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成果展示

智能机器人形象

璧山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激荡青春

日期:2021-04-14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村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近年来,我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

2020年,我区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00人,他们扎根农村,为我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

近日,记者走近我区部分“新农人”,了解他们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逐梦乡村振兴的故事。

农业经理人杨明义:当好白乌鱼的“CEO”

在璧山大路街道土生土长的杨明义是阳森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就在上个月,她通过参加成渝地区农业经理人深度整合主主题培训,成为了一名农业经理人。

杨明义一直有着不怕苦、不畏难的心性,养兔子、经营建材生意都做得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白乌鱼是一个农业创业好项目,通过深入考察和了解,2012年,杨明义和丈夫决定在大路街道阳河村开办家庭农场。

“我们一共流转了80亩土地,其中30亩水面搞水产养殖,50亩林地发展林果经济。”杨明义说,在创业初期,为了降低养殖风险,她和四川内江的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采取订单模式进行合作养殖,鱼苗由对方提供,并由他们担任技术指导,同时还负责销售。

秉持着为市民提供绿色食品的初衷,杨明义不给白乌鱼喂饲料,只投喂发酵好的小麦,为了保证水质,隔段时间就要对鱼池消毒。

走对了方向,选对了品种,加上精细严格的饲养管理,杨明义养殖的白乌鱼深受市场欢迎,去年就实现经济收入20余万元,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她做农业的信心。

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四季瓜果飘香,杨明义还增加了团鱼、草鱼和鲫鱼等品种,吸引了众多前来休闲垂钓的游客。

2017年10月,草鱼和鲫鱼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2019年7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功注册了“渝名利”商标。

自己的生活有了改善,杨明义没有忘记家乡人。今年10月,她成立了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慧民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与全市各区县及贵州等地合作,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我们已经与大路的4个村签订了合同,马上开展冬水田机械化整治。”杨明义说,这样可以解决6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

善于学习的杨明义还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农业技术、网络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先后获得市农委、市科委颁发的重庆巾帼科技特派员、第四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新型职业女农民等殊荣。

未来,杨明义还将带动周边农户养殖白乌鱼,倾力打造璧山优质白乌鱼品牌,壮大白乌鱼产业,引领一方老百姓开辟致富新途径。

青年农场主徐秦平:从农业“小白”到草莓“达人”

“现在温度低了要及时给草莓覆膜,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草莓根系发育,保证草莓品质。”11月1日,在拾里田间生态园,总经理徐秦平在草莓园里边覆膜边对记者说。

拾里田间生态园位于璧城街道四面山村,以种植草莓为主。每年春天,游客们在这里踏青游玩、采摘草莓,感受舌尖上的甜美。

早年,徐秦平曾在工地打工,有一年和朋友去采摘草莓,发现一斤草莓采摘价高达五、六十元,有的品种甚至超过一百元。“在城郊种几亩草莓,比打工强好多。”徐秦平便盘算了起来。

2014年,徐秦平和哥哥一起,在四面山村租下了200亩地,搞起了以草莓采摘为主的农业生态园。刚开始,两兄弟对种草莓一窍不通,不用说技术,连品种有哪些都不清楚,完全是一名“小白”。凭着一股创业的干劲,徐秦平每天披星戴月,在田间挥洒汗水,第一年种的15亩草莓,几乎全军覆没,这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

第二年,徐秦平便到成都和浙江等地取经,了解草莓的品种特性,讨教种草莓的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种植摸索、经验累积,如今草莓种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前大棚的草莓总会面临淋雨的问题,影响了品质和产量。”为此,徐秦平外出考察学习,对大棚结构进行改进,自己组装,大棚滴水问题得到改善,草莓品质也有了提升。

在品种选择方面,徐秦平引进了巧克力草莓、奶油草莓、猕猴桃草莓、天香草莓、白草莓等优质品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偏好。

“我们的草莓用油饼、羊粪等发酵做底肥施用,用振频式杀虫灯等自然生物科技诱杀驱避害虫,几乎不用农药和化肥。”徐秦平介绍,草莓完全符合绿色、无公害要求,获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和青睐。

去年,徐秦平参加了市里组织的青年农场主培训并顺利结业,这次培训也让他学习到了更多农业新技能和新技术。

生态园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带动了村民增收。徐秦平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在生态园固定就业人数有20余人,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农忙时节有40余人来帮忙,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

徐秦平打造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为特色的休闲生态农业,有力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实用人才孙少秋:90后新农民的“猪倌梦”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11月1日一早,伴着优美的音乐,大兴镇山王村蜜员香家庭农场的香猪们就自动聚集到饲料投喂处开始进食,农场主人孙少秋不时轻拍香猪,眼神中满是喜爱。

90后小伙孙少秋经营有150亩枇杷园,他坚持走生态化种植之路,枇杷从不施打农药,全部采用有机肥和农家肥,然而,种植的枇杷虽然味道好,但卖相不好,很难在市场上推广。

面对枇杷园的困境,2016年,孙少秋被电视里的藏香猪吸引,纯生态养殖的藏香猪供不应求,这让孙少秋心中又燃起了火焰。

于是,他来到西藏考察藏香猪项目的价值和前景,并带回了4头藏香猪。

藏香猪带回来了,怎么养是个问题。2017年,孙少秋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经过培训,不管是在养殖技术方面还是现代农场的经营模式上,他都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也对自家枇杷园的经营也有了新的想法。

孙少秋再次流转了150亩土地,扩大了枇杷种植的规模,他依然采取生态种植模式,还在果园里养了蜜蜂,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枇杷蜜,还酿制了枇杷酒,仅枇杷及其附属加工产品,每年产值就有50余万元。

在藏香猪养殖方面,孙少秋根据学到的技术,采取智能化控制、生态散养的方式进行养殖。他将香猪投放到枇杷园中散养,日常的饲料只有玉米、豆渣和青料,任其在山中自由生长。到了冬天,孙少秋还会喂食灵芝等中草药,增加香猪的抵抗力。

“我养的藏香猪和巴马香猪肉质细嫩紧实,市场价可以卖到每斤60—90元。”孙少秋说,他养殖的160多头香猪大多都在出栏前就被预定一空,算上枇杷,农场年产值近150万元。

孙少秋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着手开发和设计App,用来将他的自动投料和监视系统连接成一体,彻底实现无人化和智能化,通过手机App操作,只需要一个人,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所有藏香猪的日常管护和养殖,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