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十四五”时期粮食年播种面积40.6万亩,粮食年产量不少于16.6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18万头左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63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印发了《璧山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璧山府发〔2022〕29号),为方便社会公众快速了解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以来,全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扩大;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90元,年均增长9.1%;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璧山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这一战略任务的第一个五年。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三农”工作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因此,科学编制规划,加速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按照区委、区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编制组于2020年8月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近1年,完成《璧山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起草过程中,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2次征求区级相关部门和镇街意见,与上位规划进行了衔接,与区级总体规划、大健康规划、农文旅生态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方案进行了对接。分管区领导组织22个相关区级部门及镇街召开了《规划》专题研讨会;形成《规划》送审稿;经区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形成正式《规划》印发。
三、“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目标
《规划》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这一战略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总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农业农村“七化”建设,是我区“十四五”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基本路径。
《规划》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全面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城乡形态基本形成。《规划》从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3个方面提出了19项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达到50亿元;粮食产能稳定在16.6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达到316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95:1。展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十四五”时期粮食年播种面积40.6万亩,粮食年产量不少于16.6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18万头左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63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三)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化、品牌化、智慧化、机械化、融合化发展;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生态渔、禽兔、调味品、茶叶、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实现农业农村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持续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璧北农业科创核心区、璧西璧南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库。打造全区“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升全程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千村宜居”计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六)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每年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打造壁北河绿色发展示范带。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
(八)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
(九)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十一)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城乡融合新范例。推进璧北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建设,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核心,以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基地、乡村文旅基地为支撑,培育“农文旅、产加销”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城乡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以工补农、工农互促,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协调融合发展新局面,打造城乡融合新范例。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迁徙制度、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打造三合镇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确保各项农村政策落实到位。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调整工作,全面保障《规划》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2022年9月,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重庆市璧山区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璧山府办发〔2022〕35号)。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重庆市璧山区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现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及依据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安排,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政策措施》。
二、编制过程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2022年以来,区财政局组织金融机构座谈,会同区级部门提出了深化农村产权融资、强化农业保险服务、加大涉农信贷支持等建议。二是吸纳建言建议。有关区级部门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建议。三是做好工作对接。按照有关乡村振兴系列文件的要求,提出了创新投融资方式、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结果运用等建议。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区级相关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征求意见,并在璧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经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政策措施》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工作目标和思路
引导金融机构在“五见”(见产品、见对象、见模式、见规模、见风控)上更实更细更聚焦,推动巩固拓展全区金融扶贫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从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对重点对象支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夯实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推进金融工作试点、强化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六个方面,提出六个“聚力”共29项措施,持续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形成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扩大涉农贷款规模,提升存贷比,加强涉农保险保障;持续加力金融科技赋能,建设普惠金融到村基地;持续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
四、重点举措
(一)聚力优势互补,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提出四项举措,通过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推进涉农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强化地方法人银行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支持作用。
(二)聚力精准施策,加强对重点对象的资源倾斜。提出五项举措,通过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做好对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融资保障、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三)聚力协同联动,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七项举措,通过加快数字金融创新运用、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持续深入推进政策性银担合作、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发挥债券融资支持作用、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私募基金直接投资,不断丰富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体系。
(四)聚力普惠金融,夯实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提出四项重点工作,通过推动“1+2+N”普惠金融到村、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卡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
(五)聚力改革创新,推进一批金融工作试点。提出四项任务,通过建设政策性金融实验示范区、深化“三社”融合金融服务、探索农业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推动城乡融合金融服务试点,争取形成一批金融创新工作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
(六)聚力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提出五项保障,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综合评估工作、加强货币政策支持、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从2021年1月1日0时起到2030年12月31日止,璧山区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干流及支流长年禁捕时期,禁捕期内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为禁钓期,其他时间可以一人一杆不超过两钩按规定进行休闲垂钓。