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统计信息> 统计公报

智能机器人形象
[ 索引号 ] 11500227009344547D/2019-0063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12-16 [ 发布日期 ] 2019-12-16

璧山县统计局 关于璧山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统计公报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狠抓经济工作不放松,取得了“非典”防治和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双胜利。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呈现出速度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4988万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789万元,按可比价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61692万元,按可比价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51507万元,按可比价增长11.5%。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完成40753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2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47.0%。

    一、第一产业(农业)

2003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9856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564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下降13.0%;林业产值843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3%;牧业产值3521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7%;渔业产值5785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3%。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6.4%、0.9%、35.7%、5.9%。不变价农业总产值68692万元,按可比价增长6.6%;农产品商品率达58.8%,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牧、渔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

粮食

187244

-13.3

#稻谷

125502

-9.9

小麦

16891

-21.6

油料

1934

-12.6

茶叶

295

1.7

水果

53227

9.2

#柑桔

25586

2.8

蔬菜

215000

2.8

出栏肥猪头数

万头

31.22

5.7

肉类产量

38503

30.8

#猪肉

21022

1.6

牛羊肉

568

40.2

家禽肉

15220

115.2

兔肉

1693

33.4

牛羊奶产量

409

105.5

禽蛋

6283

14.5

水产品产量

10208

19.5

年末大牲畜头数

4267

-5.9

#水牛

3951

-5.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9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31627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3.8%;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89吨;地膜使用面积6587公顷。

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末乡镇企业单位数13218个,从业人员114417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294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7.0%;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268151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二、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

2003年,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达851743万元,不变价工业总产值868661万元,比上年增长 29.9%。实现工业增加值222082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

皮鞋

万双

4451

6.3

水泥

万吨

60.05

-0.7

摩托车

23160

115.9

摩托车汽车配件

万元

274129

93.3

万块

44009

44.0

    2003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品产销率96.7%,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9.5%,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6.2%,比上年增长3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6%,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0154元/人,比上年增长19.6%;流动资产周转率2.1次,比上年增0.2次;资产负债率60.4%,比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6.6%,比上年增20.1个百分点。

   (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县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步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来企业不断增多,城区开发和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1970万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84973万元,比上年增长53.2%;更新改造投资28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0%;房地产投资完成额26802万元,比上年增长72.5%。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13.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6%;商品房屋销售额为9859万元,比上年增长65.4%。

  三、第三产业

  (一)、运输邮电业

2003年,我县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干线公路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各类车辆2557辆,其中:载客汽车580辆,载货汽车694辆,公共汽车18辆。完成货运量7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客运量2725万人,比上年增长13.0%。

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年报刊发行量515.39万份,函件95.5万件,汇票420.25百张, 包件3.37万件,比上年增长14.2%;特快专递2.24万件,比上年增长38.2%。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4495户(包括电信、联通、铁通),新增14584户,增长20.9%。其中:农话用户55644户,比上年增长32.2%;市话用户28851户,比上年增长3.7%。年末拥有小灵通13464户,比上年增加10558户,增长3.6倍。拥有移动电话机(包括移动、联通)14.1万部,比上年增加2.2万部,增长18.5%。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40.8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和小灵通25部。

  (二)、批发零售贸易业、市场物价

    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商业、供销企业进一步调整经营机制,深化内部改革,超市、连锁店新兴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餐饮名店、大型超市、药业知名连锁企业已延伸到乡镇。市场繁荣,物价稳定,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897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37314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5%;餐饮业为19399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5.7%。

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9639户,比上年下降16.6%;从业人员达52041人,比上年增长0.2%。私营企业850户,比上年增长51.0%;从业人员12051人,比上年增长25.7%。

据物价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4.6%。消费品价格指数100.2%。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指数为103.5%,衣着类指数为9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指数97.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指数102.1%,交通和通讯指数为98.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指数105.0%,居住指数为100.2%。

(三)、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2003年,全县坚持“科技兴县”战略,积极实施科技项目,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科研机构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16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31人。县级学会、协会25个,会员4550人,乡镇科技协会27个,会员2540人;开展科技宣传27次,科技宣传发放资料13.5万份。全年开展科研项目23项。

    文化战线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站26个,电影发行公司1个;歌舞厅9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万册;电视覆盖率达98%。

    教育事业稳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取得好成绩。年末拥有幼儿园81所,幼儿班392个,在园幼儿15864人,幼儿教师535人,比上年增长12.4%。全县3~6岁幼儿入园率为76.6%,7~12岁儿童入学率99.98%,14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4%。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9所,其中,中学35所,小学140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在校学生77704人,其中,中学30254人,小学45943人,职业中学1054人;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3939人。各类学校招生人数19022人,其中:中学10589人,小学7748人,职业中学622人;各类学校毕业生17840人,其中:中学9690人,小学7509人,职业中学371人。2003年,大中专院校在我县录取学生173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人数1465人,比上年增长21.8%。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巩固中得到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31个。病床1109张,比上年增长2.5%;拥有卫生人员1735人,比上年增长5.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70人,比上年增长9.6%;全县拥有执业医师366人,执业助理医师209人,注册护士292人,药剂人员114人,检验人员51人,其他人员438人。全年完成改水任务17862人和2600户改厕任务。

  (四)、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运行良好。2003年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完成40753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2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47.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6.8%。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8571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59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7.7%。

金融形势稳定。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452879万元,比年初增长15.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6314万元,比年初增长16.3%。 人均储蓄余额6338元,比上年增加886元,增长16.3%。贷款余额222560万元,比年初增长15.8%。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3年保费收入(只包含人寿保险和人民保险)9703万元,比上年增长29.4%;赔款支付16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609563人,比上年增加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384人,比上年增加2952人,增长2.2%。在总人口中:男性314308人,女性295255人,男女性比例为106.5。出生人口4116人,出生率6.8‰;死亡人口3868人,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全县计划生育率为 92.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876人。全县拥有福利院(含敬老院)27个,福利院病床数1640张,下拨民政救济款218万元,救济14540户;发放特困扶贫专款12.8万元,扶特困户1600户。20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口16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3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统计口径,包括市属单位,下同)29047人,比上年增22.1%,其中:在岗职工28064人,比上年增21.0%;国有经济从业人员12594,比上年下降3.1%;集体经济从业人员2647人,比上年下降2.7%;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13806人,比上年增长71.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061万元,比上年增长33.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171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有经济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253元,增长16.5%;集体经济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874元,增长11.1%;其他经济类型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0920元,下降10.9%。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875元,比上年增加168元,增长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0元,比上年增2.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3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0.6%;人均交通通讯支出157元,比上年增长42.7%,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9%;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支出224元,比上年增11.4%,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2%;人均居住支出224元,比上年增长13.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0.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

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72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95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2.7%;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3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3%;人均交通通讯支出41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9.2%;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支出60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3.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0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