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7009344547D/2022-00046 [ 发文字号 ] 璧山府发〔2022〕4号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2-20 [ 发布日期 ] 2022-02-21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璧山府发〔20224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璧山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

20222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璧山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安排,全面提升全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璧山“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创造安全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庆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事故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全区按时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任务,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基本建立;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初步构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规定(试行)》。构建了“一局、两委、十一办、四指”组织指挥体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良好格局。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十三五”期间,全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燃气、危化品、工贸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全区实现安全生产一般隐患持续下降,无硐采矿山、煤矿开采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共计关停搬迁煤矿4家、危化生产企业13家。彻底取缔高风险、高污染、高能耗的“三高”企业,现已关停搬迁“三高”企业121家。开展了城乡接合部小微企业安全整治,共整治小微企业68家,处置违章建筑140余起,累计拆除66364平方米违法建筑。启动开发“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赋能“日周月”隐患排查。道路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建成“四好农村路”1000千米,升级改造干线公路260千米。创新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安全隐患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说责、以案促改。全区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治理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达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2起、死亡85人,年均事故16起、死亡17人。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下降了60%18%25%,各类主要指标均在控制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组织编制了《重庆市璧山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重庆市璧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暂行)》《重庆市璧山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暂行)》。坚持“1+7+N的自然灾害趋势会商制度,强化监测预警,及时研究防范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序有效组织开展璧山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工作,实现空间、灾种、风险要素、行政层级、涉灾部门5个全覆盖。成功处置2020年“4·21S109省道水天池段滑坡灾害、福禄镇辖区山体滑坡堰塞湖等险情。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应急备勤制度,对全区内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汛抢险等薄弱环节进行排查,完善“一库一表一册”。开展了区级层面无脚本森林防火应急演练等系列应急演练活动,提升了应急管理救援水平。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积极筹备开展安全宣传月、防灾减灾日、安全知识“五进”等活动,全社会应急意识进一步强化,举办社会应急宣讲12场,讲座、培训25场。

十三五”期间,全区自然灾害事故起数22起,无受伤、死亡人员,灾害经济损失2866.42万元,全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0.19%

(四)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增强

立足“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和协调配合,切实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齐应急救援物资,加强应急救援人员培训,提升全区应急救援处置综合能力,强化安全事故、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能力。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联合区公安局特勤队伍开展联勤联训,与2家社会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力量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物资保障能力。

全区已基本具备妥善处置辖区范围内灾害事故的能力。现有2个综合消防救援中队、1支区级应急救援专业队、22支应急救援群众(社会)队伍,应急救援力量共计1332人。建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仓库2个(租用仓库),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1个。持有帐篷、冬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库存共9335件。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挑战

1.安全事故风险增大,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给安全生产带来的新风险不断涌现,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风险隐患更加隐蔽复杂。各等级公路里程急剧增加,乡村道路不断延伸,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仍然较大。建筑方量大,建筑企业和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还需持续强化,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依旧偏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水平较低。高层建筑、老旧小区火灾防控难度大。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管网等安全风险急剧增大。

2.精准风险研判困难,灾害防控难度较大

璧山区地形地貌特点为“两山夹一谷”,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其间为丘陵,森林覆盖率达40.7%。全区森林火灾风险防控基础设施薄弱,林火阻隔网络覆盖面小,消防通道、消防水池、智能监测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森林防火形势比较严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发生几率增大,局地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难以及时、精准监测预警。

3.基层建设力度薄弱,救援能力有待加强

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资源综合配置的集约优势仍不明显,各镇街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薄弱、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履职能力有待提升。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不够完备,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亟待强化、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平时预防服务、战时统筹组织的综合应急力量仍需加强。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专业装备保障、智能科技支撑、信息化建设滞后,功能完备、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安全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4.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机制体制仍需健全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处于探索期、构建期,应急管理体制运行以及“防与救”“统与分”职责界限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大应急、大安全、大联动”管理理念亟待加强,统一高效的事故灾难调度指挥机制仍需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仍需进一步完成。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交叉,部门间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不畅,数据壁垒、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亟需在应急综合救援体系实战化、精细化建设上持续下功夫。新兴行业、领域和业态安全监管职责边界需进一步明确,应急产业、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亟待加强。应急管理岗位职业吸引力不足,干部队伍任务重、压力大,稳定性和职业荣誉感不足。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及自然灾害防治机制不够完善。

(二)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璧山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区委、区政府持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有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应急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重大战略部署为应急工作注入新动力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璧山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重庆“西扩”第一站,社会经济发展必将驶入快车道,应急事业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拓展。全区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发展定位,努力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建设重要任务,为应急管理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为应急能力提升提供了难得机遇。

3.智慧信息化为应急工作带来全新技术和机遇

智慧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由此衍生出的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为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区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以智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带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智慧信息化水平,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4.人民群众对于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

全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大应急格局、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工作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不断增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预防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积极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为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指挥

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生命安全红线,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灾害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3.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4.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水平。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加强事故灾害全过程精准防控,实现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5.坚持协同融合、统筹推进

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应急安全保障设施与其他行业、种类基础设施的融合联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安全设施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升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预防抵御、应急反应、快速修复能力。

6.坚持全员参与、社会共治

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组织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基层管理基础更加坚实,“大应急、大安全、大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全社会协调的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努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2035年,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责任落实、指挥体系、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成熟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精准高效,风险识别、研判、监测和管控智能精细,应急管理信息化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灾害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构建,综合保障全方位提升,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公众安全素养大幅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充分发挥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引领作用,为全区在新时代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彰显担当、保驾护航。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灵敏高效。各级应急管理职能划分更加清晰,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议事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应急指挥机构更加高效,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改善,区应急局、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

——事故灾害防范防治精准有力。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道路交通、建设施工、燃气管道、工贸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得以深化。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稳步下降,严控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防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下降。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90%以上。

——事故灾害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群众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全面提高。到2025年,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

——应急资源要素配置科学合理。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分配水平不断强化。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风险信息与应急资源实现对接匹配。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的配比率达到75%以上。

——社会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构建“互联网+”基层治理融合治理体系,巩固和拓展全民安全素养提升渠道,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积极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3.核心指标

十四五”时期,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级下达指标之内,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25%以内。全区自然灾害损失得到较好控制,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8%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人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0000人以内。

表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目标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市级下达控制指标之内

约束性

2

5年累计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2起以内

约束性

3

5年累计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5%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0.8%

预期性

6

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1人

预期性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0000人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镇街及园区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健全行政管理“两级体系、四级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配强配精镇街应急办人员,将应急管理能力纳入基层治理能力统筹考量,管在平常、理在日常,形成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管理的无缝切换。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国家和全市有关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要求,深化全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点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洪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工作条件,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2.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健全领导干部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璧山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规定(试行)》,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压紧政府监管责任。按照“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清单,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监管,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压紧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行业监管责任,压紧各镇街及功能区的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压紧区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压紧应急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确保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和漏洞。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和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职责,全面推进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并落实企业重大事故隐患主动报告制度,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以推动落实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生产责任为主线,全面推行“两单两卡”,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

3.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保障

构建依法执法环境。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权责清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执法效果评估和重大案件复核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责任追究衔接机制,行政追责、经济处罚和刑事追究并重,责任追究到位。推进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内部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建立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严格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目标考核,健全完善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和自然灾害风险报告奖励制度。探索出台对应急管理人员人文关怀、对应急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奖励的政策。

4.优化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完善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的区应急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两委”(区安委会、区减灾委)、安全生产领域11个专项办公室及自然灾害防治4个专项指挥部的职能。建立“两委”牵头抓总,各专项办公室和指挥部分工负责,职责分明、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职能,明晰战时各部门统筹指挥边界职责,提升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完善应急协同机制。严格落实区、镇街两级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应急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建立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强化区域协同,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协同指挥、灾害事故信息和应急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共享的区域应急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军地协同,建立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

规范现场指挥决策。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健全现场指挥官管理制度,明确现场指挥官负责指挥抢险救援等具体处置行动,从制定处置方案、调度使用人财物、决定进退路线强度、提出相关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现场指挥的职责边界,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5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

围绕风险隐患开展大排查。科学制定排查清单,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厂长月排查的“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对单开展排查,紧盯企业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职的关键作用,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将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各行业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走山走水”灾害排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先行试点基础上,全面建立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两单两卡)。

紧盯问题隐患开展大整治。围绕排查出的问题隐患,落实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对存在重大事故灾害隐患的企业和责任单位,必须依法落实停产停业整顿有关要求,建立重大隐患整改“双重责任人”制度,明确企业单位整改责任人和行业部门监管负责人。强化隐患整改技术支撑,科学制定整改技术方案。

扭住突出违法行为大执法。将务实开展检查执法作为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尺,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开展“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闭环执法。严格落实“行刑衔接”“依法从重”要求,对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法定情形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推动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执法“清零”,持续提升执法检查强度、问题查找强度和执法处罚强度。

(二)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严格安全生产源头治理

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科学设置高危行业产能的生产区域、储存场所、经营市场和运输干道,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完善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企业和区域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开展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设施同步设计和建设。强化企业“三同时”监管,督促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履行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严格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完善安全生产负面清单,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单位等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条件的严禁准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实施“一票否决”。

2.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提高动态监测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森林火灾、洪旱、地震地质、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逐步建成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

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建立重点行业企业、高危作业场所和重要设施设备实时智能感知和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完善自动预警机制和管理制度,实现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及自动预警等功能。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预警措施,不断改进监测手段,健全风险评估和报告制度,提高及时发现和科学预警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及基层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10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

3.提高林火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并推广应用视频监控系统。到2025年实现辖区内所有国有林场、森林类自然保护地以及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推广应用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为网点的全区无人机巡护系统,并与各级监控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强化无人机在森林防火宣传巡护、野外火源监控、火灾调查评估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护林员北斗巡护系统,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及时发现、定位、上报森林火灾情况,做好早期火情处置调度。

4.强化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

强化风险评估。强化城市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

开展风险普查。按照《国家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要求,组织开展全区森林火灾、洪旱、地震地质、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位置和范围,查明容灾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建立安全生产“双防控”体系。按照新《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创建并运行融合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等相关内容的新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到2025年,风险管控体系在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基本实现信息化监管。

5.深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推动编制城市安全风险白皮书,并及时更新发布。明确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对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较高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

6.严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除国家级与市级重点危险化学品项目外,辖区内原则上不再批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优化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布局,促进部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向城镇规划区外搬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点危化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长输管线、城镇燃气管网等的专项整治。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管理。实行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清单化管理,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收、运、处体系。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险化学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强化危险化学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加大对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监督检查,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与能力。

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推动非煤矿山发展规模化,完善非煤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规模和数量控制,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实施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实现大型露天矿山比例达60%。推进非煤矿山采掘机械化,鼓励企业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和工艺,重点岗位、危险作业机械化率100%。压实非煤矿山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安全技术总工制度。推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重点危险岗位视频监控智能化建设,打造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实现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实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升计划,强化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治理。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轨道交通、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将古镇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民生实事工程,持续开展“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物流仓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业态火灾风险,优化落实防控措施。加强电气火灾防控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消防·智能管控”平台建设。

老旧小区消防设施专项整治。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消防设施专项整治,将老旧建筑消防设施改造纳入民生工程,按照每年60栋的进度,逐年改造全区老旧建筑消防设施。

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城市隧道桥梁隐患排查治理和内环快速路综合整治。加强重点车辆安全源头整治,严格落实客货车产品生产准入、一致性监管,依法淘汰隐患问题车辆,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运行班线客运、包车客运、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和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智能视频监控,推动道路运输信息化监管,做到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上线率、违法处罚率、安全提示率均达100%。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加强延伸到农村的城市公交车安全监管,禁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农村地区通行有乘客站立区的公交车辆。建立危险货物运输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危险货物电子运单,推动部门共享相关数据,推进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管理。依托治超信息监管系统,整治“百吨王”,理顺信息传递层级,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和铁路客运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业、私搭乱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严格落实邮政快递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协议用户安全管理,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到2025年,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以上。

建设施工安全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强化因工程建设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落实防高坠措施,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持续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持续开展“习惯性”违章专项整治,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加大建设领域生产安全事故联合惩戒力度。实现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以上。

危旧房屋拆除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与安全技术规程,遵循安全第一、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拆除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开展排查整治,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工贸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涉尘涉爆、涉高温熔融、有限空间作业的专项执法检查整治。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定期调度、“销号管理”。严格专项整治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重点打击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监督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并开展园区外分散企业“搬、改、关”专项治理工作。

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制,重点对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单位及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收集、利用、处置废矿物油;跨行政区域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监测设施运维单位、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设置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城市运行安全专项整治。加强体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老旧人防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等重点城市公共设施。严格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管线、城镇燃气、醇基液体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井盖、化粪池、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消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点。依法打击城市违法建设、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加强城市运行安全信息化建设。

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深化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执法,重点加强对学校、医院、车站、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依法处理监督检查、检验检测和投诉举报中发现的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建立隐患登记、销号和查询管理机制,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加强特种设备应急管理和智慧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增强防范事故灾难的能力。逐步推进“96333”电梯应急救援服务平台、智慧电梯、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等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对非法改装电梯行为的打击查处。

旅游安全专项整治。依法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明确专项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指导市场健康发展。持续开展公园游乐设施的维护保养、安全隐患排查和运行监管。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建立旅行社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彰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形象气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功能区安全专项整治。实现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100%。完善园区应急救援设施、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管理及安全风险程度较高的园区、重点区域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7.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洪旱灾害防治。强化重点水库、重点镇街、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汛期双值班、24小时在岗值守等制度,完善“三重分片包干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日周月”隐患排查,按“一镇街一清单”建立隐患台账,实现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山坪塘)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100%

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镇街、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四重”网格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提高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着力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森林火灾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区、镇街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事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地区、农林结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规定。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林区建设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瞭望台(哨)、检查站、视频监控点、语音卡口。有条件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重点集体林区,依托水库、塘坝、水道、高位消防水池等蓄水设施,建设引水上山管网工程,试行构建以水灭火设施网络。每年至少开展2次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时段森林防火督导检查。全区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

气象灾害防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公共电子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社区)到户到人,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至100%,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时效。

(三)提高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赋能智慧应急管理

1.引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建设高质量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急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把应急管理人才引进纳入全区引才聚智活动,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吸引力度,建立“政产学研用”应急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采取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委托培养、教育培训等方式,推进应急管理岗位专业人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配强配精区、镇街两级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

完善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技术支撑,实现专业队伍层级特点鲜明、辐射布局科学,形成灾种全面覆盖、力量全域辐射、优势相互补充的应急管理专业队伍格局。支持有关高校加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优化安全专业和人才结构,培养高质量安全生产应用型人才。

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将能力与公信力双优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协同力量主体清单,进一步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引导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序参与各类应急工作。

强化应急管理人才技能培训。建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机制,制定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专项方案。定期对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基层网格员、特种作业等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实现高危企业在岗和新招从业人员培训考核率100%。探索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充实完善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培养应急科技应用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健全覆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救援等各领域的全区应急管理专家库,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依托区内、区间专家资源融合优化的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

2.优化智慧信息技术支撑

推进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加快智慧应急生态建设,整合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自然灾害防治等行业领域监测子网,实现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加快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围绕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监管、地下管网管理、建筑工地管理等方面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新时期“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运行管理的“璧山样板”,逐步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智能监管。

积极建设全面畅通通信网络。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五类途径打造“感知网络”,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区域增强、随遇接入、按需服务的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实现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融合互通,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基础通信支撑。

3.强化智能应急装备应用

提升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通信、信息化保障等配套性装备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专业及拳头力量配强应对超常条件下灾害事故及特种灾害事故的专业化处置救援装备。加强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防汛抗旱装备(水上救援飞翼、全量程气体检测仪、多功能救生衣等)、森林灭火装备(高压细水雾喷雾器、移动式森林泵等)、地震地质灾害救援装备、水陆空一体化物资投送等装备建设。推动快速机动作战队伍主战装备器材小型化、轻型化和多功能化,加强基于5G、工业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在非煤矿山、山林、特殊空间的物联网络技术装备应用,推进防汛、森林灭火、危化救援、非煤矿山救援、隧道救援等特殊、危险环境条件下无人智能装备应用。

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人员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制式服装等配备应用,强化执法用车保障,提高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

提高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物防技防水平。加强平战结合防救一体的防灾减灾装备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安全运行、重大基础设施等灾害快速响应技术装备,以及智能化、无人化快速处置修复技术装备的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和防范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地下管网、道路交通、森林火灾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装备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岗”行动。

(四)优化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以加快推进区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为抓手,实现信息汇集、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会议会商及值班备勤等指挥中心功能,完善灾害事故应急指挥通讯、科技智力支撑等保障功能。指导有条件的镇街建设次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实现应急指挥能力提升。

2.深化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依照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标准,建立种类齐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面向实战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强化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等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逐级落实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预案、相邻区域预案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依托国家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推进应急预案修编。依照《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和分级标准,规范应急响应分级,完成区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督促指导镇街、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实现政府部门应急预案修订率100%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开展常态化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积极与毗邻区县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共同做好临界重点部位灾害事故应对。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区级综合应急演练。

3.优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优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民兵应急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灾后重建队伍、专家咨询队伍等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制定应急救援队伍训练计划。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强化纪律作风、专业技能、基础体能等训练,努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队伍打得响,过得硬。配强配精各类各级应急救援队伍指挥通信、应急救援、个人防护等装备设备。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和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政策。

4.加强应急管理物资保障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丰富物资储备种类,逐步推广协议储备、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有针对性地补充生命探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物资设备。合理科学布局应急物资,建立区级库为主体,镇街储备点为基础,村(社区)储存室(间)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空间布局模式。按照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指导目录,加强区级库物资储备;紧急转移安置物资储备保障标准应达到5000人、多灾易灾或偏远镇街应达到200人。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危化品及非煤矿山救援、地质灾害救援各相关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建设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技术,实现储备物资全过程远程监管及智能化调配,构建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智慧化水平,确保灾害面前应急物资“找得到、找得准、调得快、用得上”。

提升紧急运输能力。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补偿、结算等配套政策。完善多式联运应急物资投放模式,充分发挥公路、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的比较优势,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开展应急物资配送。建设智能化的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升级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装备配送。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实现各类应急装备、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运输转运免费通行、优先通行,确保应急运输高效畅通。实现危险地区、隔离区“无接触配送”。

5.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消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织密消防救援站点,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区消防救援站数量增长,更新改造现有璧山青杠消防救援站。规划建设备勤用房,保障消防指战员备勤住宿的需求。完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城市消防公共基础保障设施。

6.健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健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启用、维护工作综合管理,做好应急疏散安置与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对接,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场地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避难能力。

(五)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提升灾后救助能力

1.健全灾害救助机制

全面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冬春生活救助、物资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等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整合政府、社会多方力量,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2.规范灾后恢复重建

健全灾后重建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推进第三方核查评估机制建设,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强化灾区恢复重建服务指导,优先重建住房、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水电气、交通和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快速恢复,注重灾后复工复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

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直达灾区和项目机制,加强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会共治能力

1.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优化城市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结合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推动供水、燃气、防排涝等基础设施集成配套、提档升级。全面构建城市火灾监测预警系统,降低城市火灾发生率和损失率。全面构建高效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消除城市内涝风险点。至2025年,争取成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2.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文化建设。建设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璧山校区,重庆智能应急安全研究院、公共性应急安全体验中心和智能应急安全产业孵化器平台等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和应急管理科普基地,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应急虚拟体验馆。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户外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广告牌、公共车辆视频广播、农村广播等媒介载体加强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师生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参与重庆市应急科普资源库建设,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打造应急安全产业集群。推动应急安全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区应急安全企业发展,统筹规划安全与应急装备(含特种装备)产业布局,发挥应急安全产业优势企业带头作用,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培育应急安全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创建应急安全领域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探索孵化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示范企业,推动应急企业信息化深度发展。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提供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多种快速应急服务,以及应急人员培训、应急管理咨询等。

探索安全责任保险体系。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璧山特色金融业。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大力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高危行业领域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险等险种。

4.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大力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统筹协调指挥,协助开展灾情研判、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救援及辅助工作。建立完善的政府与社会力量沟通协调机制,保障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参与灾害事故应对,打造政社协同的灾害事故应对新模式。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紧急运输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将安全生产、消防重大违法行为纳入联合惩戒“黑名单”。

完善应急物资社会调用机制。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制度,将能力与公信力双优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协同力量主体清单,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补贴、表彰等政策激励。按照“用旧补新、先进先出、等量替换”的原则,规范开展应急物资的调用、补充、调整和更新管理相关工作。

五、重点工程

(一)智慧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1.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全区统一部署,依托大数据、AI深度学习平台、分布式联邦计算平台等技术,围绕“大应急+大安全”领域建立应急管理的大数据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整合消防、水利、林业、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监控、会商、远程指挥等原有和新建的业务系统,搭建璧山区第一个涵盖全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现场救援等业务的智能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全领域监管、全要素感知、全风险研判、全行业调度、全业务闭环管理,为智慧化应急管理提供“璧山模式”。

2.自然灾害智慧监测预警系统项目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洪旱灾害、地质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以暴雨、地震、林火等风险事件为线索,构建多灾种、全链条、跨部门协同的全风险研判的自然灾害智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于云架构的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实现全媒体快速精准发布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覆盖面和准确率,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建设村(社区)级预警工作站。

3.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系统项目

推广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包括燃气、窨井盖、化粪池、给排水等)、电气火灾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规范完整、执法过程便捷可溯、应急处置快捷可视。加强对企业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管,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与监督检查“一体化”执法。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具备信息汇集、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会议会商及值班备勤等功能的区应急指挥中心,横向联通各部门专业平台,纵向贯通区、镇街两级应急管理综合平台,统筹协调全区应急救援工作,全面提升风险识别、研判、预警、管控到应急响应、支持、调度、恢复和评估能力,力争2023年投入使用。

2.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积极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推进各项专业领域救援队伍建设,加大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培育,加强以区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专家队伍为指导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专栏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1.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工程。推进森林、防汛抗旱、地震地质、非煤矿山、危化、工贸、隧道、轨道交通、通信、电力、道路运输、卫生、环境、城市管理、人防等领域灾害事故救援(保障)队伍建设。加强常备救援队伍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原则,发挥灾害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国家队作用。

2.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调整充实各镇街、村(社区)群众救援队伍,鼓励危险化学品经营、储运单位、非煤矿山生产经营单位等企业成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物业小区依托物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支持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活动。加强对群众救援队伍的管理和训练。

3.专家咨询队伍建设工程。完善充实区应急管理专家库,范围覆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洪旱灾害、排水防涝、森林火灾、消防救援、地震地质灾害、户外搜救、燃气管道、交通运输、铁路安全、城管执法、特种设备、环境保护、通讯保障、电力保障、气象灾害、社会安全、医疗救护等行业领域。健全各领域专家间信息动态更新和联系沟通机制。

3.应急物资储备工程

结合灾害事故类型及频率,储备与区人口和面积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物资和救灾物资;在大路街道、丁家街道已建立的区域应急物资库基础上,各镇街、村(社区)依照有关标准,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点,配精配强探照灯、双层消防水带、帐篷、冬棉被、折叠床等应急物资和救灾物资,形成布局合理、分级管理、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与永川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物资调用机制,确保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需求。

4.应急避难场所升级改造工程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对全区现有161处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改造升级。遵循“标准化嵌入、融合式建设、多功能叠加、多灾种防护”的原则,结合大中小学学校、公园绿地、大型场馆、大型公共空间建设(或改造),将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纳入相关场馆、场地设施的设计、建设和验收内容。根据全区人口规模,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构建室内室外结合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应急避护体系。至2025年,镇街具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达到100%

(三)森林防火防治建设工程

1.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铁塔、电力、网络等公共资源,推广应用红外探测技术、高清可见光视频技术、智能烟火识别技术,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重点林区内高火险区周界建设红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森林火情24小时不间断探测和自动报警。

2.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降低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机率。修缮维护现有森林防火通道,升级改造防火通道约50千米,新建森林防火阻隔道路50余千米,新建防火人行便道6千米。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在重要地段建设生物防火阻隔带350千米。

3.森林消防设施建设工程

探索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防火道路硬化改造。新建森林消防水池150口,提升建设区域森林火灾扑救用水保障能力,为快速有效控制森林火灾蔓延和扑灭森林火灾创造条件;建设标准化森林防火检查站,加强林区火源管理,在各分管责任区内,按照不同的火险等级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的巡护监测,检查火灾隐患,监督安全用火。

探索“森林驿站”建设。配齐配全管理人员,储备必要森林消防物资,配备森林消防水池,探索建设“森林驿站”,设置森林消防小型指挥中心职能,将森林保护工作推向前沿最后一千米;推进森林消防与森林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供森林消防科普教育、观光体验、休憩游玩等服务,实现应急救援与科普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4.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

组建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一支,人员配备15—20人;组建长期稳定的森林消防应急队伍一支,人员配备20—30人。积极开展应急防灭火演练,提高专业消防队实战能力,区级及各辖区行政单位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或社会队伍配备率规划期末达100%

(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1.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推动实施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安全保障、应急救援“五项行动”,对标对表国家评价标准的47个子项指标,全力推进创建达标和问题整改工作,扎实做好城市安全发展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总体水平。

2.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普及安全知识,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培育安全文化,以人的现代化推动安全生产现代化。

专栏2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1.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璧山校区。着眼于服务国家“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应急管理格局和任务,以培养更多安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宗旨,围绕区域产业安全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安全+的泛安全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建设安全特色鲜明、重庆有优势、西部有影响的安全类高职院校。完全建成后力争3年内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12000人以上。

2.重庆智能应急安全研究院。建设重庆智能应急安全研究院士工作站和智能安全联合实验室,积极培育智能应急安全领域高端人才。探索应急领域的新标准制定,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打造智能应急产业化基地,推进应急领域急需的先进应用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研发,将研发、孵化的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育应急领域新兴产业,为将全区打造成为应急领域产业市场化发展新高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3.公共性应急安全体验中心。建设免费对外开放的重庆智能应急与安全多场景体验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安全教育基地、安全多场景体验馆(模拟卫生应急场景、交通应急场景、消防应急场景、地震应急场景、矿场应急场景、家庭应急场景、建筑应急场景),推进应急安全文化建设。

4.智能应急安全产业孵化器平台。建设智能安全监督、智能制造与工业安全、智能交通安全、智能通信安全和智能建筑与环境安全等领域产业孵化平台。建设重庆市应急创新孵化成果展示中心,对应急安全领域体系建设、新应用技术及AI云平台等相关产业项目开展孵化培育

5.校园安全提升工程。1)推进安全知识进校园。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组建宣讲团推动安全知识普及进入大中小学生课堂,各学校定期安排安全知识课程,有效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2)建立校园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立先进适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确保学校风险有效控制、隐患及时消除,最大限度防范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实现校园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法治化、常态化、标准化、清单化和信息化。3)提升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企业、设施、门店、交通等综合治理;强化校车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管理。(4)提升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推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及功能设施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6.安全知识“五进”活动。加大应急科普宣传力度,积极筹备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进行安全生产、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等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全民安全意识

3.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创建3—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组织管理、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力量建设、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教育、创建特色等方面工作,培养社区灾害信息员。实现社区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十个有”,全方位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战略性、纲领性及综合性规划,全区要坚决把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安排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细化规划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监督,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重点工程有效落地、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要素保障

将本规划规定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与投资计划中,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到实处。落实应急管理领域资金制度,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优化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积极引入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养应急管理亟需的专业人才,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注重协调衔接

区级各有关部门加强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上级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衔接,统筹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把本规划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十四五”专项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加强应急管理各环节的衔接和协同。

(四)实施监督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应急管理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由区安委会办公室、区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适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