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227733953861E/2022-00035 [ 发文字号 ] 璧山府办发〔2022〕30号
[ 主题分类 ] 知识产权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7-08 [ 发布日期 ] 2022-07-08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璧山府办发〔2022〕30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璧山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璧山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6)精神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32),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璧山区认真落实全国、全市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部署,大力实施“质量立区、品牌兴区、知识产权强区”战略,统筹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通过验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机构改革,由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统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统一管理,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政府与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共同推动璧山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合作领导小组,签订《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印发目标任务分工方案。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璧山区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政策(试行)》《璧山区质量品牌和知识产权资助办法》《璧山区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任务分工方案》《璧山高新区创新公共服务库科技创新服务券实施办法(试行)》等重要激励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持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日趋成熟,保护环境持续优化。初步建成“快调+速裁+精审”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维权成本大大降低,维权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成立全市首个区县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重庆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纳入第一批区县专利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在璧山设立巡回审判站。“十三五”期间,处置非正常专利申请400余件,立案查处各类知识产权案130件,挽回经济损失逾千万元,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数量保持高位增长,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有效专利总量达到6700,其中发明专利90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2.01件,PCT际专利申请量9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10000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普通作品版权登记量373件。完成璧山清水鱼、璧山番茄、璧山血橙、登云坪脐橙、福禄沃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创新资源持续集聚。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初步建成,入驻创新团队50家、孵化专利技术等科技成果252项。科技型企业累计939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39家,跃居全市第5。康佳获评全市第七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黄葛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获评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99。研究院经济方兴未艾,“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研究院+产业园+基金”模式日趋成熟,Micro LED、刀片电池等全球领先成果先后诞生。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综合运用新生态初见成效。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永久落户璧山举办。中科院院所“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制造领域专利池”落户璧山开展体系化运营。“赋能中国西部科学城创新发展高端峰会暨第二届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成功在璧山举行。科创平台示范效应充分发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调研论证科技成57个,孵化育成新科技企业13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不断完善,设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融资登记总金额超2000万元。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路径。培育专利导航、风险预测预警等项目10个,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新增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72家。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落户璧山。设立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速推进,培育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2家,总量达21家。常态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机制基本形成,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申请、质押融资、政策咨询和维权处置等宣传覆盖超10万人次。

“十三五”时期,璧山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问题与不足。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申请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依然存在,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仍然不足。二是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数量偏少,高质量产出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占比偏低。三是知识产权运营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运营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价值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率偏低。四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偏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领域分布不均衡。五是知识产权发展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知识产权人才引育机制不健全,人才数量偏少,专家型人才紧缺。知识产权社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转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激励创新创造、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全面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高价值知识产权产出,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夯实知识产权优质服务基础,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新征程,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严格保护。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坚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监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整体提升,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主导,质量优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知识产权资源中的决定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催生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出。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系统发展,突出高质量创造,助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航空门户枢纽先导区建设。

——坚持协同创新,开放融合。加强川渝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协同发展高地。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引育知识产权人才,强化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运用,开展知识产权国际风险预警,支撑国际贸易竞争和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更加显著,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明显提升,管理服务更加高效,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充分彰显,璧山区成为重庆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策源地。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更加完善,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到2025年,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更加优化,行政执法效能大幅提升,行业自律、维权援助、人民调解、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增强,知识产权数量保持快速增长,高价值发明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优良植物新品种等高质量知识产权不断涌现,基本完成从高数量创造到高质量创造的转变。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00件;有效国内注册商标数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数量、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等每年保持10%以上稳定增长;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家,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5家;新增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00家。综合创新指数进一步提升,持续在全市保持第一梯队水平。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更加凸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更加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作用进一步发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等主导产业专利导航工作深入推进。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成效显著。知识产权金融深度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和质押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金融保险发展逐步成熟。到2025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3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更加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生态更加优良,服务水平全市领先。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五大职能建设基本完成,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窗口形成综合服务能力。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基本完成。知识产权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建成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3个以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50家。

——知识产权基础支撑更加稳固。知识产权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基本成熟,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专家型知识产权人才紧缺的现状得到缓解。知识产权氛围更加浓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到2035年,全市知识产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跻身全市前列,保护体系完善、创造能力突出、运用成效显著、管理服务高效、基础支撑夯实,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年

指标属性

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01

25

预期性

2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76

12

预期性

3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98

298

预期性

4

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件)

1886

2100

预期性

5

地理标志拥有量(件)

4

6

预期性

6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累计申请量(件)

6

12

预期性

7

普通作品版权登记量(件)

373

450

预期性

8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亿元)

0.2

3

预期性

9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家)

21

50

预期性

10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

——

82

预期性

专栏2  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积极开展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统筹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综合提升。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金融示范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等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到2025年,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先进水平,建成创造能力突出、保护水平优良、运用成效显著、管理服务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第三章  聚焦高水平保护,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积极申请建设中国(璧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加强“快调+速裁+精审”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建设。支持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重点产业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调委会、公职律师以及志愿者等基层力量作用,建立案件快速受理和分流机制。打造集行业自律、维权援助、人民调解、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于一体的“一体化”保护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信用管理机制。完善以知识产权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形成贯通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用管理,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大数据”,强化信用约束,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编制发布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制定合同范本、维权流程等操作指引。引导企业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针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建立贯穿生产经营全流程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测。帮助重点企业建立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编制应对预案。

第二节  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

提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执法能力,提升行政保护规范化水平。持续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执法专项行动,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及其他严重侵权行为依法从重处罚。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强化案件规范化管理,提升执法质量和效率。

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全力支持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璧山巡回审判站建设,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依法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理专业化建设,加大侵权假冒犯罪刑事打击力度,严格执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刑标准,推动构建刑事犯罪信息数据跨部门共享机制。

促进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引导专利代理师、律师等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代理等工作。支持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建设,鼓励特色园区、产业联盟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探索健全知识产权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顾问等制度。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建设,吸纳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机构中的专家学者,参与政策宣讲、维权咨询、业务培训。建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仲裁、调解专家咨询队伍,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节  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高价值知识产权动态数据库。建立老字号、驰名商标、高价值发明专利的预警监测机制,强化侵权风险预警和维权行政指导。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侵犯老字号、驰名商标、高价值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指南,强化商业秘密保护宣传培训,引导市场主体提升商业秘密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大商业秘密行政保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医药领域商标、中药新品种、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完善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促进中医药品牌创新发展,支撑中医药产业“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中新(重庆)科技城数字经济组团建设,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重点突出数字动漫产业,建立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研究制定数字经济维权工作指南,提高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天基互联网、量子信息技术及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预警预测,健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报告发布机制,引导创新主体规避和应对知识产权风险。

专栏3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加强璧山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畅通投诉受理渠道。聘请一批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等产业的专家充实调解员队伍。开展调解员调解能力专题培训,提升调解能力水平和效能。2022年底前,完成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建设,出台《璧山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办理管理办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力支持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璧山巡回审判站建设,完善“快调+速裁+精审”三梯次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强化川渝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深化与宜宾市、广安市、简阳市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健全协同办案机制,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共同印发《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

实施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专项计划。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支持20家以上重点产业方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队伍建设。建设40人以上专业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20人以上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队伍和100人以上的知识产权志愿者队伍。

第四章  突出高质量创造,引领创新发展

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遵循创新规律,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高质量创造,强化高价值供给,完善“产学研用”创造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引领创新发展。

第一节  优化知识产权创新机制

加强高质量创造政策引导。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科技、产业政策的协同联动,突出高质量导向,将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纳入高价值项目评选指标体系。优化知识产权资助条件和标准,加大对知名品牌、驰名商标、高价值发明专利支持力度,激励高质量创造。

突出企业创造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增强企业创造能力,支持企业申报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高价值发明专利产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元素、创新团队、创新资本云集互动,科创企业、科创成果蓬勃涌现。

提升知识产权产出质量。深化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知识产权“伴随式”服务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分析、预警、布局,提升科技项目研发绩效和产出质量。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帮扶力度,促进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成果运用,力争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诞生一批标杆性科创成果,成为全市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强区。

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持续推动研究院经济发展。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供需匹配的对接渠道,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璧设立分院、分所、创新园区,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以企业主导、院所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共享的知识产权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

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计划。建立以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机制,建设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打造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链条,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权利状态稳定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和专利组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支持企业采取“技术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提升综合创新能力,靶向突破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

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培育,持续优化品牌建设全链条生态。强化自主品牌宣传推广,培育全国知名商标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培育并申请驰名商标认定等方式加强商标保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商标品牌。支持“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品牌的传承与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商标海外布局,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品牌。

积极推进版权培育。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指导,推动关键软件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计算机软件、动漫游戏创作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工艺品生产、工业设计等对作品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进行版权创新和版权保护,新培育2家版权骨干企业。

探索开展植物新品种培育。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开展良种创新工程,推动种业原始创新。积极推进林业植物新品种申报、使用和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植物新品种管理。探索并推动设立农业植物新品种授权奖励项目,对完成关系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并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植物新品种育种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专栏4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知识产权资助政策。修订《璧山区质量品牌与知识产权资助办法》,提高驰名商标、高价值发明专利资助金额,适当向高价值发明专利转化运用倾斜,激发企业创造和转化运用积极性。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突出高端化,加快推动汽摩、消费品、电子、材料、装备、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培育100家品牌价值高、拥有核心专利的优势企业。到2025年,全区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5家。

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计划。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建立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围绕智能控制、电动汽车智能化、光电显示和电子信息、动漫产业、中医药现代化、现代康养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力度。到2025年,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项目立项40个,培育增长高价值发明专利800件。

知名商标品牌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区长质量管理奖评选,提升质量意识,助力品牌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扶持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到2025年,全区新增注册商标10000件以上,力争新增驰名商标2件。

地理标志培育计划。推动农业品牌化,加快地理标志产品运营平台建设。深入挖掘农产品资源,加大地理标志培育力度。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做优做强璧山来凤鱼、璧山葡萄、璧山儿菜、大路黄花等地理标志产品和璧山兔、三合茶叶等特色资源品牌。推动农业特色化,依托重庆中医药学院大力发展中医药种植加工产业,培育发展菲油果、金丝皇菊等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到2025年,力争地理标志累计拥有量达6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使用率达80%,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达3亿元。

文旅品牌建设计划。做强秀湖水街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时光故事影视主题小镇、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等特色文旅品牌。打造乡村艺术院落群等乡村文旅项目,加强文创产品开发营销,打造璧山特色文化IP。打造“璧山好礼”品牌,培育“云雾花涧”美丽乡村品牌。加快培育特色种养、采摘认领、休闲观光、农艺体验、精品民宿等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品牌。推进微雕、正则绣、璧南吹打、璧山鼓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挖掘地方戏曲、民俗风情和巴渝特色文化。借助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展示、发布品牌成果。

第五章  强化高效益运用,助推产业升级

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链接,突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第一节  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探索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招商、重要人才引进等科技经济活动引入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许可与转让中自主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帮助企业优化创新路线、妥善应对知识产权风险。

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创新+知识产权+资本”的运营体系。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识别、许可转让、收购托管、作价入股、交易运营等运营服务工作。

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参与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导高价值发明专利成果及人才团队在璧山落地孵化、创办企业。发挥中科(璧山)知识产权与成果产业化创新中心功能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交流合作。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制定专利许可费标准,提供专利技术转化运用指引。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授权经营改革,成为全区研究院的“孵化园、服务站”。支持企业组建独立法人研究院。

第二节  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建设知识产权金融示范区。健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协同机制,优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政策。持续强化“八大资金池”建设运用,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质量,打造知识产权投融资示范高地。

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模式。创新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分担模式,探索引入知识产权保险机制,支持银行和担保机构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实施路径。引导价值评估、交易撮合、质物处置等机构进入知识产权金融市场,依托“璧山信用金服平台”等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第三节  加强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

加强产业知识产权运用。在产业布局和重大经济科技项目中引入专利导航,推动专利导航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走深走实。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构筑产业专利池,加强前沿技术领域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保障产业链安全。

实施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融合发展,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专利组合。结合制造业发展分布,以产业链为基础单元,加强制造业各链条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坚持把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作为知识产权引领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和信息分析,优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将璧山高新区、中新(重庆)科技城科技创新组团作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主阵地,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大健康和数字经济产业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开展专利导航分析,集成创新资源,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品牌。

专栏5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深度发展。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到2025年,力争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突破3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探索专利技术标准化路径。加强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标准研制布局,推行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建立技术标准化创新项目培育库,重点在Micro LED、胶轮有轨电车、燃料动力电池、汽摩传动装置等领域培育一批行业领先标准。对入库项目一对一拟定培育方案,协助指导20个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力争20项专利技术嵌入企业标准,支持20家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统筹川渝、市区双创资源,积极承办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到2025年,引入参赛高价值发明专利项目100个,新增有效发明专利800件,促进签约转化项目40个,对孵化载体实施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双高赛”在创新创业领域影响力。

建设全球产业及人才知识图谱实验室。建设全球产业和人才知识图谱实验室,形成不同产业的技术图谱和人才关系图谱,实现国内外创新主体布局监测,跟踪创新主体转让许可等运营行为,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性质的企业实力评价体系,支撑企业创新布局。

建设高价值发明专利智能筛选系统。构建面向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使用角色的专利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市场前景广、创新度高、稳定性强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技术,为政策制定、企业决策及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支撑。

建设全球产业技术成果“优选超市”。将西部(重庆)科学城“双高赛”、中科院智能制造专利池等优质项目,筛选进入“优选超市”,对经过筛选进入“优选超市”的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知识产权保护、高价值发明专利评价等知识产权服务。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发展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坚持以产业化为导向、以资本团队为主导,强化与“双一流”高校和大院大所科技合作,支持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营。抓住全市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体系契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总院,成为研究院的“孵化园、服务站”。到2025年,新增独立法人研究院5个。创建国家级孵化载体2家,在孵团队达到500个,孵化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30个以上,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第六章  优化管理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增强协同管理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质量。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企业自治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

第一节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强化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能力。坚持系统推进,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社会共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提高知识产权领域管理效能。持续完善川渝协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引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持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推动企业构建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

推动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结合整体发展规划,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引导产业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提升品牌运营、专利布局、风险规避能力,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效益。

第二节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化政务服务,提供数据开放、查询检索、研究分析等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发布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区域和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指数。推进知识产权数据资源、数据产品、分析工具开放共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券管理机制。引导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向区内聚集,打造集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运营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风险预警、维权援助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

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知识产权大数据驾驶舱”,链接国际国内基础数据,实现知识产权大数据与招商信息对接、与金融大数据融合共享,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大数据导航、交易运营、价值识别、价值评估等服务。探索开发特色知识产权信息应用工具,加强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题数据库建设。

第三节  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创新监管方式,突出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监管能力。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恶意注册及囤积、无资质代理、虚假宣传、挂证等违法行为。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自律规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成立协会或联盟。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强行业自律建设。鼓励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和专业机构编制发布知识产权服务业引导指南,探索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专栏6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到2025年,新增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覆盖率达到75%。

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专利导航、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教育培训、数据公开、专题数据库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中新(重庆)科技城科技创新组团等创新要素密集区,整合知识产权代理、运营、金融、法务等服务机构,采取落地建设、服务代办、服务联盟等方式,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到2025年,新增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2家,服务机构总量突破50家。 

第七章  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新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扩大知识产权对外开放领域,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第一节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围绕“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专业化、多领域的知识产权人才。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重点开展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师以及专利检索、专利导航、分析预警、价值评估、金融服务、海外维权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建设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分类培训体系,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和研发人员开展培训,培育一批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引育机制,优化“人才管家”服务,出台人才激励政策,营造“事业引才、环境聚才、服务留才”的知识产权人才生态。持续引进知识产权“塔尖”“塔基”人才,拓展引才渠道,发挥区内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以及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集聚一批优秀知识产权人才,打造一支集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检索、专利导航、风险预警、司法诉讼、转化运营、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专业队伍。

第二节  优化知识产权社会文化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实施“1+N”模式多维立体宣传,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用好融媒体,聚焦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读书与版权日、中国品牌日等,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活动。

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育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开发特色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课程,引入、推广优秀知识产权普及读物。鼓励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志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开展宣讲,促进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相融合,增强全民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推动知识产权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法治文化、诚信文化深度融合。坚持价值引领,大力宣传锐意创新和诚信经营的典型,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

第三节  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开放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根据海外业务发展需求,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制定海外专利布局实务指引,构建海外专利布局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工作,引导社会机构积极进行海外市场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知识产权布局分析。

开展国内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名片。加强与科学城核心区及其他片区交流合作。依托科学城“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等资源优势,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区内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能力。组织开展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编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引和指导案例。帮助企业运用国际规则和标准维护合法权益。动态跟踪国外知识产权制度政策变化,及时发布国际贸易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报告。

专栏7  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提升工程

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计划。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人才总量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长,重点加强知识产权数据运用、专利导航、价值评估、风险预警、司法诉讼、海外维权、转化运营、金融服务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育。

建立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出台知识产权人才奖励政策,对引进的知识产权高端紧缺人才以及新获得知识产权师中高级职称、专利代理师执业资格人才给予一定奖励。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做好知识产权线下宣传基础上,创新宣传形式,依托新媒体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答、设计大赛、辩论赛和知识产权普及网络直播等宣传活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共同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合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将规划目标任务细分到各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深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二节  加大资源投入

强化经费保障,加大知识产权资源投入力度。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相互衔接协调,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知识产权相关公共资源,拓宽资源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源投入体系。

第三节  强化监督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设置动态跟踪监测和定期评估机制,建立关键指标评价制度,对规划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与有效评估。加强对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的考核,主要目标任务纳入职能绩效考核。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实施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名词解释

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每万人口本国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2.知识产权金融:指将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创新金融模式或行为的统称,属于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投资基金等。

3.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综合运用情报分析手段,对经济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与技术相关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对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资产的品质价值及处置方式的合理性、技术创新的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评价、核查与论证,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科技活动提供咨询参考。

4.专利导航:指在宏观决策、产业规划、企业经营和创新活动中,以专利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全景式分析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方向,服务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决策精准度和科学性的新型专利信息应用模式。

5.知识产权贯标:指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GB/T29490-2013)。

6.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指发明专利密集度、规模达到规定的标准,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类。

7.“1+N”模式:指1部门牵头,N部门共同推进;1条主线,N种形式协同宣传;1个核心,N个群体全面覆盖。


草案解读:

关于《璧山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解读

意见征集:

关于征求《璧山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意见征集反馈:

《璧山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反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