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统计信息> 统计公报

智能机器人形象
[ 索引号 ] 11500227009344547D/2019-0063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璧山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12-16 [ 发布日期 ] 2019-12-16

璧山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3月6日

2005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璧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发展目标,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综合

经济总量2005年,全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10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4万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2395万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29万元,增长14.5%。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80元(折合美元约为1600元),比上年增长16.0%。

经济结构:“十五”期间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8.4:52.0:29.6调整到2005年的11.6:56.3:32.1。2005年,我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1.0%;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3.9%。

劳动就业: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8.7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27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16万人,增长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仍处于3%的计划调控目标之内。当年全县共指导和帮助2851名下岗失业人员和403名“4050”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3770人,转移6319人。

二、农业

2005年,我县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404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总产值64784万元,增长1.3 %;林业总产值1347万元,增长55.7%;牧业总产值52557万元,增长14.3%;渔业总产值6483万元,增长4.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17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664公顷,比上年增长0.9%;全年粮食产量为195065吨,比上年下降1.2%,其余多数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05年农村经济主要产品产量表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195065

-1.2

蔬菜产量

249252

12.5

水果产量

59309

11.0

肉类总产量

50064

13.8

禽蛋产量

8138

-3.8

水产品产量

12028

6.8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我县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共实现总产值70896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9.4%提高到56.1%,增加26.7个百分点。全年还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绿色食品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县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2316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5334万元,比上年增长33.4%,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皮鞋

万双

5256

19.9

水泥

万吨

111.39

30.2

摩托车

95977

22.4

汽车、摩托车配件

万元

414604

17.4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重点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4年的125户增加到150户,净增2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1762万元(未包括电力公司),比上年增长22.3%。从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1270万元,比上年增长7.6%;集体工业完成总产值1473万元,增长37.2%;股份合作工业完成总产值1056万元,增长1.9%;股份制工业完成总产值565436万元,增长2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总产值6176万元,增长36.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总产值46351万元,增长11.7%。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0274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09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5.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8.7%和46.6%。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利润大幅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5,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52867万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利润29984万元,增长47.3%。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0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9186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217063万元,同比增长51.33%,房地产开发投资44688万元,同比下降10.48%,其他投资67435万元,同比增长61.97%。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67257万元,下降4.21%,集体经济投资62139万元,增长82.41%,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55722万元,增长87.22%,其他经济投资42381万元,下降44.53 %,外商投资1687万元。全年生产性投资257617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8.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97543万元,同比增长29.0%。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2005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966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15万元,增长10.4%;电信业务总量7957万元,增长15.2%。全县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2300门,同比增长3.4%,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92014户,小灵通用户27735户,移动电话用户164822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163户。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2005年,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县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8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城乡看,全年县城市场实现零售额103912万元,同比增长15.5%;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969万元,同比增长14.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0643万元,增长14.9%;餐饮业零售额29823万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2415万元,增长1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1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3%。

2005年,市场物价总水平平稳上涨。据物价调查资料显示: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6.4%,非食品价格指数101.4%,消费品价格指数99.5%。在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类指数为100.2%,衣着类指数为94.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为99.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为97.6%,交通和通讯类指数为10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指数为106.8%,居住类指数为103.9%。

七、对外经济

2005年,我县全年进出口总额26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3%,其中进口总额927万美元,增长190.6%;出口总额1689万美元,增长88.5%。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59个,同比下降27.2%,当年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4.6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实际到位资金9亿元,增长2.3%。

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2005年,全县坚持“科技兴县”战略,积极实施科技项目,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科研机构6个,从事科技活动技术人员1055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262人。全县拥有县级学会、协会23个,会员4491人,乡镇科技协会13个,会员88人。全年开展科技研究项目47项,专利授权数54件。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体育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站13个,电影发行公司1个,歌舞厅7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28万册,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4%,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5442户,比上年增长17%。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00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小学76所,职业中学1所;拥有在校学生74726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17281人,毕业17506人。2005年,大中专院校在我县录取学生3925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人数2035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44张,比上年增长10.7%;拥有卫生人员1737人,卫生技术人员1446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3%。全县拥有执业医师445人,助师225人,注册护士323人,药剂人员103人,检验人员5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94人。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伴随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增势强劲。2005年,全县辖区内财政收入完成66573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0754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848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县财政预算内支出60403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343万元,同比增长10.7%。

金融平稳运行。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22295万元,比年初增长1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3787万元,比年初增长15.5%,人均储蓄余额8394元,比上年增加1123元,增长15.4%。贷款余额253206万元,比年初增长8.1%。

保险业持续发展。2005年全县保费收入12789.1万元,比上年增长16.8%;赔款支付2227.5万元,增长27.1%。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县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6120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771人,比上年增加5096人,增长3.6%。在总人口中:男性314761人,女性297319人,男女性别比为105.9。全年出生人口4141人,人口出生率6.8‰,死亡人口2705人,死亡率4.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0.93万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2.8%。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79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70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7077元,增长16.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82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8元,增长14.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0平方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