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巡回审判+联动调解” 二十余年土地纠纷终化解
深秋的璧山区青杠街道,一场别开生面的巡回审判在村委会大院进行,几张简单的桌椅拼成审判席,司法所工作人员与法官并肩而坐,村民们静静围观。这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土地纠纷调解,气氛庄重而温和。
一份承诺与二十年的坚守
时间回溯到1999年。那时的璧山区青杠街道,正掀起一股修建村社公路的热潮。“要致富,先修路”成为村民们的共同心声。然而,修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工程在某村四社遇到了瓶颈——路线规划恰好需要经过村民蒋某某的承包地。
得知这一情况,蒋某某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修路是大家的事,我支持!”这位朴实的农民展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提出将自己的承包地调换出来支持公益事业建设。
经过充分协商,蒋某某与该村四社达成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由该社社员每年支付蒋某某谷子1368斤、玉米17斤作为补偿,村委会作为见证方在协议上郑重地盖上了公章。
协议签订后,蒋某某始终恪守约定,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然而,岁月的流转中,该村四社却因社员变动、集体经济起伏等原因,未能完全依照协议履行补偿支付义务。
年复一年,蒋某某手中的欠条渐渐发黄,那份曾经的感动与理解,也逐渐被失落与委屈所取代。二十载光阴,这位曾经无私支持公益事业的村民,心头结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疙瘩。
创新机制介入 打破僵局
2024年初,璧山区青杠司法所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跨世纪纠纷,立即启动“巡回审判+联动调解”机制,与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积极联动,组成专门工作组。
“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它关系到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关系到农村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更关系到乡土社会的和谐稳定。”青杠司法所负责人表示。
工作组首先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他们翻阅了泛黄的档案资料,走访了当年知情的干部群众,厘清了纠纷的来龙去脉。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司法所工作人员与法官共同制定了详细的调解方案。
“考虑到蒋某某年事已高,且案件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我们决定采取巡回审判的方式,到群众家门口进行调解,既方便当事人,又能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承办法官如是说。
情法交融 化解心结
调解当天,村委会大院早早就坐满了前来旁听的村民。大家都很关心:这桩拖了二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到底能不能得到解决?
调解过程中,司法所工作人员与法官展现了高度的默契配合。他们一个从情感入手,一个从法理着力,形成了强大的调解合力。
“蒋大爷,这二十多年您受委屈了。当年您无私支持村里修路,大家都记在心里。”司法所工作人员耐心倾听蒋某某的诉求,对他多年来的付出与坚持表示充分理解。这些温暖的话语,让蒋某某眼眶湿润。
与此同时,法官则向该村四社代表深入剖析案情:“从法律角度看,这份协议合法有效,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义务。蒋大爷履行了调换土地的义务,社里也应当履行补偿义务。如果不履行协议,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但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裁决。法官话锋一转,又从情理角度娓娓道来:“蒋大爷当年完全可以不答应调地,但他选择了顾全大局。如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心比心?维护乡邻和谐对于农村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啊!”
互谅互让 终获双赢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引导双方当事人回顾历史,珍惜往日情谊;立足现实,理性看待问题;展望未来,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当年蒋大哥的支持,确实让我们社顺利修通了公路,大家至今受益。”该村四社代表不禁感慨。
“我也不是非要争个你输我赢,只是想要个公平合理的说法。”蒋某某的态度也明显软化。
经过数小时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和情感沟通,双方当事人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最终互谅互让,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该村四社一次性补偿蒋某某人民币壹万元整;同时,该村四社将召开社员大会,把本生产队一块承包土地调整给蒋某某代耕代种,切实保障蒋某某的权益。
签字仪式上,蒋某某颤抖着手接过补偿款,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困扰他二十多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成功调解,是青杠司法所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巡回审判+联动调解”模式充分彰显了司法行政与审判机关联动协作在化解复杂矛盾纠纷中的独特优势。巡回法庭赋予了调解工作法律权威,而司法所则发挥了熟悉当地民情的地域优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1+1>2”的合力。
蒋某某离开时,小心翼翼地收好调解协议书,步履轻松地走向那条二十年前他支持修建的村路。路旁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低垂,仿佛在向这位朴实的老农致敬。一场二十年的纠纷圆满解决,不仅修复了一段受损的社会关系,更在村民心中播下了法治的种子,为璧山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法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