龄”是“二十四孝”中的“扇枕——衾”,讲的是东汉时期民间黄家九岁儿子黄香极尽孝道,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实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的故事。此楹联为王倬居住时题刻,寓意以张良的谋略和9岁小儿的忠孝作为学习楷模和人生追求。
大三合院北面靠前处有一座量绣楼,从庭院旁廊道进出,3层高、歇山顶,3面为土墙,一面用花窗、格扇和木板壁作墙,在庄园中显得灵秀美观、亭亭玉立。
小四合院位于左厢房背面,内有长约1 4米、宽约7米的小天井。天井里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凉亭,高两层,三面空透,六角形砖柱,小巧精致的凉亭和尺度宜人的空间,使之成为庄园一处优雅的观景和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